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八两米赈灾”折射公共财政体制缺损

2005-10-27 00:00 来源:国际在线

  台风“达维”肆虐海南已过月余,琼海市在台风中受灾较重,但该市潭门镇新潮村每位村民领到的救济只有8两米。更有甚者,文昌市会文镇沙港村在风灾过后,村民们估计缺粮可能长达8个月,但每人却只发给3两米。村民们说,这样发救济不如不发。

  据记者了解,台风“达维”给海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600多万人受灾。海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布置救灾工作,拨了几千万元专项资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社会捐助亦达几千万元。

  关于这两个“几千万元”,记者并没有提供出详细的数字。如果是以两者都取最高值9千万元来计算,两者相加后平均分配到600多万灾民手中,每个人应该得到30元。30元能买多少米?由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的一种怀疑就是——赈灾款很有可能被人蚕食鲸吞、中饱私囊了。这种怀疑并非毫无依据,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挪用、侵吞救灾款的事情一直时有发生。加强救灾款的审计以及依法严惩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题中之意,在这里笔者无意赘言,我更关心的是,即使这30元足额发放到灾民的手里又能如何?

  30元能买多少米?这个问题既可以作为对中饱私囊者的一种诘问,也可以作为对灾民日后生活的一种疑问。即使把这30元的米一粒不少地发放给灾民,他们就能以此来度过长达8个月的缺粮期了吗?更何况,这30元也并非全部准备用来买米的,其中还包括有重建家园的相关费用。如此算下来,救济款本身的缺口之大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巨大的救济款缺口,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灾民的受灾情况酌情发放救济物资。在以往的赈灾过程中,往往是各地统计受灾人数,然后统一发放救济。这样一种平均分配的救济途径其实并不科学。同样是灾民,由于受灾程度不同,其承受力自然也会不同;在无法兼顾所有人的前提下,也许就只能先差别供应,以力图使“好钢花在刀刃上”了。因为对于那些面对着8个月缺粮期的灾民来说,每一粒米都是弥足珍贵的。

  当然,所谓“酌情发放”不过是在救济款缺口巨大前提之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八两米赈灾”暴露出的是救灾款的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其根源则是公共财政体制的缺损。

  “公共财政”,就是指为老百姓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公共财政体制,以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我国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不过实际进展却相当缓慢。《预算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项预算普遍被安排在1%强。与预备费的捉襟见肘相对应的是,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预算往往开支庞大。这样一种特征明显的“建设性财政”,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旦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政府往往无法承担起市场经济环境中所应当承担的公共职责。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公共支出必须集中于其承担责任的领域,真正成为“有限而有效的政府”。

  “八两米赈灾”的背后有没有中饱私囊现象,目前尚无从得知,但是救济款本身的巨大缺口却是显而易见的。政府救济是灾民最大的靠山,而如果政府倾尽全力再加上社会各界的捐助,最后也只能提供给灾民8两米的话,灾民们又岂能不因此而怨天尤人、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