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0 00:00 来源:烟台市审计局·翟宇翔 于光华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近年来,国家审计署提出大力实施“金审”工程,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拟就我国目前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和应用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关于国内审计信息化的现状问题我国自1983年建立审计机构以来,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审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具体表现,一是研究编制了《审计信息化建设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启动了“金审”工程,从领导和组织上为审计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人员培养培训工作已经步入正轨。截至2002年10月,审计署共组织了12次全国性的计算机应用考试,通过人数已达3万余人。计算机考试达标已经是评定审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上岗的必备条件。三是软件开发和数据库建设迈出重要步伐。目前,已通过审计署组织的专家鉴定以及虽未通过专家鉴定却在各审计部门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100多项,涉及企业审计、财政审计、工程预决算审计等广泛的领域。有的省市审计部门还积极应用其他通用软件为审计工作服务,使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领域,自行开发、联合开发与对通用软件的改造应用相结合的百花齐放的局面。四是审计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发展。审计署各特派办、各省级审计机关以及大多数地市审计机关建立了局域网,审计信息化办公水平不断提高;审计署以及部分省、市开通了审计网站,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五是实践应用加速普及。财政审计,企业审计,金融系统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审计信息化应用的影子,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
我国审计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的速度是巨大的,但也应看到,与整个社会网络化步伐前进的脚步相比,审计信息化工作仍然是落后的,特别是在地方审计机关,部分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这项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与被审计单位联网审计方面还比较滞后;二是被审计单位财会系统种类繁多,且没有统一透明的数据接口,给审计监督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三是已开发的审计软件功能和智能化程度不够高;四是已经开发成功的审计软件推广力度不够,推广方式有待创新;五是部分基层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应用范围和程度不高,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六是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问题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根据目前实际,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上。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使用适当的计算机软件和技术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行为,所使用的有关技术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这种技术一般表现为对某种通用或专用软件的具体开发或应用。广义上讲,计算机辅助审计涵盖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办公自动化及审计业务辅助等多个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审计办公自动化方面:包括公文处理自动化管理、法规公文档案存查自动化管理、审计计划统计信息自动化管理、审计人力资源自动化管理、财务科研等内部行政流程的自动化管理等等。
审计业务辅助审计方面:包括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文书生成、审计操作实施、审计结果汇总、审计数据累集等等。
另外,还包括以计算机为手段的审计数据库建设等方面。鉴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内容的复杂性,现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谈几点认识。
1、对被审单位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测试评价。对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单位,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1)、分析系统的方法。主要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分析。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2)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个包含一定时期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3)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 例如,凭证的制作是否有稽核正确性机制;对已记账凭证是否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等等。
通过这些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出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但实施这些方法的主要难点在于:对方计算机软件系统不断更新换代,审计人员对被测试程序版本是否与实际使用版本一致,很难做出判断。另外,该方法对审计人员显然提出了很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而这种要求的难度也严重制约了采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而且,当对方的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倾向于网络化、大型化的时候,该方法的实施就更加困难了。
2、对财务会计资料完整性进行检测。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账账、账表核对,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对被审单位明细账户较多的科目进行汇总核对时,工作量非常巨大,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该项工作非常重要,它是后面一切数据分析的基础。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则可以轻易的实现这一目标。验证的具体方法为:首先,将企业的会计资料信息中包含年初余额、当年记账凭证的数据进行采集,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并在不影响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对转化好的数据根据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然后,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得出经审计稽核的审计结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这一方法,对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审计同样适用。
3、对审计目标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排查筛选。审计工作最主要的方式是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并进行落实,得出结论。而抽样审计技术是这种工作方式的具体应用,包括科学统计抽样,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经验判断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此领域可以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1)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轻易地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解决手工条件下工作量大而枯燥的问题。
(2)抽样方法、规模、样本及评价方面的辅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3)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审计人员所关心的一些重点项目,如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变动异常的经济活动、关键的会计处理等,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则有很多优势。如在对税务部门审计时,我们通过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很轻易的检索出纳税金额大于或小于某个数值的,某种税种的,某个分局的,某种纳税户类型的等等。可以对各数据库中数据灵活运用分类汇总,数据筛选、排序等方法,不需要翻阅一张张税票,就可以审核报表的真实性,稽查收入划分的准确性,排出全年纳税大户名单,欠税户名单,重点纳税人全年纳税明细等,科学、便捷地提供审计线索,减少审计的盲目性,明确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
4、日常审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如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去分析企业收入结构的变化,成本项目的变化,可以设计固定的计算机程序去计算诸如企业资产负债率,成本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政府法定支出比率,税收结构,政府债务结构等财政指标。
5、各类审计项目档案及审计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审计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海量存储、无限复制、形式多样等特点,管理各类审计项目档案,建立各种审计数据库,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应用会更加广泛和灵活。加之多媒体技术能将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审计署新一代《机关辅助办公系统》,南京办正在开发之中的“审计项目管理系统”,都在这方面做出了探索,集法规检索、统计管理、公文流转、外事管理、人事管理、质量控制、流程规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于一体的审计支持系统不久即将进入应用阶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化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审计对象将处于一个互相联络着的网络的海洋,审计工作也必然属于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审计信息化,就是要从这个汪洋中“智能”的获取信息,辨别真伪,查错防漏,以网络审计为标志的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工作发生质的飞跃。
2、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即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置于审计程序,该程序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这种方式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集成化与智能化。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计算机的某些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有一定的编制程序的能力。这对大多数的审计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导致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推广难度加大的重要原因。
三、关于今后的发展建议为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署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用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系统实施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署将加快软件开发,将建立审计数据中心,为审计提供数据和法规方面的支持,逐步与政府其他部门专用网实现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并利用数据中心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选择、比较,决断重大审计事项,使审计机关能够对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进行密切跟踪;逐步实现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应该说,审计署的规划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在落实审计署的目标和规划时,我们认为应着力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把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切实加强领导。计算机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包括人财物, 还有技术和观念,尤其是在审计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改变,都会有一些困难和人为的阻力,主要领导必须重视和热心支持这项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制定得力措施保障该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要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抓好这项工作。重点协助各业务部门开展好计算机辅助审计;搞好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应用、培训、指导;做好审计对象数据库群的规划、技术处理与指导应用;搞好与财政、税务、国资、金融、工商、统计等部门电子数据交换的协调、应用及系统管理;搞好审计机关内其它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开发与管理;做好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购置、维护、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
(三)要抓好现有软件的培训推广使用。应当按照规划目标,尽快开发出各种审计软件,对已经开发出的软件,要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提高,地方审计机关要重点抓好推广应用,“金审”工程的覆盖面要包括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署要积极引导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这一工作,共同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推广软件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要做到对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有所了解,对本次审计的总体目标和所需要的具体目标了然于胸。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上,做到:一能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二能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导出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并转换成审计人员可阅读的数据格式;三能使用具有查询分析功能的通用软件或审计软件进行查询、分析数据;四能在审计现场搭建临时局域网;五能排除常见的软硬件故障。
(四)要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刚性指标要求。制约审计信息化水平难以提高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因审计信息化应用水平低带来的风险尚不能体现,而实施审计信息化的优势也同样体现不明显,因此,必须建立刚性指标,要求有关人员必须采用审计信息化技术实施审计作业,并在有关规范中加以明确要求,促其深入认识到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五)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在行业内大力宣传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一方面提高会计、审计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改革审计专业教学中关于计算机审计方面的课程设置,另一方面集中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开发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审计软件。同时改革CPA及其他专业考试内容,修改审计法规中关于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考核的内容,强行要求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以及网络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其积累经验,从本质上推动整个社会审计信息化的进程。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审计理论与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的审计信息化建设事业将会更加辉煌。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