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对如何做好当前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考

2004-06-23 00:00 来源:淄博市审计局·贾立博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号角,并要求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财政审计工作,伴随着国家审计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规范,探索了经验和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增收节支、强化预算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财政审计工作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财政审计工作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新步伐,担负起审计体系的主导作用。

  一、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机遇(一)财政审计是《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国家审计机关的首要法定职责。《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在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中首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随后通过的《预算法》、《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财政审计在审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代表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突出显示了财政审计监督在国家宏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公众法律观念和素质的增强,大家对国家的经济生产、财务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已经高度关注,财政审计的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这对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为全社会理解、支持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氛围。

  (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财政审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入WTO后,由于受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规则和制度的制约,促使政府要从许多经济活动中退出来,进一步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减少在经济和贸易活动中繁多的政府行为,实行宏观调控和经济手段导向及法规约束,提高办事效率建立起既适应WTO运行机制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运行机制。审计职能发生了变化,由“财政监督”转化为“监督财政”。作为担负国家审计第一位任务的财政审计,要借加入世贸组织的东风,立足现实,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突出对预算收支、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等方面的监督,由一般的财政收支审计向更高层次的财政管理审计过度,实现审计目标由真实性审计向合法性、绩效性审计的转移。

  (三)“十六大”对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更高的目标。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使我国的财政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目标、内容、审计方式和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公共财政框架、逐步推行“零基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使财政预算资金支出的透明度、约束力进一步提高,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问题,将逐步从机制上得以解决,财政资金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将从制度上得到抑制。如何适应当前的形势,并在适应中创新,在改革中强化,在实践中发展,将是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审计实践为财政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蓄势待发的良好状态。财政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从财政审计实践的总体来看,主要有:坚持以预算执行为中心,以整顿财经秩序、促进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整体意识和宏观意识,不断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重视工作环节的结合和审计资料的衔接利用;抓住重大问题和重要资金,从宏观的角度总结共性、规律性的问题。从具体方法上主要有:从账户入手,以真实性为基础,摸清被审计单位家底;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政府其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相结合,部门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充分揭露深层次问题,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作用;国库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税收审计相结合,形成合力;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揭露和反映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提出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做好当前财政审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财政审计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一)财政审计监督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落后。目前的财政审计仍停留在查错纠弊、就账论账方面,比较偏重于合规、合法审计,忽视效益和真实性审计。二是财政审计的行为滞后。目前,我们进行的财政审计监督既属于事后监督,又属于追随性监督。国家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力度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而审计却显得很无奈,经常是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常常是边学习,边研究,边审计,而没有达到超前一步,略胜一筹的效果。三是审计手段落后。“金税工程”、“金财工程”启动较早,效果较好,目前已普遍使用,而“金审工程”却还在试点阶段,审计人员采用的仍是过去的手工和计算机辅助的方法。四是分析研究不够。就事论事、就账论账多,从宏观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少,导致审计质量不高。

  (二)财政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评价标准滞后。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但我国财政审计的规范性制度建设明显落后于其他专业审计,目前没有财政审计法制方面的专门规范,财政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审计人员应承担的审计责任以及如何防范审计风险等方面的制度都非常缺乏。如:审计方案的制定缺乏认真细致的审前调查和信息参考,点面结合欠佳,时间滞后等;审计实施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审计规范,但有些环节、关节点无法包容进去,导致这些环节、关节点难于控制或失去控制。审什么,怎么审,相互如何配合等,没有硬性规范。审计评价方面,还没有一套审计评价标准作指导,效绩审计还只停留在试点和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实用具体的评价标准,这些都影响了财政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财政审计的内容还不够全面。预算执行审计应包括本级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当前由于审计管辖的机械划分,往往收入方面的审计不全面。如地方财政收入中有一块是国税局征收增值税,而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同级国家税务机关进行审计,中央审计机关又鞭长莫及,无力年年覆盖,国税的征管等情况无法审计核实,成为地方财政审计监督的盲区,使预算执行审计中出现审计结果不完整的问题。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存在重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轻财政管理、财政内部控制审计,重经费领拨审计,轻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绩效审计的问题。另外,对中央财政下拨的财政资金也存在得不到原始资料,搞不清来龙去脉而难以监督的问题。

  (四)财政审计结果利用的时效性比较差。一是从财政审计结果来看,存在对具体问题处理多,而解决管理问题、宏观调控问题、法规建设方面还远远不够;二是从财政审计的实效上看,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只能在决算草案未经人大审议之前进行。而从当前的审计实践看,往往时间大大拖后于向人大会议报告的时间,这样,在审计时限上虽然符合《审计法》关于在每年第二季度前向人大提交审计情况的规定,但却在事实上与人大审议财政决算草案相脱节。使人大依据审计情况报告调整财政决算草案的规定成为空话,形成预算执行审计滞后于政府审核财政决算草案和人大审议财政决算的客观局面,使有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纠正,有些建议意见得不到及时吸取和采纳,使同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作用和地位深受影响。三是财政审计的透明度不高,表现在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公开程度不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了解的人不多,能看到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报告和工作报告的人寥寥无几,使更多应该和需要了解审计后的财政收支情况的(人大代表及公民)却看不到两个报告,不知道财政收支的真实情况,形不成广泛的群众监督。

  三、做好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考财政审计是《宪法》、《审计法》赋予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其政策性强,业务量大,多元的利益主体,构成财政审计的多重难度。如何在现行体制下有所作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按照李金华审计长提出的财政审计要实现“两个转变”、“两个并重”的精神,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调整思路,加强配合协调,实现财政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首先,在观念上要实现由查错纠弊向“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上转变。揭露问题,是我们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工作的全部。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过程中,仍要高度重视查处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特别是查处大案要案,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审计仅仅做到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高度重视标本兼治,更加注重研究治本之策。目前财政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问题,大都与现行财政管理制度、财政体制、财政机制有关。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是目前诱发违纪违规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能解决制度、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下一步财政审计的着力点应当放在促进加强财政管理和财政制度改革上来,推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的进程。

  第二,在组织上要实现由“各自为战”向“多位一体、协同作战、发挥整体效益”的方面转变。财政审计作为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和审计机关第一位的任务,充分说明了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完成好这项工程,必须集中集体的力量,发挥整体的优势,采取“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方式,即:按照“三统一分”(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组织协调,分项实施审计)的一体化审计方法搞好财政审计。工作中做到,以财政审计为龙头、打破专业分工,各专业审计围绕同级审开展工作,同级审与专业审分工协作,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审计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整和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使有限的人力和时间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当前审计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整和审计资源,加强通联协作,显得非常重要。一是搞好上下结合。审计实践表明,受地方利益驱动和局限,同级审在个别问题上表现出审计力度不够。为此,应在搞好财政同级审的同时,加大“上审下”的力度,弥补同级审的不足。在“上审下”工作中,要注意和运用“同级审”的成果,凡是“同级审”查处的问题(错假因素除外),“上审下”一律不再重复处理,给下级审计机关撑腰;发现下级审计机关遗漏的问题或查出了问题没有依法处理的,应当依法处理,防止审计风险。二是搞好内部通联。审计机关内部,财政审计和其他专业审计之间,要注意审计成果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三是适当进行交叉审计。财政审计虽然属于执法型的督查部门,但它不象司法机关那样有法可依,是非分明,特别是在审计法规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财政审计有必要实行专业科(处)室轮换审计,或是将科(处)室部分人员调整交叉,防止犯习惯性经验主义的错误。

  (二)围绕财政体制改革,突出审计重点。一是要加强对财政部门内控制度的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是国家预算资金管理中的重大隐患。实践告诉我们,哪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哪些单位问题就多;哪些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哪些环节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因此,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特别重视对财政部门内控制度的分析、评估,寻找财政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细查深究,确保预算的安全。二是要加强对财政预算编制的审计监督。从审计实践看,财政部门在预算收入安排和预算分配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年初预算收入安排留有余地,在实际执行中再追加收入任务,造成实际执行结果大量超收;年初预算编制中部分当年可用财力没有编入当年预算,相应安排预算支出,如上下级体制结算可得财力、上级专项补助资金等,而是在预算执行中作为追加预算安排使用了;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应纳入预算的财政收支不纳入预算,作为预算外收支等。在审计时应抓住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推动改进完善。三是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合理性的审计监督。当前财政部门因为多方面原因一般是凭经验在去年预算基数上递增、递减一定百分比来编制财政总预算,而不是按《预算法》规定程序在汇编各预算部门单位年度所需预算的基础上编制,由此形成了财政总预算与预算执行单位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应纳入预算的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急速膨胀,使预算资金分配不公,单位之间经费开支水平相差悬殊,影响了财政分配管理的统一性、公正性、严肃性。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将此类问题查深查透,予以揭示反映。

  (三)加强财政审计项目管理,增强审计的针对性。一是围绕预算收入支出,突出重点,确定好审计目标。(1)要加强调查研究,慎重地制定好工作方案。坚持调查研究在前,准备工作在前,增强计划工作的针对性。(2)确定好重点审计目标。要选择一些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有影响的项目,克服抓大求全的倾向,提高效率,扩大效果。(3)着眼长远,制定好近期和长期审计规划。财政审计,要有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指年度计划,远期目标是指几年内的一个计划。即通过每年的逐个行业的审计,从总体上把握预算收入支出的情况,逐步对各行业、各系统形成一个大的概念,以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二是围绕两个报告,搞好本级审和专业审计的结合,实现审计工作日常化。(1)要强调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增强全局人员围绕“龙头”意识和开展审计的自觉性;(2)要科学组织分工,实现审计职能“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3)完善审计考核办法,使各专业审计都能积极主动地将专业审计成果输送到“两个报告”中来,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三是围绕专题审计,突出效果,搞好审计报告的深化。(1)要实施两个转变。要从以监督为主,转变到监督与服务相结合上来,就是要站好监督岗,定好服务位;要从具体的查错纠弊,转变到查找体制上、管理上的症结上来。(2)审计工作要贴近实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衡量被审计对象行为的是与非,不能就事论事,不能生搬硬套财经法规,要考虑历史环境的因素及其他动因,注重从宏观角度看问题。

  (四)加强分析研究,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分析研究这项工作,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一个弱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相对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和加强分析研究工作。从项目主审、审计组长到业务科(处)长、分管领导直至一把手,要层层抓分析,把作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要亲自参与重要项目的分析研究,带动和促进研究分析气氛的形成。其次,要把研究分析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制定计划和方案时,就要对可以预想的分析成果提出要求。要特别注意抓好实施审计和实施结束后综合阶段的分析工作。审计工作中充满着分析判断。要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分析意识,摆脱单纯记录数据的简单工作方式,善于用“心”去工作。要围绕审计目标要求,及时积累资料、提炼观点,为以后的分析打好基础。审计实施结束以后,要专门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从事综合研究和分析工作,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第三,要注意畅通审计人员的信息渠道。一线审计人员,由于身处的地位所限,很难接受到高层次或较高层次的宏观经济信息,因此也就跟不上决策层跳动的脉搏,感觉不到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为其提供或及时提供微观经济信息,进而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因此,要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扩大文件传阅范围、及时贯彻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与外地对口业务交流等形式,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

  (五)加强财政审计规范,防范审计风险。李金华审计长指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财政审计的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社会发展,特别是审计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显落后。下一步我们就是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好审计署制定的《审计准则实施细则》。首先,要充分认识制定审计规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规范是审计的生命、规范是防范风险的根本的意识,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按规范化的要求去做。其次,就是要主动摒弃过去一些习惯性的错误做法,比如:在制定审计方案时,不能槁“两张皮”,不能把审前调查作为可有可无的程序,而应该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研究,在弄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好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方案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按照方案去组织实施。再比如:审计底稿,是我们审计人员经常碰到的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它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必须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的填写好。第三,抓紧研究制定《财政审计工作规范》。目前,财政审计的规范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各地、各部门、各行其是的现象比较严重,迫切需要出台这一政策,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协调的工作量。

  (六)加强综合素质培养,为完成财政审计任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财政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审计水平的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强三种能力的培养。一是科研能力。纵观财政审计工作的实践现状,之所以我们有些工作总在低层次上徘徊,主要是对科研的重视不够,不善于结合审计实践去总结、归纳,不善于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做工作,不善于总结规律性的东西是主要原因。要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水平,就必须加强财政审计科研建设,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养成一种研究的习惯。要善于从小问题入手,从正在从事的审计业务入手,把审计的过程当作一个科研的过程,把审计的结果当作科研的结果。二是宏观思维能力。财政审计主要是宏观性审计和政策性审计。要搞好财政审计,必须有较强的宏观思维能力。提高宏观思维能力,要注重加强宏观经济、重大改革方针政策、法律制度以及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促进提高认识和把握问题的能力。要着力培养财政审计干部的宏观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要组织财政审计人员学一点哲学和逻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研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严密性,善于用发展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情况。还要注意培养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冲破就事论事的狭隘眼光局限,自觉联系政治经济的大局来开展工作、分析问题、研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真正提高财政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美国教授安。包里曾预言:“未来的审计将会是数据库的审计,未来的审计师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信息编制、保存和确保数据库安全的程序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必定会在财政审计工作中被广泛和全面采用。作为基层审计机关不能有等靠思想,而应该抓紧时间做好软件推广前的基础准备工作。要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学习和借鉴财税部门软件开发、利用的经验;积极培养和引进计算机方面的拔尖人才,舍得将一些学历层次较高、有实践经验、有计算机专长的同志送出去深造,有计划的选择便于使用计算机的审计项目先行试点,摸索经验,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