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人民币政策使通货膨胀成为新风险

2005-07-30 00:00 来源:

  中国常常被指责将通货紧缩的压力强加于其他国家的头上,而如今,它自身却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种种迹象表明,价格上涨局面已渐成难以逆转的趋势,一场围绕人民币汇率政策展开的辩论由此展开,辩论的焦点便是:中国此番通货膨胀会维持在可控制的正常范围,还是会像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如脱缰之马失去控制?不同的通货膨胀程度最终会决定中国是否会向上调整人民币汇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简称Fed)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本月初表示,中国的汇率政策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国内的国债交易商也看到了这种风险,他们说,央行有必要大力控制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从而确保通货膨胀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国央行4月份重新调整了货币政策机制,实行了短期票据发行计划以更好应对美元的冲击。同时,央行也实施口头干预来冷却地产市场价格和银行借贷。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价格压力仍在不断增加,而官方的多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几个月来,货币供应量和银行借贷额双双飙升了20%以上,而非典型肺炎(SARS)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无预计的那么大,国债市场因而又陷入低迷。

  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今年上半年月月上升,6月份的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0.6%.而在今年以前,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长时间陷于通货紧缩的压力。

  全面的通货紧缩使人们更加相信,中国会变本加厉地挑战传统经济理论。根据教科书理论,决策者不能同时对汇率和利率加以控制,只能控制其中的一种。目前几乎所有进入中国的美元都是以大约1比8.3的汇率兑换成人民币,这些新增的人民币便成了引发通货膨胀的一个潜在因素。而这些钱是否进入国民经济领域就成了是否引发经济过热的关键。

  中国所选择的处理这些新增人民币的方法有悖传统的经济理论。为保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中国央行发行短期债券工具,用以从银行买回这些新增人民币,从而避免银行将这些钱投入到经济领域而引发通货膨胀。但对于这些短期债券的利率,央行并未给予市场多少决定权,从而给自己留下了汇率和利率的双重控制权。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这种做法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任何水平的利率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了。价格正在不断上涨,同时,随著外贸和海外投资额的大幅增长,美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进中国。

  这些因素合在一起,表明中国央行要么应放开上述类型债券的利率,要么就让人民币升值。然而,它并不打算这么做。

  格林斯潘在最近的国会听证会上曾暗示,中国这种不合常规的汇率、利率双重控制做法是其最根本的问题所在。他说中国现在必须正视这一问题。

  改变法规这种限定汇率水平同时又维持较低利率的反传统做法的失败直接反映在香港1998年150亿美元干预股市的行动上。市场投机商一起投下赌注,认定香港金管局(HongKongMonetaryAuthority,HKMA)的这种干预行为难以为继,因而最终将HKMA逼上了绝路。最后HKMA利用休克疗法才勉强逃过一劫。之后,元气大伤的HKMA为了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很快决定放弃了对利率的控制。

  中国在利率和汇率的取舍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外国经济学家对这一点也无怀疑,但他们认为,中国不遵循传统理论是因为人民币的使用受到规章的严格限制,它并不像港元一样可以完全自由兑换。实际上,中国还有第三条路好走,那就是改变法规。

  如果中国允许人民币正常兑换,给予外国投资者和其他海外投资更多清盘结算上的选择,或进一步放开对进口的限制,则随著美元资金流入的减少或可使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目前一些类似的措施已经实行,还有更多的办法正在拟定之中,其中包括允许更多的中国人到海外旅游,并放宽这些旅游者购买外汇的限额。

  中国人们银行上海分行的研究部主任马强(音)说,对外汇结算体制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机制(QDII)进行一些技术上的调整都是可能的,虽然不一定现在就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