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我国20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八大趋势

2006-12-04 14:00 来源:余天心 王石生

  回顾20年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展望21世纪中国财政的走向,我们认为有以下八大发展趋势:

  (一)财政规模高速增长

  建国近50年来,应分两个时期观察,第一个时期约30年,从1952-1980年经济增长7.67倍,财政规模增长5.91倍,人均GDP从102元增长为458元,人均财政收入从32元增长为110元,人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31%降为24%.第二个时期约20年,从1980-1998年经济增长17.87倍,财政规模增长9.35倍,人均GDP从458元增长为6392元,人均财政收入从110元增长为831元,人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4%降为13%.根据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和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关系,预测2010年经济与财政规模将比200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GDP约为20多万亿元,人均约为1.4万元,财政收入约为4万亿左右,人均约为0.3万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20%左右。以上统计表明:虽然我国财政规模增长不及经济增长快,迫使财政总负担率逐年下降,但是我国经济与财政这种高速增长的大趋势,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住历史给予的机遇和挑战。

  (二)财政收入结构中债务收入增大和税收收入中直接税增大

  我国在财政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财政、税收收入结构也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演变而变化。

  首先,财政收入结构中主要几项收入各占的比重如下:一是企业收入。1952年占31%,1960-1970年上升到60%左右,到1980年下降为40%左右,1985-1990年仅有2%左右,1994年则变为无;二是税收收入。1952年占50%以上,1960-1970年占30-40%左右,1986年又回升为50%以上,1990年后一直占到90%以上;三是债务收入。1952年占5%左右,1960-1970年因受“一无内债,二无外债”思想的影响,债务收入均占不到1%,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开始举借国债,当年也只占4%,1990年达到12%,1996-1998年上升到26-36%以上。为了适应国债增大这个大趋势,财政部新设立了国债金融司。

  其次,国家税收收入结构中由间接税为主逐步向直接税为主转变的大趋势,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税收结构是以间接税(产、增、营)为主体税种,或者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双主体税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逐步增多以及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势,为推行直接税创造了客观条件,我国1981年的个人所得税仅为0.05亿元,占税收总额的0.008%,1996年个人所得税为193.0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2.79%.企业所得税1985年为696.06亿元,占税收总额的34.11%,1996年为968.48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4.02%.从国际上观察,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为30-50%左右,发展中国家一般也占到10-30%左右。为了适应这一趋势,财政部新设立了税制税则和条法两司。

  (三)财政支出结构中社、科、文、卫、教等的比重增长较快

  我国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等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如下:一是经济建设方面。1952年为42%,1960年上升为70%,1970-1980年保持在60%左右,到1990年以后下降为40%左右。二是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1952-1960年只占12%左右,1970年下降为8%,1980年由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人才、科教兴国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等,上升为16%,1990-1995年又上升为26%以上。三是国防费方面。1952年占32%,1960年只占9%,1970年回升到22%,1980年又下降为16%,到了1990-1995年由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的主流是多极并存的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据此,我国国防费支出90年代一直占财政总支出的10%以内。四是行政管理支出方面。1952年为8%,1960-1980年30年保持在5%左右,1990-1995年由于机构重叠,编制膨胀,加上管理不严,损失浪费增多,猛升为15%,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机构改革、转岗分流、政企分开和加强节约等措施,行政管理费占的比重一定能降下来。

  (四)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制定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国家政治经济的基本路线和总方针有如参天大树,财政工作是其枝叶,大树与枝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后者服务于前者,前者支撑着后者。在国家整体上实行市场经济的总形势下,财政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以无条件的配合和保证。因而,我国过去20年的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轨迹以及未来21世纪的远景,必然是走向市场经济的大趋势。比如:一是推行分级分税制度。财政管理体制现在坚持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管理规则,由过去的统收统支转变为包干制——分灶吃饭制——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二是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支出管理由过去的按计划拨款,自行支出,转变为通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投标竞争,有选择的政府采购制度;三是实行复式预算制度。政府财政预算制度由过去的单一预算制度转变为复式预算制度,从而,将国家财政预算划分为经济性预算与建设性(或经营性、资本性)预算两大块,相互独立核算。

  (五)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改变了过去关门搞建设的模式,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各项工作都向国际惯例接轨。对外加强往来交流,加强学习借鉴。全国设立了深圳、广东、上海等许多经济特区、试验区、开发区、科学技术园区等,还向国外派出许多考察团和学子,并且广泛深入参与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各种活动。我国财政工作在这个进程中,也做出了很多突破性的成就。例如:一是采取借贷记账法。为了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率先改革我国会计记账方法,由过去的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转变为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从而使中外企业人员在账目上有了共同语言。二是国债发行扩大到国外和境外。在国债发行范围个,由过去的只在国内发行转变为也向国外发行。党的十五大要求,以资本为纽带调整优化企业结构,有条件的组织股份制公司或集团,国家在上海、深圳、郑州等地组织了股市、汇市和证券市场。并且在香港发行了H股,在纽约发行了N股,在境内发行了A股以及B股。三是组织保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财政部在机构改革中新设立了国际、涉外两司,占司局总数的1/10.

  (六)财政管理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

  我国财政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在改革开放以前,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对企业的管理是无微不至,反映在财政上是统收统支管理体制,国家提供资金,企业利润上缴,企业亏损由财政弥补,财政日常通过财务报表进行微观的直接的监督管理,企业、事业大小问题都须请示报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逐步走向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的现代企业制度,财政补贴逐年减少,国家在管理上把微观的直接的管理逐步转变为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这种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有三层意思,一是法律约束。国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条例以及各种规则,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和个人遵守,达到以法理财、以法治税的目的。二是政策引导。政府制定并颁布产业政策、产品政策、行业政策,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近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以及提倡和奖励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三是经济杠杆调节。政府运用利率、汇率、税率、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间接调节,诱导企业向国家规划的总方向和总目标靠近与配套。1998年把每一年度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取消,并不等于放弃财政监督和检查工作,只是做法有了较大的转化,它是深化改革强化间接管理的体现。为了适应这个大趋势,财政部新设立了经贸司、监察局。

  (七)财政管理对象由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扩大到面向全社会成员

  我国财政过去以国家分配为主,当时,只管理计划内的单位,只管理编制内的人员,只管理国家机关和国有的企业事业单位(包括政府、党派、工会、团体、军队、学校和医院的人员等),而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集体、私营、个体和广大的农村居民等,在财政分配上是较少安排的,但是,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国家财政支出上必须从全社会的全体居民的大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必须采取公共财政的做法,如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会失业和就业培训,社会扶贫、脱贫致富,社会抗灾和残疾救助,社会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等方面,无不关联着财政的收收支支,为了适应这个大趋势,财政部新设立了公共支出司、社会保障司。

  (八)财政走向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强化监督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法制管理,这是各国经验所一再证明的,不论何种模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都是以国家法律和社会监督为基础做保证的,行业之间、产业之间的企业都有几条大家共同的公认的活动规则、公约、协议等,以利于展开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要求,从以人理财、以人治税向依法理财、依法治税的新阶段转变。所以,我国财政在1994年前后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立法建设,例如:我国制定了预算法、会计法、会计准则、收费项目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条例等等。为了严格执行法律规范,国家又设立了特别监察监督体系,要求会计实行委派制,各个中央机关还颁布了举报电话,并设专人值班。特别设置了稽查员制度。为了适应这个大趋势,财政部新设立了监察局、条法司等,专门从事财政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