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初探

2005-12-26 00:00 来源:江苏省盐城市审计局·丁云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就是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目的在于强化公共部门的经济责任,防止损失浪费,促进被审计单位在支出和资源管理等主要领域做到经济和有效。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探索了效益审计,现就目前效益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目前制约效益审计的瓶颈(一)评价标准难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特点就是对政府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作出审计评价,这就涉及到如何确定效益评价标准的问题。效益标准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评价并出具审计意见的依据,由于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效益的标准、指标又很多,同样的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结论也多有不同。

  (二)操作方法难以统一。目前效益审计在我国尚处于尝试阶段,尽管其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原理一致,都是通过会计等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对某一经济活动进行审计鉴定,作出客观评价,但其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都不同,没有严格的审计准则可遵循。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是实施效益审计的基础。但由于我国财经领域的虚假行为较为严重,会计资料失真比较普遍,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被审事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审计后,才能实施效益审计。效益审计除了要搜集财务及经济活动的相关资料外,还必须搜集关于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低、效果差等方面的证据,而目前效益审计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效益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审计证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可靠性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极易加大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对象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律、数学、统计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效益审计,发现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措施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以至最终达到效益审计目的。但长期以来,财务收支审计一直占主导地位,审计人员对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不多,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效益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效益审计的实际效果。

  二、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益审计应抓住政策性强、财政投入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项目,着重审查各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损失浪费问题,以保障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公务活动和事业活动在较高的效益下运行。

  (一)制订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一是明确审计目标。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基本目标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有效进行审核、评价,揭示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以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职能效益,进而保障各级政府预算的社会效益,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二是明确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应以资金管理、行政支出、行政成本等为重点,对被审计单位的重大活动和项目进行重点审查,对可能存在严重铺张浪费、低效率、无效果或控制薄弱的环节,有选择地加以审计。三是探索效益审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确定评价内容,在把握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基础上,可重点从经济管理效益、经济发展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执行方式是否体现了经济性?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与所使用的资源相匹配?评价的内容一定要与审计范围相一致,没有审计的不妄加评价,即使审过的项目因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或法规不明的问题也不轻易评价,以防止审计风险。四是合理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审计工作时间与审计质量、审计成本的关系,既要有充足时间获取证据进行分析,又不能时间过长,增大审计成本。

  (二)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目前效益审计还在探索之中,审计方法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须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适合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除传统的审阅、核对、盘点等方法外,此外还需采取自身独特的方法。一是运用审计调查。审计调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十分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对决策结果的衡量,涉及到很多非数量因素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审计中开展大量的调查。采取面谈、座谈、函证等灵活的调查方式,广泛搜集审计对象或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作情况,利用单位计划、预算定额等技术经济指标,来获取大量的账薄未能反映的审计证据。同时通过调查确定涉及耗费大量资源的项目或领域,了解影响效益的各个潜在因素,明确需要继续审计的方面。如我们在对失业保险基金审计时,突出了职业培训支出项目的效果性,对经过职业培训人员的就业率进行了评价。二是坚持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离不开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尤其是目前虚假会计信息大量存在的情况下,还必须把效益审计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效益审计在真实的信息资料基础上,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状况和管理程序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三是综合分析和揭示问题。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审计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对某一事项与历史、预算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某事项的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对职责相近、预算定额相同的部门进行对比等等,比如某单位的办公费用与同期相比明显超支,是因为人员增加,还是工作量增加?是因为浪费,还是预算不合理?通过综合分析后,以求较清楚地查明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四是及时反馈。在调查、审计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影响效益的因素及提出的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部门,促进有关部门整改。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以详细检查财务资料为主的账目导向审计,积极稳妥地采取风险导向审计等方法,以提高效益审计工作效率。

  (三)适时公布审计结果。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效益审计后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既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需要,又让社会对政府部门的活动进行了有效监督,同时扩大了审计影响;既促使被审计单位采取改进措施,以增强政府行为的效益意识,又使得审计机关的工作主动处于社会监督之下,促使审计机关更加认真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优化人员配置,实行动态组合。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用效益在许多情况下不能予以量化,不能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例,但效益审计又必须通过一定技术方法将非量化转化为可量化的效益,因此一个效益审计项目要有复合型的人才,除财务会计人员外,还需要有懂工程技术、计算机、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希望每个审计人员都成为“博”而“专”型的人才不可能也不切实际,这就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中实现审计人员资源的整合。一是整合审计机关内部力量,打破传统的以业务处室划分的专业界线,针对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将一个处室与多个处室的专业审计人才结合,实行动态组合,优势互补。二是借助单位内审人员熟悉情况懂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力量;三是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聘请专家,弥补审计机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因专家对专业问题作出的职业判断而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

  (五)加强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行政事业审计人员多专业的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审计要积极引进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社会统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需要的具有多学科、复合型的审计力量,使行政事业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为更好地开展行政事业效益审计提供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