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8 09:35 来源:张瑜东
[摘要]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审计模式下应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重要性是衡量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尺度。而如何评估重要性水平是一个很难的职业判断。研究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原则,无论对审计理论还是审计实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原则;运用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及特征
一般而言,风险的本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审计的本质是所有者和债权人为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而支付的另一种监督成本。对于外部投资者而言,审计是降低信息风险的必要制度基础。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是互补的,审计人员如果要使表示的意见把握性较大,则审计风险就应较低。如审计人员要使审计结论有98%的正确,则审计风险就应控制为2%.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须树立审计风险观念。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即审计工作背景和环境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生产经营过程日益复杂,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审计人员产生失误的可能性越大,得到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加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2)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和社会各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与审计风险呈正比的关系。如果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或执行不力,内部控制风险水平比较高,则势必加大审计风险。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社会各界对审计结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审计结论的敏感性加大,审计风险加大;(3)审计法律环境的直接影响。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有关法律的约束,在履行职权时,相应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审计责任的存在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4)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的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呈反比关系。而做任何事,都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若想降低成本,则审计风险就会加大;(5)抽样方法和分析性审核方法的采用。抽样方法下,肯定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而分析性审核又会产生分析性审核的风险,使得审计风险的内容更为复杂;(6)现代审计模式的运用。现代审计模式主要是审计风险模式的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是一个一定的量,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模式的前提。
2、主观原因。即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正如上面所述,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正确的判断能力,采用恰当的审计程序来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2)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工作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强弱。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点取决于形成审计风险原因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形成风险原因的复杂性和审计主体对审计风险承受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审计风险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3、无意性。审计风险的无意性指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的非故意行为造成的。
4、可控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控制的。这里所讲的控制是指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或幅度内。
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益,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感。
二、审计风险与重要性原则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控制的。审计风险越高,审计结论的可靠性越低;反之,审计风险越低,审计结论的可靠性越高。那么,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什么幅度内,才是可以接受的,才能保证审计意见正确呢?这就需要对审计风险有一个衡量尺度,或者说,必须有一个衡量审计风险可容水平的客观标准。这个衡量尺度就是审计的重要性原则。运用重要性原则评价审计风险,如果审计意见与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则这种差异不能超出重要性所允许的范围。超出重要性允许的范围,则这种差异或者说审计风险是不可容的,即不能接受的,会影响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大都沿用会计上的重要性来对审计重要性进行解释。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如果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信息就是重要的,反之,就不重要。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定义为:“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里对重要性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定性的表述。重要性提供的是一个临界点,不是一条信息。理解重要性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取决于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2)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因为会计报表就是为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而编制的;(3)重要性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企业面临的环境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4)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审计抽样准则》规定,审计人员应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自不同方面,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包括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等。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关心的程度是不同的,对重要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或许某一信息对某一使用者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其他使用者来说是次要的;或许以前是重要的,而现在是次要的。因而确定一个令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接受和满意的重要性标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对审计工作来说,没有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就无法开展工作。我们知道,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做出估计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会计报告不可能精确地、丝毫不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报甚至漏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把握错报或漏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就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产生影响;就会对审计人员做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产生影响。
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在这种方法下,就不可能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为百分之百,就一定存在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为了做出抽样决策,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抽样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不得不考虑重要性原则,不得不运用重要性原则,不得不对重要性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审计人员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项专业判断,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在审计业务中,专业判断十分重要,而专业判断涉及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审计重要性的运用,审计人员必须运用专业判断来评估重要性水平。对重要性的评估即是一项专业判断,更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当然,重要性评估的标准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时期来确定,因为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要性水平估计过高,审计人员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容易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的效果;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低,虽保证了审计质量,但往往导致审计成本过高,影响审计的效率。因而,确定一个恰当的重要性水平,对于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重要性原则如何运用和应用,具体表现为对其数量和质量这两个特征的判断上。也就是说,从错报或漏报信息的金额大小来判断重要性,或从错报或漏报信息的问题性质来判断重要性。一般认为,错报或漏报信息金额大的比金额小的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更注重从性质上判其重要性。如:(1)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因这是为某种目的的故意行为,反映了会计报表编制者的诚信问题,故无论其金额大小,都认为是重要的。(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一般情况下,如发现现金和资本账户存在错报或漏报,就应当高度重视。(5)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如果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给予充分关注。
(三)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一个是会计报表的层次。这一点对社会审计尤其重要。因为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必须考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才能对会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也可以这么说,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依据。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不同,其重要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来说,会计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将其重要性水平定得较低。此外,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另一个是账户和交易的层次。会计报表上的信息是由各个账户或交易提供的,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和交易,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和一贯的整体性结论。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考虑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当然,账户和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是建立在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之上。
(四)考虑重要性与内部控制及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现代审计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内部控制制度评审和抽样审计的应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考虑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信赖程度高,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现代审计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的高低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有密切关系。如果重要性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审计人员必须通过较详细的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较高,审计风险就会降低,审计人员不必通过详细的审计程序就可以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可见,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五)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比规模小的企业大,但相对值比规模小的企业小。行业性质也影响不同企业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三、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审计人员在编制计划、执行审计和评价审计结果的各个阶段中,都必须对重要性进行评估。重要性原则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一)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
在这一阶段,审计人员必须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以便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重要性水平评估是否得当,会影响到审计证据数量的收集是否恰当。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比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而审计证据的多少又会影响审计程序的确定,故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和评估。
1、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内容有:
(1)选定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判断基础是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水平时采用的依据。判断基础一般有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审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固定比率法,是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例如,现确定某一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假设判断基础为资产总额,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固定比率为1%,则其重要性水平是1万元。固定比率到底为多少,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做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指南:
①税前净利润的5~10%(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
②资产总额的0 5~1%;
③净资产的1%;
④营业收入的0 5~1%.
变动比率法,是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确定一个变动的百分比。一般认为,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因此,选用的比率应小些。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如果同一时期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为了慎重起见,审计人员应当选取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因为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往往一个审计程序涉及多个会计报表。只有选取最低者,才会使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更恰当,才能降低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3)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人员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需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的变动对期中或上年会计报表进行推算或作必要的修正,以确定一个合理又恰当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2、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由于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密切相关,所以,这一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即可以采用将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账户或交易中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单独确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的方法。
(1)分配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时,各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和应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的对象一般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账户。例如,假设审计人员初步判断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0 5%,为50000元,则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之和也为50000元。至于金额如何分配,可以根据各账户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大小分配不同的比例。
(2)不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是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按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超过这个比例数,应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如上例中,若确定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20%,则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10000元;若确定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1/2,则应收账款账户的重要性水平为25000元。
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预测各账户存在误差的大小,因而将初步做出的重要性判断分配到各账户中去是一个很难的职业判断。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考虑
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不同,因为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是不一样的,对错报或漏报的把握程度也不相同。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的重要性水平高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的重要性水平,说明审计风险控制在预想的范围内,实施的审计程序比较恰当,收集的审计证据的数量正好符合要求。反之,则说明审计风险增加,要求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将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以及推断的错报或漏报进行汇总,以判断其是否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一贯,审计人员应当将上述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如果汇总数超过或接近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或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否则,应谨慎地发表审计意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J].会计研究,2003,(3)。
[2]夏冬林,林震昃。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J].会计研究,2003,(3)。
[3]刘长翠。审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4]潘 博,傅 依。中国独立审计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