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及实践

2006-05-17 15:39 来源:

  财政宏观调控理论和政策操作之间似乎是不对称的。在宏观政策操作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套经验,能有效地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但在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和可验证的模型方面却相对滞后。

  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下降)率为目标的。失业率的指标并没有进入政策目标的有机体系之中,也没有有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手段。因此,失业率指标也未成为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主要依据。1993-1996年中央推行的是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过猛。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我国经济处于低谷,1990年的GDP增长率只有3.8%,但1992年就猛增到14.2%,是近九年来的最高峰。同时,物价上涨也很严重,1994-95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13.2%,21.7%和14.8%。1996年,经济增长指标回落到9.6%,物价上涨指标回落到6%。因此,判定1996年“软着陆”获得成功,宏观政策也开始有所松动。期望1997年的宏观经济状况将有进一步好转,但实际情况并未看好,经济增长率继续下降,1997年9月物价水平降至零增长,其后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大刺激总需求的力度。

  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进出口政策。在当时的条件下,后两项政府的实践效果不明显。从1996-2000年,中央银行已连续七次降低存贷利率,但刺激总需求的效果不明显。实征分析表明,居民的储蓄倾向和银行的名义利率及实际利率无关;投资增长和贷款利率也无关。在进出口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出口的扩大。而且也不能采取人民币贬值的方法来扩大出口,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宏观调控的唯一政策手段,于是在1998年下半年毅然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实际上也是单向的,即并没有在减税和增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而主要是增加政府支出,扩大政府债务。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什么是可行的?主要依据的是居民的储蓄率、政府的负债率和债务依存等指标。我国的储蓄率很高,九十年代达到了38-43%,银行的储备率远远超过法定准备金率。比如,支到2000年上半年,法定准备金率是6%,而金融机构的储备率却达到了13.9%。政府的负债率和债务依存度,各种研究报告的数据都不一样。根据我们的研究,1998年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为78.19%,1999年为60.34%;1998年全国财政的情务依存度为40.72%,1999年为26.30%。国际警戒线通常认为是60%,从全国来看没有达到,但从中央政府来看已经超过。1998年政府的负债率(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34%,1999年为2.47%,如果考虑到连续债务的付息额,则比例更高,分别是6.27%和2.88%。国际警戒线通常认为是3%。1998年之所以超过警戒线,是由于把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也包括在内。从整体上看,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条件依然存在,因此,这一政策还将持续下去。

  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效果非常明显。1998年GDP增长为7.8%,其中有1.5个百分点的增长是由国倩投资拉动的;1999年为7.13,其中国债投资拉动2个百分点;2000年出现了回升的势头,达8%,估计国债投资拉动不会小于2个百分点。全国零售物价的下降势头被遏制,2000年出现物价环比指数上升的趋势。

  采取某种宏观政策操作手段可以使宏观经济指标,尤其是使经济增长指标和物价上涨(下降)指标朝预期的方向移动,是明显的事实。但在理论上缺乏可验证的说明,因此,难以对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软着陆”的政策手段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的问题,存在争议。对近八年来经济增长和物价连续下降有无合理的成分也难以说清。

  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失业率没有成为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是有失偏颇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以微观运行机制为前提的。换言之,宏观调控的前提是存在市场失败,而且,通常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时会产生效率损失。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主要矛盾是进行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市场经济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紧缩的财政政策,都是短期的临时政策,制度改进和创新才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出路。

  完善市场经济微观制度安排的工作很多,农村城市化、现代企业制度、废除不必要的政府垄断、鼓励民间投资的财税制度等,都可以促进经济有效率地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解决宏观问题的效果较快,但有效率损失,因此,在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构建。

  另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许多可完善之处。例如,中央债转贷地方政府的做法,实质上是允许地方举债的变通手段。这例不如公开允许地方举债,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一般说来,中央债是全国性债务,用于全国性公共商品的投资,因此应由今后增加的国税来归还。地方债用于地方公共商品的投资,应由地方居民的受益交费来归还。同时,在微观上要进一步撤消以所有制分类的管理方法,逐步做到一视同仁。政府的收入政策要鼓励民间投资,要形成投资增长和就业增长同步的机制。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尽管持续的时间可以较长,但实行这一政策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和微观改革同时进行,才能真正转入经济稳定增长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