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看审计创新

2004-08-04 00:00 来源: 临沂市审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机构)运用一定的方法,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的检查、监督与评价。它是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实行监督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事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本文将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角度出发,谈一谈审计创新。

  一、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审计工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审计方式上,投资审计提前介入的时间和力度不够。审计的提前介入是指审计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参与项目投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项目建设决策和程序的合法性、科学性,又有利于完善投资主体的投资机制,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益。目前进行的开工前审计,主要强调资金的来源、到位情况和计划批复情况,保证不了整个投资程序的合法化;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一般都是指对工程期中审计或竣工决算审计,这种审计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对违反投资程序的建设项目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且不易补救。二是不能够及时了解投资主体方作出的决定,其是否有利于投资项目无法在实施前作出判断,对不利于投资项目的做法也不能及时地提出审计意见。

  2、审计内容上,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侧重于微观方面较多,有时单纯就项目审项目,着眼于查处单个问题的多,不善于通过对微观审计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提出对于搞好建设项目的意见建议和改进审计方法的措施;在建设项目上,侧重于概(预)算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较多,而对项目的效益审计涉及较少。

  3、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审计人员掌握和应用现代科技审计的水平与信息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有时还常常停留在以手工为主的帐目基础审计上,在审计方法上实行全面审计较多,采用统计抽样等现代审计方法较少。尤其在重点建设项目审计中未能做到向财务和工程管理审计的统一性转变以及不重视内部控制测评等问题。

  4、审计依据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特别是重点建设项目审计涉及行业多,类别复杂,很多行业还有专门的标准、规范和具体规定,政出多门,审计规范、通用的规范标准与行业规定二者之间经常会出现不相吻合的现象;另外在审计处理方面,有时也存在审计处理、处罚依据不明确的情况。

  5、组织方式和人员结构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加上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复合型人才,审计时往往比较注重财务审计,靠“一个算盘一只笔”,不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工作,而且经常因投资项目专业化程度较高,审计人员不懂工艺,不懂管理方式,对项目管理和内控制度感到茫然,从而审计时抓不住重点,如老虎吃天,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创新是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然趋势和出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新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作为改革开放的我国,审计事业也必然与时俱进,在创新中求发展求生存。相应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新也必然是唯一的出路,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存在的不足决定了投资审计必须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发现了大量问题,如建设投资规模过大,投资效益低下,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贪污腐败、损失浪费、暗箱操作等问题,通过审计也查处了一大批大案要案,如审计署查处水利部挪用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大兴土木搞办公楼等严重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审计纠正和查处众多违纪违规行为,有力地净化了工程建设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但由于目前投资审计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足和问题,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设领域内贪污腐败、挤占挪用、工程质量事故等严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健康发展的问题仍然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已成为社会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充分认识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投资增长的动力和后劲不足、投资效益不高等,并先后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严格整顿建设市场。这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大投资审计力度,并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改革审计的方式方法,深化审计内容,大胆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审计效率,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对投资审计的影响近几年,国家加快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新思路是逐步建立起“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投资主体的作用,尽快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投融资体制新格局。这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到位,可以避免单靠政府和国家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单一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干预、政府又当爹又当娘的计划经济传统体制的根本转变。作为国家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事实,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重新定位,对决策主体与投资主体的颠倒,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等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关注和研究。

  (三)知识经济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知识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以科技为核心构造新的生产力体系。知识经济的到来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是审计目标更加侧重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目的在于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二是审计的方法不再是简单的翻账本式的,而是一系列适应软件、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需要的新的审计方法;不再是传统的对会计资料的详查,而是以评价内控制度为基础的抽查。三是审计手段将更加先进、完善,不再单纯依靠手工操作,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或网络高速公路审计。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加之社会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大,审计人员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也加大,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五是随着会计理论和会计要素的研究和重新认识、定义,审计的内容将不再以有形资产要素为中心,而是转向网上支付、虚拟企业等大量无形资产要素等等。所有这些必然带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变革,必然引起审计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和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知识经济的特征就在于创新,因此知识经济下的审计工作必然也要进行创新。李金华审计长在《展望新世界,迎接新挑战》的谈话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审计人员跟不上时代步伐,就会落伍。审计如何跟上技术创新的形势,在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加入WTO对政府审计的影响加入WTO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于审计工作来说亦是如此。加入WTO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的转变和完善,将使国家审计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在审计法律环境方面,将进一步促进审计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更加有利于依法审计。二是加入WTO后,由于国有资金淡出部分行业,审计的对象、范围也将逐步缩小,审计内容也将向更深层次拓展。三是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将向国际惯例靠拢,注重审计项目的整体性、宏观性。四是在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方面,国家审计的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将更加明确,更加国际化、更加透明。就拿投资审计来说。目前建设管理体制下,工程承发包、物资采购、工程监理体制都存在一定弊端。特别是工程监理体制,存在同一管理单位内部设计、施工、监理“一条龙”作业现象,而且监理往往限于施工阶段,只是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没有实行工程全过程监理,这与国际惯例和公认的菲迪克条款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入世后,建设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出台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制度、规定,相应地,投资审计的依据也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加入WTO后,国家审计机关要提高对世贸组织的认识,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审计新思路、新方法,迎接入世挑战。

  三、面对挑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加强创新目前,我国已加入WT0,即将全方位地置身于世界经济竞争环境中。随着入世后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加快,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也必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审计环境、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都会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应正视现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存在的一些弱势和弊端,按照“推动、发展、规范、提高”的要求,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投资审计的高层次监督作用,使其能够担当起“入世”后为我国经济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

  首先,要确立投资审计工作的新思路,实现观念创新,思想更新。

  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审计范围、审计依据等一系列方面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投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克服因循守旧,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从战略高度对投资审计进行研究,并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投资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在指导思想上,要跳出单纯的审计业务观点,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贯彻“三种思路”,即从建设资金和项目审计入手,落脚到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法规上;从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审计入手,落脚到政府投资体制和投资监管上;从投资的财务收支入手,落脚到建设市场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在工作方针上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解剖麻雀”的指导方针,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把精力集中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上,以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促进提高投资效益。

  其次,人员素质要提高,人才机制要创新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管理手段的日趋智能化,审计人员的单一财会型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精通财务知识基础上,还必须掌握一些法律、经济、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审计人员素质结构将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就投资审计来说,当前投资审计领域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现象比较普遍,因为投资审计是一项政策性较强、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高的审计工作,它不但要求审计人员精通固定资产投资财务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工程识图、概预算编审等工程建设专业知识,目前投资审计人员中两项知识都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是很多,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业务素质的提高,还包括政治素质。一是要活化“存量”,即抓好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二是提高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建设市场存在违法乱纪问题比较严重,职业道德建设更是势在必行,要使审计人员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廉政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三是要提高执法水平。审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执法。

  第三,要实现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对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审计内容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人们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审计中采用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已很难适应新的审计任务。比如我们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往往以资金活动为主线,对会计资料进行详细检查,即使是抽样审计,如对大型施工企业审计,真正建立落实在内控测评基础上的也很少。但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活动日趋复杂,采用这样的审计方法,一是会造成审计成本加大,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二是审计质量也很难保证。因此加快审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迫在眉睫,必须将审计方法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结果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同时将风险分析和防范措施纳入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在审计中要充分运用分析性测试,以分析测试结果作为审计计划、实施审查、作出审计结论、甚至表达审计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

  会计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审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都将成为投资审计的具体内容,这就要求审计技术必须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电子计算机将成为审计人员的主要操作工具。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起步较早,最早用于预(决)算审计,之后是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大大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但这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从实际情况看,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已日显紧迫。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原有软件进行优化更新。另一方面,要针对新的投资审计领域开发出新的审计软件,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分析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四,审计内容和层次的创新固定资产投资是国家公共财政的重要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其工作任务就是要紧紧围绕国家财政审计开展工作,财政资金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到哪里。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投资审计也要把公共工程项目作为主要对象,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这是投资审计内容创新的基础。今后投资审计的重点,一是地方党委政府关心的建设资金、建设项目,如当前围绕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大对财政投入较多的基础性、公益性公共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如铁路建设资金和铁路建设项目,农村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等;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资金和项目,审计部门不但要介入,而且要提前介入,要将违纪违规现象消除在萌芽阶段。

  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将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性审计过渡。李金华审计长在重庆、湖北考察工作时进一步强调指出“审计的最终职能是促进国家行政机关的政务公开化。查错纠弊只是审计的基础和手段;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绩效审计’和政府决策审计,这是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要从效益审计入手,在对基本建设投资、城市建设投资和施工企业进行全面审计的基础上,侧重于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的审计。在效益方面,要特别注重环境效益。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境审计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对投资项目环境效益的审计显得更加重要,充分考虑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环境效益审计将成为今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一个重点。在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上,要做到财务收支审计和预算执行、决算审计并重,以建设单位为主,延伸审计施工、监理等与投资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查处乱上建设项目、违反建设程序、虚假招投标、违规转包分包以及项目建设中偷工减料等违纪违规行为。

  另外,在投资审计层次上,起点要高,要摆脱过去的单纯差错纠弊,要从宏观角度出发,高瞻远瞩。在审计立项上,由侧重于微观的思维方式向宏观方式转变,从宏观经济形式出发,结合本地区和部门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并以审计重点为轴心合理确定审计覆盖面,并在微观审计的基础上,对审计资料作出全面系统的分析,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第五、 审计方式上的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方式,也和其他审计一样,基本上是审计组查阅会计资料、询问财务人员和相关当事人,必要时进行外调和到现场实地考察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收集和反馈的审计信息往往面窄,真实性差,审计风险较大。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应积极进行审计方式上的改进,扩大公开性,增加审计透明度。一是增加审计项目的透明度。对于选定的部分审计项目,要定期向社会公开,争取提前获得审计信息。二是增加审计过程的透明度。审计组进点前,先搞好全方位、多角度的审前调查;审计组进点后,不仅要审查会计资料,询问有关财务人员和当事人,还要张贴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争取被审计单位广大职工的配合和支持,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加强与相关执法、监督部门的配合,及时了解有关情况。三是增加审计工作标准的透明度,适时公开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加强社会监督。四是增加审计结果的透明度,要更好地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职工关注、社会影响较大的敏感问题,特别是一些工程质量问题,还可以通过媒体公开,以扩大审计影响,增强审计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从审计形式来看,要结合投资审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一要搞好“四个结合”,即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查处与促进相结合、点面结合;二要强化事前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建设周期较长的重大建设项目还要实行跟踪审计;三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四要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可以将一部分应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的项目交由社会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机构去承担。

  第六、审计制度创新审计制度创新就是通过改革现有的审计制度,建立一整套适应形式需要的现代审计制度,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鉴证作用。目前我国已制定了不少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规范,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制化、规范性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WTO的加入,现行的投资审计法律、法规已有很多不适宜的地方,如WTO规则要求增加法律法规的公开性、透明性,要充分体现平等竞争,而现行的有些投资审计法律、法规却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必须加快投资审计法律法规的改进和完善。要针对加入WTO后投资审计环境的变化,对现有投资审计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及时制定出新的法律法规,确保投资审计的健康发展。一是认真领会WTO有关规则精神,并将其充分体现在新的投资审计法规、准则中。二是充分考虑加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协调统一。三是在发展方向上由对形式和程序的规范向注重内在质量和内容的规范转变,以规范审计管理、业务人员的行为。

  第七、进行体制创新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是双重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由于审计工作受地方牵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一定影响,有时审计查出问题很难做到依法处理。此外,现行审计管辖范围是按财政隶属关系划分,中央驻地方的部门、单位归审计署审计,但由于各种原因审计署常常无法兼顾,而地方审计机关又无权审计,因而形成了一些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从投资审计情况看,有些中央单位由于审计较少,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就比较多,这与上述管理真空导致的长期疏于审计监督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像工商、税务等部门一样实行垂直领导,从审计经费到人事安排均独立,不受地方政府控制。此外,还要扩大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授权范围,或者下放对驻地中央直属机关和企业单位的审计权,以避免出现审计监督的真空地带。

  另外,在人员组织、审计环境、奖罚制度等方面,也要结合投资审计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

  总之,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了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必然要随着国家审计的改变而改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清醒的认识,要认真学习WTO有关规则,科学分析审计环境,抢抓机遇,勇于创新,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再上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