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关于货币政策与物价指数的几点认识

2006-06-12 10:32 来源:

  (一)今年CPI同比走势有其统计学成因。衡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通常采用月同比,即用当年考察月份的物价水平与上年对应月份的物价水平进行比较。由于CPI所选样本的价格许多与季度因素有关,因此采用“同比”有利于消除季度因素,从而较为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化。然而今年CPI月同比5月份以前在4.0%以下运行,7、8两月达到5.3%, 10月份降为4.3%,从而形成一个两头较低,中间较高的形状,一个重要原因却是由于去年年中几个月因“非典”原因物价水平处于谷底造成的。有人测算,9月份CPI上涨翘尾因素占66%, 新涨价(同比)因素只占34%. 5月份开始,月同比逐渐升高,而同期CPI月环比却未上升。按照这一趋势,到今年年末,随着翘尾因素的消化和环比的下降或者持平,CPI月同比很可能回归在4%左右,全年平均CPI涨幅亦有可能在4%左右。总体看,今年物价上升是无疑的,但年中几个月指标上一度出现高于5%则是统计方法造成的。此外,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今年CPI的新涨价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所致,随着今年秋收落定,粮食增产对粮价上涨的平抑作用将会发生。同时,今年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综合调控措施对物价上涨的抑制作用都将会逐渐显现。

  (二)M2走势对CPI走势的影响存在滞后期。CPI和M2一个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个是中介目标,M2是从总需求方面对CPI的最具综合影响力的指标。初步研究发现,自80年代中期以来,M2月同比的大方向走势均对CPI月同比的大方向走势产生滞后影响,且后者滞后于前者的波动趋势与前者的波动趋势相当近似,但上升下降的时滞长短不一。如果排除90年代中期外汇体制改革导致外汇占款大量投放、M2突然剧增等非正常因素,粗略地分析,M2增幅做趋势性上升时,其对CPI的影响大体在10个月左右后开始显现,但这种影响的滞后期逐渐延长,CPI升至达峰顶的时间大体滞后M2增幅到达峰顶的时间20个月至2年左右;当M2增幅做趋势性下降时,其对CPI的影响在大约在20个月至2年左右后显现,但这种影响的滞后期逐渐缩短,CPI降至谷底的时间大体滞后M2增幅到达谷底的时间10个月左右。笔者对于这种滞后期的观察或许还不准确,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但滞后期的确是客观存在的,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都不能不考虑时滞,绝对不能用当前的CPI去评判或者检验当前的货币政策,而这一点恰恰易被人忽视。最近一轮的M2增幅波动是从2002年初开始做趋势性上升、至2003月8月到达顶部后开始做趋势性下降的,其过程约18个月。因此,假定上述滞后期不变,粗略地估算,M2增幅对CPI的上升影响大约始于2002年10月前后,最后可持续至2005年二季度,此后将出现转折,CPI所受影响主要为M2增幅下降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对M2这个中介目标管理的角度看,去年秋天货币政策已经开始明确调整,但M2增幅从2003年9月的下降对CPI的滞后影响必须到明年上半年才能看得清楚。从控制CPI的要求看,货币政策操作已基本到位,今后一段时期保持M2增幅在相对低位平稳运行即可,不必进一步加大压缩M2增幅的力度。同时,影响CPI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只有M2,因此当前单纯依靠较猛的货币政策手段将CPI迅速降下来的做法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难以奏效,同时还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现阶段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是完全必要的。

  (三)宏观调控的艺术和最终目标在于“四大宏观目标”的统一,但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应当有所侧重,当前保持稳定仍是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同时要抓紧研究几个问题。

  首先,应积极开展关于M2对CPI影响的滞后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M2的调控力度与时机。M2走势在一定意义上讲是CPI走势的一个先导指标,认识和把握M2增幅对CPI影响的滞后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比较好地把握上述两个变量间的时滞,CPI波动的规律性才能更好地被揭示,货币政策调控才能更有预见性、科学性,避免调控不适度造成后遗症。

  其次,要研究体现货币政策稳健性的M2增幅运行区间。多年的经验表明,如果M2月同比持续数月在14%以下或持续数月在18%以上,当时宏观经济可能没什么反应,但滞后若干月份很可能出现“市场疲软”的迹象,抑或滞后出现“市场过热”的苗头,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大体上就是使M2增幅大体上在14%至18%的区间里运行。目前,M2已连续3个月保持了百分之十三点几的月同比,基本上降无可降。当前应当以稳定为原则确定M2增幅目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以微调方式实现目标。公开市场业务这种微调方式震动较小,而且央行也能方便地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策意图,包括对短期利率的调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