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30 16:14 来源:郭灿
最优货币区(optimal currency area)理论是对货币一体化认识过程及实践发展进程的反映与总结。在区域经济联系加强初见端倪时,人们开始讨论满足什么样条件的地理空间可以组建最优货币区。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芒德尔基于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该理论研究了一组国家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可以组成最优货币区,在经济趋同的基础上实行单一货币。虽然芒德尔所指的最优货币区是指已经实现了货币一体化并采用单一货币的区域,但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却可作为分析区域货币一体化问题以及其他货币合作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的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东亚货币合作及货币一体化问题日益在理论和实践中进入议事日程,人们逐渐认识到货币一体化已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研究视野不再停留在是否组建货币区,而是讨论加入货币区的国别判断标准(即单个国家如何判断是否加入货币区,以及何时加入货币区)。由此,最优货币区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新的发展。
一、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最优货币区价值分析
Helpman(1981)、Kareken & Wallace(1981)以及 Lucas(1982)发展的不同汇率制度下的福利相等理论认为,汇率制度不会影响社会福利。尽管其结论不合实际,但他们首先奠定了最优货币区一般均衡研究的基本框架。根据影响汇率制度的市场因素特征,基于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将分为以下两类:Bayoumi(1994)、Ricci(1997b)、Beine & Docquier(1998)等用一般均衡模型对早期最优货币区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贡献在于引入了价格和工资刚性;Helpman & Razin(1982)以及Neumeyer(1998)等学者主要考虑了金融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情形。
(一)价格刚性条件下的最优货币区模型
Bayoumi(1994)在模型中假定,世界由不同的区域组成,每个区域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在需求较低时,工资向下刚性;每个区域可选择采用各自的货币也可以加入货币联盟。考虑加入货币联盟时,扰乱的规模和相关性、劳动力的流动性以及开放程度都是重要因素,因为它们影响着加入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他认为,货币联盟在提高货币区内福利的同时降低了区外的福利水平,这是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往往只为成员享有,而损失(由共同汇率和工资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低产量)却波及到区外国家。又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取决于所涉及的贸易规模,加入货币区给新加入者带来的收益要远大于其他成员。于是,一国即使希望汇率浮动,也仍可能与其他国家组成货币联盟,因为货币区一旦形成将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Ricci(1997b)提出了一个两国、两商品模型,假定对商品和货币的偏好一致且名义刚性;各国政策。偏好之间存在差异(这可以检验开放度和冲击的对称性如何影响货币联盟的价值)。货币供给冲击反映出该国的通胀承受能力,但货币当局却无法任意采用政策来对付货币需求冲击。两国政府的损失函数取决于失业率、通胀率和以就业率衡量的交易成本。在货币联盟内,两国采用统一货币从而消除了交易成本,增加货币区收益的影响因素有:(1)各国真实冲击之间的相关性;(2)汇率的替代机制——财政政策工具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调整程度;(3)国内对通胀态度与货币区内通胀措施的差异;(4)国内货币冲击的可变性(其中部分被转嫁到区内其他国家);(5)由采用单一货币所带来的效率损失的大小。而降低货币联盟收益的因素包括:(1)真实冲击的可变性(它将带来货币区内的调整成本);(2)外币冲击的可变性;(3)国家间货币冲击的相关性(降低了货币区内相互压制的可能性)。由于开放程度提高增加了交易成本减少带来的好处,这使国内物价在国外冲击面前将会更灵活,但由于它包含了进口品的相当部分,结果是名义汇率变化将比实际汇率调整更危险。与此同时,较高的开放度同样也会强化真实贸易冲击的相关性(这减少了货币联盟的净收益),因此模型认为:开放程度对净收益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这却与麦金农(R.McKinnon,1963)的结论迥异(麦金农认为,国家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适合于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货币区)。尽管模型的求解分劳动力流动和不流动两种情形,但其分析是静止的并忽视了资本账户。
Beine & Docquier(1998)引入了动态分析。他们的模型假设完全竞争、工资向下调整缓慢,且各国商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劳动力是生产的惟一要素并且随着相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在国家之间流动;不存在资本市场,从联盟内其他成员国获得的转移会将不对称冲击对失业的影响限制在一定程度内。模型的动态模拟来源于工资调整的滞后,国家间劳动力流动的渐近性,以及市场、货币一体化带来的冲击不对称性的增加。沿用Bayoumi & Eichen green(1992)通过对欧洲估计来检验冲击不对称性的初始价值的思想:货币联盟的成本和收益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变量的水平及波动得以评估。其分析结果与Ricci的结论基本一致,但仍有值得注意的独到之处。比如,虽然劳动力在国家间的流动能减轻人均收入的波动,但平均失业率仍然可能增加。而这部分地产生于短期内劳动力流入国工资的向下刚性,当冲击具有永久性时,劳动力流入会减少平均失业率并便于向长期均衡的调整。与Ricci不同的是,Beine & Docquier认为一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会确信无疑地增加货币联盟的价值,因为财政集中会如预期的那样降低货币联盟内的失业率和收入的波动性。在财政联盟(税收收入的7%用于联盟支出)存在的情况下,当交易成本超过GDP的1.2%时,就应当组建货币联盟;若没有财政联盟,只有当交易成本超过GDP的1.6%,建立货币联盟才有必要。在这个模型中,工资只存在向下刚性的假设尚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工资和物价同样具有向上刚性,如Gordon(1996)反对美国菲利浦斯曲线不对称的假设。
Moran(1999)将垄断竞争、按市定价和名义刚性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集中论述了浮动汇率制带来的灵活性的价值。并论述了货币当局所遵循的不同原则、名义刚性的不同程度以及两国间冲击的不对称性。他认为浮动汇率制的福利收益,从限制产量波动的角度看是很有限的,但具体结论则依模型中所采用效用函数的类型而不同。
(二)对资产市场完全性的探讨
现实世界中,金融市场是不完全的。Helpman & Razin(1982)在一个两期模型中对浮动汇率制和小国单边钉住汇率制进行比较。他们发现,当货币价值的波动产生于真实经济冲击时,由于不同货币面值的资产其实际收益不同,汇率的波动会使名义资产间出现价差,从而增加防范冲击的保值机会。
Nemneyer(1998)引入政治性冲击对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扩展。他所分析的货币政策决定中的政治性冲击表现为发生通货膨胀的国家货币调整的速度、固定汇率制下货币的初始价值量以及对该汇率的重新调整。经济遭受真实冲击时,汇率灵活能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但在面临政治性冲击时汇率灵活却反而会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因为预期名义变量变化会降低名义金融合约的实际收益,削弱其为防范经济冲击的保值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联盟能隔离货币政策与政治性冲击。Neumeyer的主要结论是:金融市场不完全条件下,当消除货币过度波动的收益超过金融工具种类减少带来的成本时,取消央行加入货币联盟将会增加福利。但是,他并没有证明货币联盟成员国能否永远免受政策性冲击。对真实冲击研究的忽略也是该分析的局限所在。
二、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假定
很长一段时间,对加入货币区标准的讨论仅强调经济基本因素对汇率制度选择和货币合作问题的单向影响,而事实上,“影响最优货币区决策的相关因素,因受国家政策及其它外生变量的影响而变动”(Frankell999),货币区标准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对于影响货币区成本收益的因素间关系在理论上存在着分歧。Krugrman & Venables(1993)提出贸易一体化进程可能增大区域内的基础差异和冲击不对称性,从而降低货币区的内在稳定性。他们认为,经济一体化会促进国际分工,国家对特定产业的冲击更加敏感,使得周期差异也就更大。而且如果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国家就更易于受到共同外部冲击。Frankel & Rose(1996,1997)注意到一国能否加入EMU取决于其与EMU成员的贸易关联度,以及其与联盟内其他成员经济周期的趋同性。用20个工业国家30年的双边贸易和商业周期数据做检验,基本方程式是两国间真实经济活动相关性与其贸易关联度之间的线性联系,发现国际贸易联系越紧密,国家间经济周期联系就越大。国际贸易方式是内生的,因为固定汇率制会导致两国间的贸易联系更加紧密。他们指出,货币区可能自我强化:如果国家内的贸易一体化和经济相关性之间同向发展,那么“一国即使事先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加入货币区也可能使其事后满足标准”。
Frankel & Rose(1998)提出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假定,开辟了从动态角度研究货币区决策的方向。但Kenen(2000)认为其分析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凯恩斯模型中尽管两国产出变化的相关性的确随贸易关联的集中而增加,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不对称冲击的减少。最优货币区内并不仅仅只有贸易关联度会导致经济周期趋同。事实上,Frankel&Rose所研究的是产业内贸易,而这在其分析中并未明确提出,Fidrmuc(2001)证明了产业内贸易能促进经济周期的趋同。
三、经济冲击相关性研究
由于经济冲击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近期文献特别关注对冲击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类经济冲击进行识别细分、定量分析其不对称性以及探寻合适的冲击调节机制。其中,经济冲击相关性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描述的是不同经济体在受到冲击以后经济波动表现出来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国面临的是对称性冲击,则两国间的经济冲击相关性就较高。对于一个区域而言,若区域内各经济体具有较高的冲击相关性,则组建货币区就具有较高抗冲击能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具有较低的成本。
Blanchard & Quah首创向量自回归(VAR,Vector Auto Regressions)方法,识别了持久性冲击和暂时性冲击。Bayoumi & Eichengreen在该模型中引入了通胀和产出增长来测量同期内供给冲击的不对称程度,发现供给冲击在美加之间并不高度相关,而美国国内各区域间的供给冲击却十分不对称。对需求冲击不对称性的讨论主要是Lalonade & St-Amant(1993)以及DeSerres & Lalonade(1994)的包含产出增长率、物价和货币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假定货币长期中性,即货币冲击对真实经济均衡并无永久性影响,把货币冲击从需求冲击中分离出来。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假定货币冲击对真实均衡没有长期效应。而事实上一个真实的需求冲击(如财政冲击)对真实均衡是有长期效应的,可见,货币冲击的作用在此可能是被高估了。关于货币冲击的研究,Dupasquier,Lalonade & St-Amant(1997)提出在VAR模型中加入实际产出指标、通胀和利率。他们认为货币冲击就是指改变通胀趋势的冲击。许多因素对通胀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只有货币当局才能改变通胀率趋势。在冲击不对称方面,各研究的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除了上述静态研究,考虑到冲击的非同期性就涉及到动态分析。如美国经济遭受的冲击在一定时滞后会(通过出口或其他机制)传导到加拿大。尽管冲击的同期相关性相对较弱,但两国经济周期趋同,故并不需要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或对汇率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当冲击的同期相关性很高时,传导机制的不同也使得汇率调整成为可能。为考虑冲击及其传导机制的动态性,Melitz & Weber(1996)以及Dupasquier,Lalonade & St-Amant(1997)通过测算产量结构的相关性(以冲击及其动态传导的累积性影响定义)发现,德法两国经济结构的相关性强于结构冲击的相关性,而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情形也是如此。
四、简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新发展重点要说明有关选择单一货币的成本和收益的标准。同早期理论一样,新理论仍然认为如果在要素流动、金融交易和商品贸易方面高度一体化,经济高度开放的国家之间组成货币联盟将会更有效地解决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关系,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新理论对早期理论的发展在于:
(1)用一般均衡模型描述经典文献当中的概念并分析了名义刚性条件下冲击的不对称性。但正如Melitz(1995)等建议的,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不同汇率制度下福利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对名义刚性如何引入模型以及货币区形成的福利如何测算等做进一步的研究;
(2)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关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在市场不完全和资产名义收益遭受冲击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能够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提高福利。但名义刚性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特征仍将是后续研究的难点。 (3)对理论进行实证方面的补充与发展。严格地说,最优货币区的标准难以量化分析,理论上最优货币区的一些概念在实践中并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这些标准随时间变化。“要素流动、开放度和经济周期差异性缺乏可操作性指标”,它们之间的确切联系也就成为研究的难点。新理论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用数学语言对早期理论进行表述,建立模型并对结论进行验证和修正;运用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一国或地区是否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相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以上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值得继续研究的还包括:名义汇率波动对冲击调整贡献的实证研究;微观层面上,货币联盟带来的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名义汇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等。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