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思考

2004-06-08 00:00 来源:滨州市审计局·崔新林

  审计资源的整合是对现有的审计资源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审计成本的条件下,重新对审计资源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发挥审计资源的效益。因此,加强对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是解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矛盾,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关键。

  一、当前审计资源整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宏观来说审计资源应包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设立的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中介服务组织。但从现实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三挂马车”各行其是,不能形成合力,整体监督的效应发挥不出来。主要表现是三者之间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环境和审计准则不同,导致三者之间互不联系,审计成果不能共享。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目标基本上是与委托者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它的审计目标受制于委托者。社会审计组织主要考虑是受托关系,受委托者的影响。因而对社会审计承办的审计业务质量无法监督。内审机构只起到为部门单位法人管理的作用,仅仅是借助与国家审计的一些做法去监督、管理其自身。而国家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纪审计,是强制性的。因此在三者之间的整合上存在较大的困难。审计资源不能很好的整合,结局就是一方面国家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受利益驱动,恶意竞争,不顾审计质量,最终导致审计监督的效力得不到正常发挥。

  (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复合型的人才短缺一是学历层次低。从滨州市审计人员学历构成情况来看,截止到去年底,第一学历为大本的全市仅10人,大专20人,大多数人的本(专)科学历都是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的,且所学专业有的与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不对口。

  二是业务人员专业知识单一。大多数人都是学会计出身,只能从事某一行业的审计工作,对其他行业的审计较为陌生,只能从事一般性的财务收支审计业务,而对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审计业务大多数审计人员就难以胜任。

  三是业务人员的知识更新不力。业务知识老化,审计方法和技术仍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很难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四是计算机技术较差,只能简单地进行文字处理,工作效率不能提高,不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五是缺乏宏观分析能力,仅能就帐论帐,就审计论审计,不能从深层次上发现问题,不能够从体制上、机制上找问题、查原因,更不能提出操作性、针对性强的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三)专业分工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分析研究性专门机构。审计工作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查帐论帐,而是需要在高层次上为党委政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而目前大多数审计机关在内部机构设置上都缺少专业的分析研究性机构,以致使审计信息(成果)资源的开发不够理想。二是机构调整不及时。根据任务多少来确定专业分工是机构调整的基本原则。审计对象发生变化,审计资源也要相应进行调整。如企业审计,县级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进行了改制,政府已不在占控股地位,企业审计对象正处于萎缩阶段,甚至消亡。没有必要再设置专门的企业审计机构。而相对而言,行政事业单位较多,也是今后审计的重点,应在人员配置、力量充实上加大力度。今后县区级审计机关进一步整合机构设置,一般内设业务科为2-3个为宜。突出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和政府公共投资审计,既可以提高效率,突出重点,又能够保证与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业务上的衔接,便于统一情况,掌握全面,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

  (四)各专业审计项目相互独立,协同作战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一是各个审计项目中由于审计目标、审计内容不同,导致各个项目审计中相互独立,缺乏统一联系,甚至对一个单位一年内审计两次,重复进行审计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各专业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未能做到有机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占用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非常需要进行审计资源的整合。现在我们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统一协调机构,致使审计机关疲于应付,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而显得的力不从心。如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县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与县(区)长、乡镇长书记经济责任审计未完全做到有机结合,主要是因为在资料占有方面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分析。

  二、整合审计资源的几点建议(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近二十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大量地违规违纪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遏制,一些重大问题无法查清,审计处理难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审计的力度不够、审计的权威性得不到发挥,根源在于审计管理体制不相适应。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设立的,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考虑的是为政府服务,是政府的大“内审”,与现行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矛盾和冲突。这种在政府领导下监督政府的体制明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解决目前审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改变目前审计是政府“内审”的现状,实行新的管理模式。第一步,实行垂直管理的模式。在不修改《宪法》的条件下,可以实行垂直管理。一是市县级审计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方政府对审计执法的干预。二是仿照国税系统的做法,脱离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行中央垂直。第二步,隶属与同级人大,作为立法机关的直属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计独立。

  (二)科学设置审计机关的内部机构现在我们国家审计机关最大的缺陷是内部职能机构设置不能满足资料共享的需要,各职能科室单兵作战,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指挥系统,致使出现大量的重复、低效的审计。建议对国家审计机关内部的机构设置进行的改革。一是淡化行业色彩,推行复合型的机构设置模式。除一些特殊的专业领域设置专门机构,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金融审计等,其余的机构设置要打破科室界限,设立复合型的审计机构。如把现行的业务科室合并称为审计查证一室、二室等,既有利于整合审计资源,又有利于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二是建立“三权”分离的审计模式。即调查取证权、定性处理权、处理处罚执行权。三种权利分别由不同的职能科室来承担。调查取证权完全由审计查证一室或二室来承担;定性处理处罚权由法制机构依据取证结果在进行审计质量复核的基础上做出处理处罚意见后,提交局长办公会研究通过,交由处理处罚执行机构来完成。调查取证的科室不管处理处罚,处理处罚的科室不管调查取证,“三权”相互制约,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审计组既管审计调查取证又管执行处理处罚所带来的不廉洁问题,从而能够有效的解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又能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三是完善审计资料共享体系。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专门从事审计资料的研究分析工作,随时为各业务部门提供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和资料,使通过审计取得的大量资料得到有效的利用。综上所述,国家审计机关内部机构科室设置可分为四类:即调查取证、定性处理处罚、处理处罚执行和审计资料研究分析。通过这种相互制约机制和资料分析共享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机关应有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科学合理的审计项目计划,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资源的浪费,降低审计成本,提升审计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预测好审计的成果,做好各专业审计项目的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审计减少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在审计计划安排上,有的放矢地安排系统审计,通过对系统审计,摸清整个系统的情况,建立资料库,强化分析,对改进系统的财务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再如对安排财务收支审计或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一定要结合该单位法人代表任职年限,看是否需要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可以收到一次进点取得多项成果的效果。如对县级财政决算审计,要全面审计该县县长任职以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可以通过财政决算等积累资料。如正常项目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在实施正常项目审计时,审计工作底稿及取证除满足正常审计所需资料的同时,对已审计的部分要借鉴过去的有关资料,只对未审计部分再实施审计,这样既避免重复审计,又能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加强对内审、社审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业务质量监督,提高其内部工作质量,大胆地借用内审、社审两大审计资源的成果,是审计机关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那些机构健全、业务力量水平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加强指导和监督,在对其业务质量进行评审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和利用其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对一些专业性强,如工程预决算审计项目,可以通过投标、招标的办法选择哪些社会信誉高的社会中介机构去完成,这样既能够解决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又能够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五)国家审计要坚持有所“为”和“不为”的原则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既要整合审计资源又要坚持做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审计资源,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一是要正确界定审计机关在最高利益、全局利益和其他利益面前的行为。对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国家审计机关应当有所“为”,对其他利益应有所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是审计机关的首要职责,而且国家审计机关在这方面又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不可代替的地位,对此必须有“为”。尤其对管辖范围内公共资金的审计,应当紧抓不放,真正扮演经济卫士角色。而对经济鉴证、财务报表查证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一般事项的审计,鉴于目前国家审计资源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经济环境,应发挥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信性高、情况熟悉的优势,交由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组织去完成,国家审计机关对此应有所“不为”。

  (六)努力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和水平一是加强审计调查。对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中的重大问题,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科学决策,加强宏观调整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加强研究分析。对审计项目除摸清情况、查实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外,还应从体制上、机制上提高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在制定计划、方案时,要对预想的宏观服务成果提出要求,在审计中,善于及时积累资料,提炼观点,审计结束后,要舍得拿出时间和精力,认真做好综合分析,力争多出审计宏观服务成果。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保证审计信息的共享。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把审计人员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培训措施,实行强化培训制度。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培训时间并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今后要着重强化对计算机运用的培训,积极推进审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增强审计人员紧迫感,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二是严格执行审计资格证书制度。凡是进入国家审计机关的公务员都必须通过省级人事部门与省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双项考试、考核才能进入,以保证进入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质量和素质。对领导干部的进入,上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充分发挥协管的职能,决不允许审计机关成为随意安排干部的“养老院”,以保证进入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素质。

  三是审计人员实行专家化管理。对于专家型的审计人才要同一般的行政人员管理区别开来。建议:一要实行政府津贴制。对于达到一定水平的审计人员如具有高级审计师职称,给予职务上的补贴,享受政府津贴;二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按一定比例安排一些较高的非领导职务,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待遇,以稳定审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