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浅探

2004-10-08 00:00 来源:

  我国政府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其效果还不太明显。同时,由于其敏感性和影响力,效益审计比传统财务审计风险更大,制约了基层效益审计的开展。

  目前开展效益审计面临的难点1.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包括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地区或行业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环境效益标准等等,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标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适从。

  2.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由于效益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未能及时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不充分。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授权、效益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不涉及效益审计。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长5号令通过的《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效益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我们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

  3.效益审计专业人员不足。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既要从微观去计算分析又要从宏观去判断和评价,常常用到数学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以及现代管理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价值工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具备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知识但缺乏评价政府工作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

  开展效益审计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上述情况表明,我们开展效益审计还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但开展效益审计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首先,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要在审计人员思想上确立效益审计观念,破除神秘感,克服畏难情绪,跳出传统审计思想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广开思路,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其次,建立明晰的法规制度。一是趁今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审计法的修改草案之机,补充和完善现有的审计法及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将政府效益审计列作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专门制定《政府效益审计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则来规范政府效益审计的实施程序,包括计划、执行、报告、评价、公告等方面,以便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三,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政府审计机关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一要加快自身人才的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要建立专业人才储备库,聘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为效益审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三要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各级审计机关信息和人才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