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

2004-06-28 00:00 来源:烟台市审计局·林宏鲁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必将推动审计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对权力实施有效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上台阶。

  一、制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由点到面全面展开,深度和广度不断深化。但是,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涉及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待加强。由于组织人事部门提交的审计任务事先无法列入审计机关年度审计计划,使审计机关在依法履行审计职责时存在很大的被动性。

  (二)审计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由于审计力量相对缺乏,加之许多审计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紧,给审计机关提高审计质量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审计机关不具有监察、纪检等部门所拥有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大案要案的查处难度。

  (三)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充分有效。目前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都是离任审计,并且多是事后审计,这既引不起离任者的足够重视,又不利于及时地发现和制止财务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的应用,使其难以形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

  (四)许多审计项目存在较大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审计对一项经济决策产生的效益好坏难以在短期内予以认定;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失误与领导干部个人应承担责任的问题难以界定;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给审计人员正确评价造成困难;企业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相互混淆导致经济责任界定难,这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

  (五)相关法规有待建立和规范。目前各地普遍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是由于起步早晚、发展快慢不同,造成了这项工作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相关法规不配套、不统一,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与发展的重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发展、规范、提高”上,使其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对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应着重在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上做文章。

  (一)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领导和协调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力保证。领导协调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1、成立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审计监督形式,必须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是加强对这项工作领导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应当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财政和统计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

  2、成立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确保有关部门共同参与这项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的组成,必须有纪委、组织、人事、监察、审计5部门,也可在此基础上增加财政、统计、公安、信访、法院和检察等部门,以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关于联席会议的主要功能,我们认为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任务分工。在联席会议中,纪委、监察部门负责案件查处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审计计划和结果运用工作;审计部门负责审计实施和提交审计结果报告工作;财政部门负责专项经费的落实工作;统计部门负责提供和审查有关社会经济指标工作。

  二是定期交流情况。为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联席会议应至少一个月召开一次,研究交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以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有关线索与成果共享。各成员单位应将在各自工作中发现的疑点线索实现共享,纪检、组织、信访、检察、法院应及时提供所掌握的疑点和线索,审计部门负责将疑点线索存入资料库中,实现审计档案信息联网,达到线索与成果共享目的。

  四是重大项目共同参与。尤其是对县级以上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审计,要突破审计部门唱“独角戏”的传统做法,采取由组织、审计部门牵头,纪检、监察、人事、统计等部门参加,分工负责,分头实施,联合审计的做法。

  (二)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很强、风险性很大的工作。如何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当前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所面临的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机制,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识别是第一步。目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被审计对象恶意欺诈风险。这主要体现在被审计单位利用地位和权力,超越会计控制,造成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故意错报、漏报未决诉讼、未决索赔、债务担保等形成的或有损失、或有负债,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

  二是审计手段局限性风险。由于审计机关不具有检察、纪检等部门的强制手段和措施,加大了查处的难度。另外,审计人员受业务知识面的局限性,对企业投资的新产品、新工艺、新项目的效益及真实性难以确认。有的项目建设期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项目属于高风险的项目,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相当大。因此,确定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投资失误,是否负有领导责任,对审计人员来说很难作出恰当的结论。但审计人员如果不对重大投资情况进行披露或披露不恰当,就必然带来审计风险。

  三是责任认定风险。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在当时看似正确的决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可能变成错误的决策,有些是决策者造成的,有些则并非决策者造成的。在对属于上级行政领导干预而形成的失误进行责任认定时,应当慎之又慎。

  四是审计职业风险。有的领导干部任期较长,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对其存在的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从而出具错误的审计结论,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的更大风险。

  五是认识偏差风险。在部分地区和部门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被片面扩大,审计结果被视为考核干部经营业绩,乃至于干部廉政行为的惟一依据,而无视经济责任审计自身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2、风险评估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分析,是指审计人员利用收集的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过程进行的风险评价。虽然行业不同,但反映审计对象内外部环境的基本内容和指标应是一致的。审计人员要利用风险评估与分析的结果,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管理有效性评价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符合性评价。以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风险评估与分析应从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定量因素分析,其指标主要有:偿债能力分析、负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管理水平分析和投资风险分析。

  二是内部定性分析,其因素主要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管理。

  三是外部定性分析,其因素主要有:政策变化的风险、国民经济状况变化的风险国际环境变化的风险。

  3、风险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从理论上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若能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风险控制方法如下:

  一是严肃经济责任审计承诺制度。主要是实行“双向承诺”,“一向承诺”是审计前,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向审计组承诺:“另一向承诺”是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期间对遵守廉政纪律情况进行承诺。

  二是配备专业审计人员。审计人员不但要掌握一定的审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综合知识,了解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导向,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涉及重大投资或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必要时要聘请专业人员,或就有关问题向他们咨询,综合分析有关数据和专业判断来出具审计意见。

  三是谨慎评价。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以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为前提,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类型,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结合和量化的原则,谨慎地进行评价。

  四是树立正确宣传导向。在对外宣传时,一方面要大力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廉政建设和考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应当说明其局限性,消除“审计万能”的错误认识,为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是加强内外监督。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在各自的职责和范围内协同作战,建立完善监督体系,发挥整体合力,减少单方面的审计风险。

  (三)建立科学灵活的工作机制,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在现有人力、财力和时间条件下,如何及时、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就成了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

  1、发挥体系优势,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成果,必要时,审计机关可吸收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人员参与实施审计。

  2、制定中长期计划,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可将审计对象根据任职时间和年龄进行分类,制定任中计划,争取对任职时间超过3年和年龄接近退休的领导干部普遍进行一次任中审计,解决领导干部任职时间长和审计工作人员少、时间紧的矛盾。

  3、选用合理方法,进行结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业审计在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许多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最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本质和内容与专业审计基本一致,即同样必须以财务收支为基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有机地结合。

  4、掌握先进审计手段,推行网络审计技术。近几年,会计信息化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电算化会计,这使得审计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线索等基本审计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审计通用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直接进行网络审计,可以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立规范运作机制,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要坚持“高点起步,稳妥实施”的原则,着力从审计程序、内容、组织方法等制度性基础工作入手进行规范。

  1、规范组织形式。在审计的组织形式上,应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工作方案、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处理原则、统一结果报告格式。

  2、规范内部管理。在这方面,重点是抓好审计内部的自我检查和复核工作,防止出现疏于检查监督,放任自流现象。

  一是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保证审计公正性;二是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审计组长在审计前要与分管局长签定“承诺书”,自觉做到审计署提出的“八不准”;三是实行“四级复核、集体定案制”,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行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专职复核机构、审计机关四级复核制,对审计组查出的问题,由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问题的定性及处理处罚;四是实行“审计回访制”,局里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回访,调查了解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法和遵循职业道德的情况;五是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对审计中违反规定的人和事,坚决追究有关当事人和科室负责人的责任。

  3、规范成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完成后,一是干部管理部门应将审计机关提交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领导干部的职务变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审计结果存入领导干部本人的干部档案。二是要提高审计成果的价值,对审计情况进行多层次的综合分析,上报所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对重点单位和问题较为严重的单位,以审计专报的形式单独向党委、政府汇报,提高审计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对审计查实的问题,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四是要借助新闻媒体,对外公开审计结果报告信息,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效应。五是要跟踪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落实情况,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大审计结果的利用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三、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要以人为本。必须从学习和培训抓起,提高审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促进审计工作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促进审计干部从单一的适应型向复合型转变,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要重在机制落实。为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与发展措施的落实,必须把四大机制的落实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创新与发展机制,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