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加入WTO与中国金融开放(二)

2002-02-28 00:00 来源:国元证券研发中心

  (四)提高金融政策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GATs条款要求的基本原则。从中国目前情况看,无论在落实政府政策的知情权还是各金融机构的信息报告、统计制度上,我们不仅没有做到,甚至这方面的意识都尚未形成,“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造假之风已成普遍现象。金融机构作假账、向监管部门报告假情况、假数字的情况非常普遍。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埋于这种缺少透明度的“灰箱”运作甚至是“黑箱”运作当中。

  中国金融服务业运行的特点,也使得增强透明度工作非常必要。中国的金融运行机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的工作大都根据上级命令来进行,这些命令可以是上级金融部门的,也可以是上级政府的,而且方针、政策变化较快,外界对此不易了解。中国金融机构的运作还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习惯于把涉及到金融工作的各种规定、要求以及业务做法等都纳入保密范围。而根据GATs关于透明度的要求,中国有关金融服务的数据、法规、条例、决定以及实施细则应该予以公开。信息不透明,除了容易滋生腐败外,还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情况,造成种种误解。

  WTO中国入世工作组成员对中国目前的服务管理体制缺乏透明度表示担心,尤其是涉及许可证的获得、展期、更新、否决和中止,以及在中国市场提供服务所需的其他许可。工作组成员认为,加入WTO后,中国应该发布一份负责对中国做出具体承诺的服务部门进行监管的监管单位名单以及中国的许可程序和条件。中国代表对此表示同意,表示加入WTO后中国将在官方杂志上公布中国的许可程序和条件。中国代表还表示,对“具体承诺清单”中的服务,中国将确保:中国的许可程序和条件将在生效前公布;在公布时,中国将规定合理的时间,以备相关单位就中国的许可程序和条件做出评估和决定;任何不包括在拍卖或招标中确定的费用,均应与处置一个申请的管理成本相符;在接到申请后,中国主管当局对申请尽快做出决定。

  应当看到,提高透明度并非遥不可及,现在就可以有所作为。监管当局政策调整对市场参与者公示,现已初步步入规范化,《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主要媒体常常全文刊发政策法规。目前努力的要点是不仅要求监管当局尽可能向公众报告,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建立直接对公众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上市银行要按规定向社会公众公布资产负债等重大经营信息,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向所在服务地区披露信息。人民银行已经建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最迟在2003年开始公布上一年的经营信息,个别银行可推迟到2005年。最后,为防范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各银行之间应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作到客户信用等级信息资源共享,中国银行公司业务部已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

  (五)确立审慎金融监管体制

  要想充分利用金融开放带来的机遇,同时确保金融稳定,必须深入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还权于市场,确立审慎的金融监管体制。1995年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所确立的监管原则与措施,已向审慎监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审慎的监管与金融管制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对银行的要求是一种规范性的品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竞争为目的,银行具有充分的业务自决权;后者则是银行的大部分具体决定直接由政府机构作出。在金融自由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监管当局对利率水平和结构、汇率水平和波动、资本流进和流出、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机构总量及投向等,都仍然有一定的限制或控制,但限制和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已大不相同,它建立在对尊重金融机构自主权的基础之上,强调市场约束和自我负责原则。200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对未来银行业监管展望的报告,进一步确认了审慎监管是大趋势。

  1.转变金融监管政策的基础和方式

  (1)金融监管政策非行政化。在审慎监管的框架下,除了业务合规性等无法量化的规定外,在日常监管中基本取消行政命令式的监管办法。只在金融市场失败时,政府直接干预方可走上前台。一般情况下,金融监管手段必须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间接手段,通过严密的法规约束当局的金融监管行为。为此,需要强调保持监管者与监管对象之间的距离。中国加入WTO工作组一些成员就对在中国保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独立性表示关切。中国代表表示,对于包含在“中国具体承诺清单”中的服务,除了邮件和铁路运输服务外,其他管理部门应该与它们所监管的所有服务提供商分离,并且不对它们负责。

  (2)监管重点由合规性监管转向经营性风险监管。这需要建立一种风险集中(Risk-focused)和过程导向(Process-oriented)的新型监管框架。所谓风险集中,是指监管资源要更多地用于关注银行机构及其资本所将承担的最大风险。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按规定标准补充资本金,按五级分类划分贷款质量。所谓过程导向,是指检查和稽核要重点检查银行机构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是否充分和有效。对那些没有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架构和有效管理过程的机构,施以更多地现场检查。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对于促进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也要重点监管。如促进董事长、总经理、监事长分设,引进独立董事等。

  (3)执行符合国际标准的审慎会计制度。一是改进收入核算办法,确保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二是改进和统一应付利息的计提方法。三是落实呆账准备金由商业银行自主计提的新政策,扩大银行决定核呆的自主权。四是监管当局通过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商业银行审慎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4)建立包括短期债务比率、贸易差额、汇率波动、外汇储备、通货膨胀率、股票指数、利率水平、M2/GDP比率、资本流动易动性、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在内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及时预报和防范金融风险。

  2.逐步给予金融机构自由定价权和业务创新自由权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计划成分占优势的80年代,利率是否市场化并不重要。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利率管制还人为强化了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制约了公平竞争。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和结构的利率体制。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序是先贷后存,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总的思路是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在于:一是放开国内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由市场决定;二是放开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由农村信用社根据农村资金供求和贷款风险程度自行确定利率水平 ;三是逐步扩大城市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对一般存款利率仍实行管制,对大额存款利率实行有弹性的管理。

  保护业务创新自由权的关键是要区分违规经营和金融创新的政策界限。考虑到二者界限的模糊性,在政策实践上,主导思路是尽量减少业务品种的行政审批制。当前,颇为紧迫的任务是允许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合作,逐步迈向有限混业经营。

  由于银行和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力薄弱,在中国实行全面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现实的政策是推行各种形式的业务合作或战略联盟。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账业务,开展网上交易,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基金托管业务和代理销售,乃至共同发行并管理开放式基金等,都是很好的合作方式。

  3.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已经而且必将进一步冲破原先设在不同种类的金融活动之间的障碍。这使得各种形式的监管合作成为必然。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已建立三方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中的有关重大问题,及时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协调银行、证券、保险对外开放及监管政策以及交流有关监管信息等。这一定期磋商制度需要继续完善,最终将协同监管制度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对外深层次开放,使得国内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成为必须。利用互联网时,银行可以超越国界开展业务。现在银行在一国获得银行牌照,在另一地方进行数据处理(后线操作),而目标客户在第三国。在华外资银行的总行注册地在境外,很有可能由于其总行或设在其它国家的分支行的经营失误而负连带清偿责任。在这种环境下,非有全球的监管合作,不能对之实施有效的监管。目前,发达国家正在使其国家金融监管更具有区域乃至全球监管的功能,并试图通过国家立法来赋予其金融监管法律以治外法权的功能。中国的金融监管也应向区域和国际监管延深,甚至建立起隐含治外法权的金融监管体系。

  4.规范政府行为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要转变角色。一方面,要把一部分权力(主权)转让给WTO之类的超国家组织;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的权力转让给消费者和具体企业。WTO是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国,中国政府必须遵守其既定的规则。对于金融业而言,首要是减少政府干预。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到了不改不可的程度。财政部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实行目标经营管理,它没有必要对银行财务行为和人事工资管理事必躬亲。

  (六)完善支付清算系统和制度

  尽管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但是,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却是高度不统一的。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加快建立中国的统一支付清算体系,已属当务之急。

  一是发展多种支付工具。在大中城市开办银行本票业务。鼓励工商户和符合条件的个人在银行开立帐户,签发使用支票。在大中城市和符合条件的地区,推行定期借记、定期贷记支付工具。

  二是完善支付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天地对接”,完成电子联行业务到县的计划;完成电子联行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保障电子联行系统持续稳定运行;逐步实现电子联行系统向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平滑过度。建立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扩大票据交换的范围和覆盖面。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现代支付体系建设,完善电子联行系统,允许各类中小金融机构签发和兑付银行汇票。

  三是发展电子货币。完善银行IC 卡的技术和实施方案,推动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遵照市场的原则完成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与商业银行银行卡中心、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的联网,实现ATM和POS通用。

  四是建立健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机制。组建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计算机系统运行及信息的安全管理和计算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计算机安全培训教育和法制宣传。

  (七)培育信用文化

  由于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信用观念和法制意识均十分淡薄,某些司法部门又偏袒地方利益,使得商业银行依法行使放贷和收贷的权利大打折扣。在一个信用文化不够健全的环境里,经营信用,以维持信用为己任的银行业是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的。

  信用文化的内涵,包括债务人的偿债意愿、偿债意识、偿债行为、偿债记录等,也包括对违约债务人的惩罚等。信用文化的实质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默契,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彼此均对对方负有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是以一整套连贯一致的法律、监管和司法实践为基础的。所以,良好信用文化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法律框架,并严格执行。债务人按期还债有困难,符合条件的,经债权银行同意,可以延期还债,可以进行债务重组,也可以依法破产,但不能赖债。凡对债权人提出的偿债要求置之不理,躲避债权人,应属欺诈犯罪。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若无一个良好的信用文化,在同外资金融机构竞争中,我们将处于劣势。

  第三节 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方面

  一、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程与现状

  作为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1979年就对外资银行敞开了大门。截止2001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共有营业机构近190家,其中,分行158家、法人机构19家、二级分支机构13家。外资银行总资产440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资本金(含营运资金〉30亿美元。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达31家,其中上海23家、深圳8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410亿元。在市场份额上,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分别达到20%和30%的份额,在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深圳等地,所占市场份额更大。

  中国银行业的这种开放速度,从全球来看,属于较快之列。许多发达国家虽然加入了WTO,签署了服务贸易条款,但迄今为止仍未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币业务,并对外资银行实行地域限制。1995年,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将近2%,低于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比例。但同期,美国外资银行资产仅占其全部银行体系资产的3%,澳大利亚、比利时为5%,加拿大为7%,法国为8%,南非为2%,意大利、瑞士、挪威为1%,而丹麦、芬兰、瑞典竟为0%.只有英国(19%)、德国(25%)、西班牙(31%)、新西兰(91%)较高。

  (二)加入WTO议定书的银行服务业开放承诺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在金融服务业之中,银行业的开放承诺最为彻底:

  (1)审慎性发放营业许可证。即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加入WTO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方式、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形式以及对分支机构许可发放方面的非审慎措施。也即当外资银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时,人民银行除了遵循审慎性标准外,不得有其它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在同城设立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

  (2)外汇业务及时开放。中国在加入WTO之时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放开外汇业务,取消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也就是说,一入世,中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包括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经营所有外汇业务(包括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

  (3)人民币业务分阶段开放。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将在四年内分五批放开20个城市 的地域限制,五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在服务对象上,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可在12个城市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

  (4)金融咨询类业务及时开放。自入世之日起,外资机构即可获得在中国从事有关存贷款业务、金融租赁业务、所有支付及汇划服务、担保及承兑、公司并购、证券投资的咨询、中介和其它附属服务。

  简单地讲,在加入WTO 5年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什么两样。中国在贸易自由化、开放国内市场、遵循国际惯例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承诺,其影响之深刻、之广泛超出了人们的一般预期。

  (三)中国银行业因循WTO规则开放后的压力

  由于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改革攻坚过程之中,诸如国企改革尚未完成、政府不当干预、较多的不良资产、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经营机制尚待改变、金融监管行为扭曲、法制精神与信用文化的缺失等制约银行业有效发展的因素,均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外资银行在竞争力上将比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外币经营优势;熟悉国际市场和具有丰富的作业经验;跨国公司客户业务遵从习惯,使其在竞争外资客户方面具有相当优势;资本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网络优势;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管理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有相对吸引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具有先进的IT技术以扩展其在华网络。

  中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不会立即全部开放,外资银行也不会在短期内作好抢滩的全部准备,因此,现实的威胁是,外资银行将在某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从国际经验和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下述五个方面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1)优质客户,特别是跨国企业、三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工贸易企业集团以及高新科技企业;(2)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的零售业务;(3)外币存贷款业务;(4)中心城市的金融业务;(5)竞争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据初步估计,加入WTO 5年后,外资银行外币存款份额将占15%,人民币存款占10%;外币贷款份额将占20-30%,人民币贷款占15%;中间业务可达50%;以及绝大多数衍生产品和投资银行业务。加入WTO 10年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可接近1/3左右。在人才方面,大约会有20%以上的金融人才会流向条件及待遇较好的外资银行。

  全球的外资银行发展趋势也证明了外资银行对于象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薄弱的金融基础极具渗透力。统计表明,外资银行资产占银行体系总资产比率,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分别为18%、23%、29%和16%.在发达国家,由于本土银行的强大竞争力,外资银行所占比例并不高,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均占有较高的比例。

  (四)中国银行业应对加入WTO的综合改革措施

  当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在六大难题,即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精减机构和人员问题,降低不良贷款比率问题,降低和消除因会计制度变化、不良贷款和其它不良资产造成的巨额潜亏问题,补充资本金问题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问题。针对这六大难题,中央银行提出国有银行应进行综合改革: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产权制度上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如通过金融企业自我积累、财政增资、发行长期金融债券和以及上市募集、增资扩股等方式,增加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三是实行审慎会计制度,提高资产质量; 四是鼓励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需要;五是实施《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从资产质量、盈利及减亏能力、流动性和资本充足率四个方面,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动态评估;六是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体系透明度。这六个方面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形成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二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关于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人民银行已经明确,将分三步,即公司化改造—股份制改造—上市,来达到这一目标。目前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技术性原因,最大的难题是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就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而言,我们认为:(1)稳步试点的想法难以实现;(2)分拆上市,还可以考虑海外上市。(3)股权结构要尽可能分散化,特别要鼓励外国战略投资者入股;(4)约束国有股东行为。

  公司治理的内容相对庞杂。国有银行的改革进行了20年,成效不够显著,出在我们对企业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国有银行的各种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常常流于形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的治理框架有问题。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终极目标就是设计一套约束-激励机制,使国有银行的决策层和行政层更有效地为国有银行的整体利益而工作。一是确立清晰的战略目标,并使之阶段性量化。公司战略,就是公司的长期竞争定位,规定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其意义在于为公司的投资者树立市场信心和便于对公司上下进行目标管理。二是重组业务流程,形成矩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是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活动。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哪些业务项增值最大,发现最有效率的业务归属和传递程序,实现银行部门之间、员工个人之间的职责分明任明确。业务流程必然要打破原有的组织机构格局。新的组织机构以“矩阵式”为模式,实现银行各项活动的双线监控,员工个人也可以实现“双线进步”。三是建立量化的核算体系。国际化银行有着四重核算体系——总帐、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核算体系,我们只有总帐核算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分部门核算体系,以量化各部门对银行的贡献或给各部门“定价”。目前的难点在于资金转移价格以及后线单位成本分摊制度不易确立。四是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主要是解决任免机制问题,必须确保高级管理层具备适当的资格,促进控制体系由“管人”向“管理系统和流程”转变。同时,中层管理人员的提升要保持透明性。五是强化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主要是将目前的纵向式的集体评审制变为横向式的集体评审制,最终发展到个人负责制。六是建立多样化、高透明的激励机制。薪酬的制定权逐渐由董事会薪酬委员会(需要政府的放权)负责,薪酬标准由现在的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过度到以技能和竞争力为基础。并且薪酬必须与明确的、可衡量的业务目标挂钩——只有在这种体系下,敏锐的商业头脑方能被发现和奖励。七是实现充分的信息披露。目标是按照两套标准(财政部有关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的五级分类标准)披露资产质量,并且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要分别由国内外两大会计师事务所按国内外两套审计准则进行真实性审计。八是建立健康负责的董事会。这需要优化董事会的结构,主要是引进外部非执行(独立)董事。但从中国的实际看,独立董事将受到供给源、社会声誉机制缺乏的制约,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美国著名中国金融问题专家拉迪在1999年撰文指出,中国银行业需要10年准备,方能达到与外资银行同等的竞争力。我们认为:(1)在产权多元化方面,国有银行至少需要4年时间;(2)在管理制度健全方面,国有银行还需要3-5年时间;(3)在资本金补充方面,国有银行目前的资本充足率不足5%,每年补足1%,需要4年时间;(4)在不良资产方面,国有银行目前的不良资产比率为12-18%,每年下降2-3%,需要5年时间;(5)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按照现在的每年裁员2万人的规模,需要8年时间。综合以上估算,中国银行业还需要5-7年时间,方可具备与外资银行近似的竞争力。

  二、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与现状

  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外国证券类机构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不能设立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斯坦利1995年合资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算是特例,而且它也不能从事A股经纪业务。外国证券类机构代表处的主要业务是参与国内的B股市场交易,参与H股、红筹股、N股的发行工作,以及参与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对外举债业务。

  (二)加入WTO议定书的证券业开放承诺

  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证券业的开放承诺如下:(1)外国证券机构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在深沪证券交易所设立特别席位直接从事B股交易。(2)外国证券机构设立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中国所有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3)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在加入后3年内不超过33%,加入3年后可增至49%.(4)加入后3年内,允许设立中外合资证券公司,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33%;加入3年后可增至49%.(5)外国证券类经营机构可以从事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金融咨询类业务。此外,通常还将鼓励更多的中国优质企业到境外发行上市、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A股上市也归入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内容。

  总的来看,与银行和保险相比,证券业的对外开放承诺较窄。相对于国际同业,我国证券市场及证券业的更形脆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保护,尤其是国内证券机构能够满足的证券服务。对于国内证券机构不能满足的服务,如跨国购并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则可先行开放。

  (三)中国证券业因循WTO规则开放后的压力

  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压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证券市场的压力。如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狭小,运作不够规范,监管水平较低等,经不起国际资本的冲击。二是证券业的压力。证券类公司作为一个行业不敌外国证券类公司。由于市场的压力,实际上与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自由兑换密切相关。我们这里仅分析证券类公司所面临的压力。

  中外证券类公司的竞争力差距更为悬殊。一是资产及资本规模差距。截至2000年底,国内共有101家证券公司,资产总规模达5753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36亿元人民币。而目前仅仅一个美林证券的总资产就超过3280亿美元。二是产品及利润结构差距。我国证券公司利润结构单一,主要收益来自经纪佣金、自营和承销业务。经纪佣金多少直接取决于佣金费率和二级市场繁荣程度。自营利润也是如此。承销业务则受限于“跑道”限制。2001年股市暴跌,国内一些证券公司迅即出现严重亏损,原因即在于此。至于证券公司的其他新型业务,如购并重组、基金管理、研究及咨询以及国际业务等在我国市场上尚属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利润结构单一,不仅减弱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促使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三是专业人员及技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那种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并有强烈成功欲望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是投资银行成功的关键。而我国尽管从业人员不少,但真正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少。目前,在我国90多家证券公司中,从事证券研究工作的人员2000多人。而美林和摩根斯坦利公司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均在500人以上,日本野村证券旗下的研究有限公司的研究人员竟然达2000人。四是品牌及声誉不高。伴随着证券市场上的欺诈盛行,我国证券类公司普遍缺乏好的声誉。挪用客户资金、做庄、虚假陈述等十分普遍。

  加入WTO后,外资证券类公司的竞争点主要为:一是巩固传统的中资企业境外上市业务;二是全方位介入境内B股业务;三是争夺A股一级市场的辅助性业务,如财务顾问、资产重组业务;四是渗透内地的A股二级市场业务。如通过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的办法进入;通过中外合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方式进入;通过控股国内证券公司的大股东达到间接控股国内证券公司的目的,再通过其控制的国内证券公司进入A股二级市场,等等。

  (四)中国证券业应对加入WTO的改革对策

  加入WTO后,外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得过去国内证券公司发展业务的竞争手段不再有效,依靠强实力、高质量和优服务来发展壮大自身的全新时代即将到来。国内证券公司应审时度势,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加快内部改革。

  1.经营战略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公司的粗放经营和关系经营特征明显。粗放经营,体现为追求营业部的数量,旨在扩大经纪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交易方式的无形化和网络化,证券营业部传统经营方式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少。关系经营,体现为追求与政府、主管部门、企业拉关系,旨在争取承销业务。依靠关系经营,过去很有效。上市公司基本上为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存在较强的依存关系;而且审批制发行方式,证券公司不存在发行风险。但这种局面将不得不改变:上市制度从审核制转变到核准制,证券公司承担上市公司的质量保证责任;股票发行价格市场化,证券公司的定价和营销压力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空间扩大,政府国企管理体制、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等愈加接近市场惯例;非国有企业上市的力度逐渐加大,政府的干预影响力较弱。这些对做一级市场承销的证券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与承销尚之间建立的是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短期的“买卖”关系。承销业务不再主要靠固有的关系网或政府的行政指令方式取得,而是依赖于证券公司自身的实力与服务水平。因此,证券公司必须将自己的经营战略调整到追求综合竞争实力上来。综合实力的提高,依靠良好的管理体制、先进的营销战略、优秀的人才、特色的品牌及较强的研发能力。

  2.加强证券公司的治理

  一是调整组织结构,减少营业部数量,加强产品开发专职部门和国际业务部门。二是加强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建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其成员可以由公司高层、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的控制政策、执行程序,以及评价与监控各种风险。三是开发人力资源,重点应放在投资银行业务人员与研究开发人员。一流的研究队伍是证券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开展其他业务的基础。

  3.扩充资本,实现规模优势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发展就是一部行业集中史。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大型投资银行占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龙头与支柱,是投资银行成熟的重要标志。 资本市场上的单笔并购规模和交易规模十分巨大的,证券公司需有雄厚的资本金与总资产实力方能参与。解决我国证券公司规模过小的途径有:(1)证券公司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2)增资扩股。(3)重组上市。(4)发行长期债券。(5)资产抵押融资。

  4.拓展盈利增长点

  除传统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以外,投资银行还应深入到并购重组、资产管理、投资咨询、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和金融衍生工具等诸多领域。加入WTO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必然增多,外国企业也会到中国上市,这些都为国内投资银行提供了市场机遇。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