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18 13:36 来源:
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资金,增发国债有其必要性
(一)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西部与东部相比,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肯定是要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开发的重要条件,但这些往往又是企业不想干或者干不了的事,甚而至于地方政府凭其现有的财政收入水平也是干不了的,资金短缺也就成为了影响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不用说,政府得上,中央财政还得拨款。事实上,中央财政的财政收入也不能拿出这么多的钱,国债也就成为了中央政府筹集西部大开发资金的主要手段了。
(二)社会保障体系未健全,国债暂时可以作为资金来源之一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保障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我国将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并研究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减持国有股、扩大发行彩票等办法开辟新的筹资渠道,补充社会保障资金不足。但是,社会保障税一时半儿会儿难以出台,而且,由于国有非流通股问题牵涉面广,也难以马上完成对它的适当处理,即使所谓的合理“上市方案”出台,也会给全社会带来巨大的震动,遗留问题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社保资金怎么办?显然,在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前,财政必然要贴出大量的资金,这也就需要以临时的资金收入来弥补亏空,国家发行政府债券来暂时满足要求,以后随着国有非流通股问题的解决和社会保障税的开征而实现财政的社保资金的预算平衡。
(三)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有资金支持
积极财政的基本措施有两个,一是减税,一是政府赤字。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规模的减税政策是不可取的,赤字就成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最重要的措施,赤字是要弥补的,发行国债和加大税收征收管理就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的主要特点。要看实施积极财政是不是需要发行国债,最好来回顾一下历史,以事实来讲话。
从1998年到2001的3年时间里,我国总共发行了3600亿元的长期建没国债,直接带动地方、部门、企业投入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约7500亿元,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初步统计,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1年则大概有1.7个百分点。在国债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建成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3年时间里,全国公路新增通车里程约17.47万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万多公里,包括南昌昌北机场在内的24个机场已在2000年底建成投入运行,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带动了生产性消费,刺激了民间投资。积极财政在国债的支持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适量增发国债不会引发财政债务危机
(一)中国财政内债风险指标分析
衡量财政内债风险的指标一般说来有赤字率、债务负担率、财政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还率等。
赤字率。赤字率是当年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91年开始,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从绝对数上来讲,是逐年扩大的,从赤字率来说,从1996年开始,也是逐年扩大的,特别是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1998年,较1997年增长了58.3%,1999年较1998年增长89.1%.到1999年,中国财政赤字率达到了2.12%,但也没有超过3%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债务负担率。债务负担率是一个国家的国债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我国的债务负担率,1999年最高,为12.28%,从数字上来说,从债务负担率这一指标来讲,财政负债也不存在风险。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同一指标相同,我国的债务负担率显得较低。
财政债务依存度。所谓财政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与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的比重。财政债务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我国的财政债务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到了199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24.75%,已基本等于了25%的警戒线,从这个指标来讲,我国的政府债务有了较高的风险。
国债偿还率。所谓国债偿还率就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占多大份额。国债的有偿性决定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的收入相适应的水平上,否则,政府债务风险就会加大。国外的经验表明,国债偿还率一般应控制在10%左右。我国的国债偿还率从1995年开始,均大于10%的安全控制线,特别是到了1998年,达到了22.73%的最高点,是10%的两倍多。1996年发行国债的收入有66.2%用于旧债的还本付息,1998年这一比例达到87%,中国财政已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的局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内债有一定风险,其首先表现在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且增速过快、过猛;其次,内债的风险表现为债务收入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偿还当年的到期本息。但比较小,不会构成对财政的根本影响。
(二)中国的财政外债风险指标分析
衡量财政外债风险的指标有外债负债率、外债偿债率、外债债务率和短期外债率。
外债负债率。外债负债率是指外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所衡量的是一国所承受的外债负担。去年以来,我国的外债负债率的最大值为15.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25%的安全线。
外债偿债率。所谓外债偿债率,是指一国外债还本付息占商品劳务出口外汇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外汇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当年外债本息。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为20%.我国的外债偿债率也在安全区域内,短期内不会发生外债偿债困难。
外债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占外汇收入的比重,用来衡量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的外汇收入是否足以支付全部外债。我国外债偿债率以1993年的94.5%为最高点,但也低于100%的安全线,以后逐年也呈下降趋势。从这一指标来看,我国的外债风险也是较低的。
短期外债率:短期外债率是指一国一年以内到期的外债占全部外债余额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短期外债率都在11-13%,远远低于20%的安全线,所以,依据短期外债率来判断,我国不存在外债风险。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政府外债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也比较合理,同时中国具有较强的还债能力,不存在全局性偿还外债风险问题。
(三)政府综合债务情况分析
准国债——即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行业性经济组织,如铁道、煤炭、石油、石化等发行的债券,实际上属于“准国债”范畴。据粗略估算,目前“准国债”余额已达到5000多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余额2000多亿元,行业主管部门发行的企业债券余额3000多亿元。这部分债务虽然只能部分的要求财政偿还,但中央政府对这一部分债务承担信用风险和道义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和国企债务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有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增长财政风险:一是由于国企和银行经济效益低下,会制约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银行和部分国企处于国民经济命脉产业地位,财政必须予以扶持。
社会保障基金缺口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的是广就业、低工资、多补助的政策,社会保障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和企业包揽,个人不承担费用且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积累。在老龄化高峰逼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新形势下,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障模式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但多数地区个人账户是“空账”运行,实际上还是现收现付制。为弥补历史欠账,支持国企改革和维持社会稳定,对于社保资金的缺口,财政肯定是要拿出资金来弥补的。
国有企业隐性养老债务(政府已承诺的债务),按世界银行的测算,这部分债务相当于1994年GDP比例在46-69%之间,即21468-32202亿元。假定这个总额没有减少,则养老金债务占1999年GDP的比例在50-64%之间。
由此看来,目前我国的综合债务风险的确较大,如果都要求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显然会对财政构成较大负担。
总之,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中国的财政债务风险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风险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另外,我国的财政风险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综合债务,很少一部分来自国债,国债给中国财政带来的风险是很小的。适当增发一些国债,相对于整个财政债来说,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不会对整个的财政债务增加太多的额外负担。因此,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减少国债的规模,而是要大力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要努力减少政府的综合债务。
三、国债增发可行性分析
(一)居民愿意购买国债作为投资从收益来看,购买国债远比储蓄收益多。首先,国债免交所得税。企业和居民都愿意购买。其次,国债利率相对同期的储蓄存款要高。以2002年一二期国债为例,其中的3年期年利率为2.89%,5年期年利率为3.14%,分别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0.19和0.26个百分点。如果把对个人储蓄存款征收20%个人利息所得税的因素再考虑进去,则这次发行的国债利率平均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27%.以1万元的投资为例,买3年期国库券可获利867元,而3年的定期储蓄存款的税后收益只有648元。两者相差219元,不用说,居民是更愿意选择购买国债。
从风险角度来看,国债基本无风险。国债被国际社会公认为风险最低的证券,因为国债是以国家作为信用担保,信誉级别最高,不会出现违约风险,相对股票、外汇的风险要小得多,几乎为零。由于风险小,收益相对又较高,号称“金边债券”。正是这样,吸引了大众投资者,因为他们的钱是血汗钱,需要有保障。
最后,目前,在证券交易所国债的交易量也在不断地放大,尤其是近来股市连续大跌,大量资金进入交易所债市。有些热门品种国债的涨幅甚至达到9%以上,折算为年收益则超过了52%,远比投资于阴跌不止的股市强。
(二)中国储蓄率水平较高,居民或银行有购买力中国人有存钱防老的心理,手中的钱不肯花,大部分存在银行,以防不时之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一份材料,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从七十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冠,其中1989年到1997年,居民储蓄甚至占了CDP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并且,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一直有大幅度的增长,其中,1993年底至1999年六月底,全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就由15200亿元增加到59100亿元。
根据这种情况,国务院决定于1999年11月1日开始对居民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以期减少储蓄规模和扩大内需,但由于中国人的消费和投资心理特点的根深蒂固,储蓄率下降幅度并没有预期大。近两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和快速发展,中国的个人收入有了较多增长,全国的储蓄额不降反升,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到2002年2月底,我国全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73万亿元,有人形象的称之为“老虎不出笼”。所以说,我国的居民或银行对国债是有足够购买力的。
(三)在现有的国债发行规模下,凭证式国债百姓购买不到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居民拥有的投资渠道很少,所以国债成为了老百姓投资的“香饽饽”,由于大众对国债的需求旺盛,而相对与这样大的需求,我国国债的发行量是很少的,致使一般的百姓很难买到。以2002年凭证式一二期国债在全国发行为例,很多城市刚开始发行,银行都在当天销售一空。另外,由于国债购买出现了大户垄断的现象,一些资金充裕、又没有合适投资渠道的企业也加入到购买国债的行列里,客观上就抢占了中小投资者的份额。一些银行甚至还把自己额度内的国债预约给大户,把发行国债与揽存款联系起来,导致一些普通居民想买买不到。还有的地方出现了老百姓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争购国债的场面。由此看来,国债的销售是很有市场的,现在的情况是国债成了“皇帝的女儿”了。因此,国债的适量发行不愁没人买,发行适量的国债是可行的。
四、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目前的财政和社会资本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资金,发行国债有其必要性,并且我国发行国债的可行性较高,居民和银行有购买力,愿意购买,在一定规模的国债发行量下,也不会危害到我国的财政安全,只要我国的国债运用得当,发行国债有利于把银行存款转为投资,有利于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增长,国债的适量增发将会成为我国经济的推进剂。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