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改革阵痛不可避免 四季度中国证券市场分析

2001-12-28 00: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股市的波动受政策影响很大。因此,对近期影响中国股市的政策、法规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新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资产和业绩产生影响。

  2000年年底,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在今年中报中首次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除了计提对业绩的影响外,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再定义和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约束,也构成对上市公司资产和业绩的影响。

  (1)重新定义会计要素,上市公司资产缩水

  新制度采用经济利益流入/流出法对基本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就资产要素而言,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作为资产来核算。而待处理的资产损失则不再符合资产定义,不能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另外,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虚列资产,新制度还规定:所有筹建期间所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待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性计入损益,而不再进行分期摊销。如果长期待摊的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根据新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开办费属于费用性支出,应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性计入损益,而不再作为资产进行分期摊销。据此,2001年上半年可比的1133家上市公司开办费支出合计为5263万元,比期初的229630万元减少了224367万元,说明大部分开办费已被当期损益或年初未分配利润消化。该项政策变更使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和净资产同时缩水224367万元。

  (2)减少公允价值运用,压缩利润操纵空间

  为了确保利润的可靠性,新会计制度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中尽量减少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而以重组债务或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从而压缩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

  另外,新制度要求,债务重组收益不再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同时,非货币性交易,也不再确认换出资产收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新的会计制度减少了利用债务重组对利润操纵的空间。这样,对一些急于扭亏而摆脱退市的PT公司或避免被PT的ST公司来说,扭亏的难度会相应加大。

  (3)新四项计提降低每股收益

  从2001年起,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原有的四项基础上新增加了四项,即除了原有的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外,还要对委托贷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这四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其目的是当各项资产价值发生意外而减少的时候,用计提资金来进行弥补。

  上市公司实行新四项计提后业绩均出现了下滑。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比重较大的上市公司下滑较大。中报显示:本期新四项计提数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平均计提26.8万元;其次是农林牧渔业,平均计提22.9万元;排在第三的是机械、设备、仪表类上市公司,平均计提12.5万元;排在最后的是采掘业,平均计提1.15万元。

  (4)新的会计制度对2001年年报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001年中报按新制度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的上市公司数量只占整体的76.4%,也就是说尚有267家A股上市公司没有执行新制度。单纯以上市公司数量来进行推算,参照新制度对中报已造成的影响数额,下半年在全部遵循新制度的要求后,上市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预计将再度缩水约50亿元。

  另一方面,由于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报无需审计,加上今年首次执行新制度,很多上市公司由于时间仓促,对其理解难免有些偏差,这些问题在经过审计的年报当中很有可能进行再次调整。一般情况下,会计师掌握的尺度要比上市公司自身更加谨慎,因而经审计的计提金额可能要比未经审计的大,因而对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影响会更大。

  第三,由于首次执行新制度,大部分公司是采取追溯调整的方式尽可能调减以前年度的损益,这样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但今年下半年这种利润调整的空间就不大了,新增的的减值准备必须在年内消化。因此预计上市公司年报业绩将在更大程度上受新会计制度的影响。

  2、税制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冷暖各不同。

  “十五”期间,国家从统一税法、公平税负、优化税制、扩大税基和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出发,逐步改革与完善现行的税制,可以预期的是,一旦其中部分税收制度、税收种类发生变化的话,对承担不同税收主体的上市公司,将分别产生一定的影响。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考虑逐步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使企业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也能抵扣,此举既有利于合理税收负担,鼓励投资,也有利于产品的出口。从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传递出的信息分析,增值税转型的步伐将加快,种种迹象表明,很可能在“十五”期间付诸实施。

  生产型增值税与消费型增值税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对固定资产不能扣除进项税额,后者可以。因此,增值税改型后,将有利于上市公司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促进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的支持更大,发展的空间也更宽广。但从单个企业来看,改型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

  一是对资金比较雄厚,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企业有利。

  二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三是对商业企业来说,情况比较复杂。由于近几年大多数商业企业都大兴土木,扩大营业面积来涵养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轮大规模的改扩建过程中,有的不惜负债经营,以至于一方面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总额较大,另一方面又要承受借贷还本付息的压力,二重因素造成财务费用颇大,而这过程又不能扣除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所以大多数商业类上市公司惨淡经营,利润普遍不高。如果商业类上市公司再进行营业场所的改、扩建的话,增值税改型的受益就十分明显。

  3、产业政策将在股市形成局部热点中起重大作用。

  受产业政策如2000年钢铁行业“控制总量,限产关小”,煤炭行业“关井压产”的影响,钢铁和煤炭行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反映到资本市场上:2000年钢铁类上市公司在马钢、首钢的带领下,整体走出一拨热点行情,平均涨幅达45%左右。2000年年末到2001年上半年,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成为市场的热点板块。

  4、股市政策成为证券市场短期波动的根源。

  总体上管理层将继续奉行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和鼓励创新的政策,并对A股市场进行扶持。但是,规范市场的过程中,必然带来市场的阵痛,特别是某些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市场的反映就更剧烈。

  (1)国有股减持新方案影响市场信心

  股份逐步走向全流通,这是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的要求。但是新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将影响人们的市场信心,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

  (2)核准制有可能延长股市调整的时间

  推行核准制后,由于发行的时机由发行方和券商决定,因此,从它们自身的利益出发,都愿意选择二级市场走势比较好的时候发行股票,以谋求较高的发行价格以及广泛的市场申购。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越好的时候发行股票的数量就越多,发行的节奏由市场决定。但较多数量的集中发行必然从市场中吸引走大量的资金,造成市场进一步走好的动力缺乏,抑制市场股价的上升。而在市场低迷的时候,由于都不愿意发行新股,而前期市场较好时发行的新股又纷纷上市,这种时间滞后效应的出现,一方面可能使新股申购者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有可能打击市场的投资氛围,因此,低迷有可能出现持续的局面。

  (3)开放式基金短期将增加二级市场的不稳定性

  随着华安创新基金、南方稳健成长基金的发行,开放式基金正式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开放式基金的行为和理念会逐步影响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投资理念。

  从短期看,开放式基金管理人由于面临赎回压力,迫使管理人必须保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其目的是为了使资产能很快地以最小的价值损失和最低的交易成本转换成现金。因此流动性管理是开放式基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为实现流动性管理,根据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业绩的表现是吸引现金流入和扩大基金规模,最终实现流动性的根本途径。

  (4)加强监管———长期利好,短期利空

  长期来看,加强监管对二级市场总体趋势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国家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实际上是我国证券市场即将出现整理的信号,至少在本年内规范都将会是政策的主流。反映到二级市场上,股市出现中期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目前来看,调整的主要对象将是1998年以来行情的主流板块———高科技板块和资产重组板块。同时,清理违规资金吓出的不仅仅是违规资金。许多光明正大、合理合法的投资者也可能因为担心违规资金被迫撤退会引起市场大跌而主动离开市场回避风险。其结果只能是加剧市场震荡下跌。

  (5)退市机制使资产重组的炒作更加如火如荼

  今年2月26日,《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出台,宣告了退出机制的正式建立。该政策短期对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沪市PT水仙和深市PT粤金曼被先后中止上市,标志着中国股市特有的亏损不败现象的终结。但从另一方面看,“退出机制”的推出将有力推动PT、ST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退出机制的建立,将推动实质资产重组的展开,使PT、ST公司能具有持续经营能力。PT、ST公司个股出现分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机遇。退出机制的建立使参与PT、ST公司的企业和有关机构必须认真对待,只有通过重组后,彻底改变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才能真正不能被市场淘汰。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重组中可能出现的变数比较大,使得亏损上市公司的股价将出现比较大的波动。

  (6)要约收购将推进实质性重组

  管理层前不久指出,在颁布《上市公司股份收购暂行规定》以后,从1999年开始,股份转让的比例有所下降,通常在30%以下,这主要是全面要约收购豁免限制强化所引致。前一段时间,便连续发生了几起因未获准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而导致股权转让告吹的案例。这种状况一般是当事人协议终止股权转让合同。

  采取要约收购方式,有利于促进并购方式的市场化、股份转让的市场定价和资产重组信息的全面及时披露,并且有利于促进战略性并购活动的开展。可以预见,通过发出收购要约这一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收购,是未来中国并购市场发展的客观趋势。

  总之,2001年管理层继续坚持市场化的政策取向,加强监管,在规范中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政策在总体上继续支持股市发展,但阵痛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