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选择?

2006-05-16 13:10 来源:浙江财税会计

  从当前状况看,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收支格局。近些年来,无论在财政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在财政实际部门,要求建立公共财政的呼声日趋强烈,但笔者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公共财政一说还有值得商讨之处,故而财政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财政历来是一个公共性的范畴,在财政一词之前冠以公共一词予以限定纯属同义重复。无论是西方财政理论,还是我国现有的财政学说,都确认政府是财政活动的主体,而政府则是由一定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从理论上看,所谓公共事务则是单个企业或个人既不愿承担也无力承担,但为整个社会发展所需的事项。既然这些事务不能由企业或个人来承担,那么它们只能由政府来管理。历史的事实反复证明,任何历史时期的任何一届政府,如果不能为其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那么其权力与权威就难以维持。这也是政府组织公共性的强烈体现。既然政府是一个极其典型的公共组织,财政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那么财政的公共性也应是不言自明的。由此而论,财政一词实质上已隐含公共性,“公共”加“财政”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公共财政论的支持者们不遗余力地支持在财政一词之前冠以公共两字,其理由是为了强调或突出财政的公共性质。既然“公共”加“财政”存在着上述诸多纰漏,那为什么不寻求更科学的方法来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呢?实际上,公共财政论并不是一种创新,如果承认公共财政是满足共同需要的财政,那么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就是共同需要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财政论是共同需要论的翻版。由此看来,倡导公共需要论,放弃公共财政论,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从公共财政论既有的论说看,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公共财政论者大多又是多元财政论的倡导者,他们或主张我国财政是双元结构,或认为现行财政由三元构成,这些财政多元化的见解又再次置公共财政论于难以自解的矛盾境地之中。依据财政二元论者的见解,我国目前的财政是由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所组成;而财政三元论者则又认为我国财政包括公共财政、国有资产财政和国家信用财政三大部分。在财政多元论者看,公共财政仅仅是部分政府收支。很显然,由于财政是政府收支之总和,而非其局部,因而若将部分财政收支称为公共财政或国有资产财政,这在逻辑上就混淆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实质上是对财政有机体的肢解。而且,现行财政的二元或三元结构是否属于版块式,其中是否有交叉或重叠,这又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更值得指出的是,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相提并论,本身就违背了公共财政论将财政定位在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这一初衷。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国有资产的财政收支,也同样服务于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大目标,这部分政府收支仅仅是财政的一个构成要素,而非独立成分。在此,如果借用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财政这两个术语,那么完全有理由认为,国有资产财政仅仅是公共财政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如果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唯一目标,那么财政必然是一元论,而非多元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公共财政仅是一个尚待澄清和规范的理论概念。以此作为财政改革的目标,这在理论上是值得令人质疑的。

  那么,从长远观点看,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如何确定?笔者认为,财政改革的目标终将定位在发展财政上。

  对我国的大多数财政工作者来说,发展财政或许只是一个新的概念或学术名词。然而,这绝非是笔者的标新立异,以哗众取宠。事实上,早在 60年代初,国际财政学界就开始了对发展财政( development finance)的研究。

  国际上发展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就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财政理论和指导财政改革。这在我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从财政理论上看,财政的发展研究在我国是一个尚需开拓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就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发展而论,尽管既有的基础理论对财政和经济的一般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但其对财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尚无系统论说。为了我国财政实践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地来研究一下本国的发展财政问题,因为我国的财政实践呼唤着财政的发展研究,这集中体现在:

  (一)财政制度与财政政策始终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制约要素之一,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具体又是通过财政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则主要包括人口、科技、教育、环境、资源及社会保障等。协调和优化财政与其他发展要素的相互关系,以推进经济发展,需要在理论上描述并分析两大基本问题,即财政是如何积极地影响其他发展要素的,以及财政又是如何受制于其他发展要素的。

  (二)在我国构建发展财政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一方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人口、环境、资源和科技等有序协调发展,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经济固然在持续增和,但是人口亦在持续增长,而且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科技实力相对较弱;改变此种局面则属社会共同事务,迫切需要政府投入巨资,这对目前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构成空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特别是人治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分配本身就是粗放型的,支出效率低下,收入流失等等则是其明显的特征。因此,如何实现政府理财由投入型向产出型发展的转变,以积聚雄厚的财力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发展财政的主旨和任务,这也是我国财政改革的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