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证研究

2008-06-12 11:46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本文运用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及其管理原理,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连续数年赢利骤然变为亏损的实例,就利率风险角度对信用社亏损原因进行分析,从重新定价风险、内含选择性风险、基本点风险三方面识别信用社利率风险。研究了造成利率风险的原因。提出了利率市场化下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的四点启示是:学会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技术来做好增收工作,建立农村信用联社利率风险的内控机制,合理确定信用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银监会应开展对信用社利率风险的监测分析与检查。

  利率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波动时面对的风险。基本的利率风险有重新定价风险、基本点风险、内含选择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尽管这些风险是信用社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但严重的利率风险会给信用社的赢利水平和资本带来巨大的威胁。本文意在通过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连续十几年赢利骤然变为亏损的历史回顾,来分析利率波动对信用社经营成效的影响,以期希望农村信用社在今后复杂的金融市场中,特别是面对不断深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能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应对与管理利率风险。

  _、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实例

  通道县农村信用社从1990年到1998年,连续九年社社赢利,年平均赢利26万元。1999年,突然亏损611万元。骤然由赢转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经分析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利率频繁波动引发经营损失的集中反映,也是长年来农村信用社不重视利率风险管理的结果。我们从以下分析中可以对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进行识别。

  识别之一:农村信用社重新定价风险表现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下降,收益减少。

  从理论上讲,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即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它产生于利率变动的时间与银行现金流动的时间之间的差异,是指某﹁时期内信用社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需要重新定价的负债数量不相等,二者存在一定缺口时,信用社再吸收存款或再次贷款时所承受的风险。当信用社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随着利率的上升,信用社的净利息收入增加;随着利率的下降,信用社的净利利息收入减少。只有在信用社资产和负债的平均生命周期(即成熟期)互相匹配时,才不存在此类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是指一家信用社的资产(贷款)期限要短于负债(存款)的期限。反过来,如果一家信用社的负债期限要短于资产的期限,则是负债敏感性的。利率上升时,对资产敏感性信用社有利,净利差收入增加;利率下降时,对资产敏感性信用社则是不利的,损失的。从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结构情况调查,该县农村信用社1999年短期贷款占贷款总额75%,中长期贷款比重仅3%,而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55%,是典型的资产期限短于负债期限。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来比,农村信用社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缺口要大,利率风险敞口就要大得多。遇到利率下调,自然给收益造成很大的制约影响。从“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资产敏感头寸分析”(表一)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按执行利率还是实际收付息率计算,利率下降都使1999年利差大幅度减少,按执行利率计算1999年利差减少1.13%,按实际利率计算则减少6.77%.

  表一  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资产敏感头寸  单位:%

  按执行利率(加权)计算

  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按实际收付息率计算的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

  1998年1999年1999年比1998年增减1998年1999年1999年比1998年增减

  各项贷款利率10.057.03-2.99812.655.84-6.81

  各项存款利率3.681.79-1.895.665.62-0.04

  净利差6.375.24-1.136.990.22-6.77

  注:执行利率(加权)按各种类存款(或贷款)基准利率加浮动利率乘以各种类存款(或贷款)比重计算。

  因此,1999年亏损不是偶然的。1998年国家三次降低利率,年内有四个利率变动下降的时间段,利率变动时间与农村信用社现金(资产与负债)流动时间之间的差异很大。因为信用社90%的是农业贷款,贷款期限(即合同成熟期)一般一年,农户到期还本付息,因此,1998年的利息收入主要来自1997年 (高利率年份)的贷款合同,1998年利率频繁下调的实际效果便在1999年得到集中体现。调查得知,1999年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利息收入仅为271万元,比上年减少260万元;而当年实际计入成本的到期定期储蓄存款利息现金支付(应付利息科目借方发生额)却高达532万元,是迄今为止的最高历史记录,其中当年成熟期满(存期到期)一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的利息支出所占比重高达89%.这种“高投入低产出”,说明1999年需要重新定价的负债数量(到期的定期储蓄存款)与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是极不匹配的。运用资产敏感头寸分析原理可以知道:作为资产敏感性的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在利率连续下降情况下,导致1999年实际净利差要比1998年降低6.77%,直接减少收益284万元。

  识别之二:因利率下降,贷款客户提前还贷,信用社只能以新的较低利率重新投放,降低净利息收入。这是内含选择风险的一种表现。

  所谓“内含选择风险”是指当利率出现波动时,信用社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将承受利率风险。当利率下降时,贷款人将以低利率的重新融资提前偿还高利率时期所获得的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会提前支取存款,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这都会降低信用社的净利息收入。从“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内含选择性风险分析”(见表二)可以看出:由于国家连续降低利率,1999年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存放于农业银行的约定存款平均余额已由1998年的月平977万元减少到110万元,农业银行为了减少在信用社的高息“贷款”(约定存款)利息支出,行使了提前偿还约定利率为9%的“选择权”,信用社不得不以2.69%利率(加权数)将资金转存中央银行,仅此一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就直接减少收益76万元。

  表二  农村信用社利率下降时内含选择风险分析

  1998年存放农行资产收益1999年存放农行资产收益1999年比1998年增减

  存放平均余额(万元)977110-867

  占总资产比重%8.110.59-7.52

  备付金利率(加权)4.782.69-2.09

  与农行约定利率%99-

  实际收息率%8.11269-5.11

  收益额(万元)793-76

  再从通道县农村信用社的“调剂拆出”资金看,1999年调剂拆出资金月平余额为2854万元,比上年月平增加1142万元,但由于客户行使选择权,提前归还高息拆借,再重新签订低息合同,使得利息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比上年减少26万元。这些都是利率风险的具体体现。

  识别之三:农村信用社基本点风险表现在贷款与存款之间的利差缩小。

  基本点风险又称利率结构风险,它源自不同期限的利率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所导致的信用社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我们从《通道农村信用社1998年一1999年利率变动对利差影响》(见表三)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利率调整,不管是从国家基准利率,还是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后的加权利率,还是信用社实际存贷款收息率来测算,通道农村信用社1999年比1998年的存贷利差都是缩小的。从基准利率看,1998年初到1999年初,贷款利率由8.64%调到6.39%.下调2.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由5.67%调到3.78%,下调1.89个百分点,贷款比存款多下调0.36个百分点,这说明国家政策压缩了银行业的赢利空间,降低了银行业赢利水平。

  表三  通道县农村信用社1998年一1999年利率变动对利差影响  单位:%

  利率变动时间1998.1.11998.3.251998.7.11998.12.71999.1.11999.6.10变动幅度

  存款5.675.224.773.783.782.25-1.89

  基准利率贷款8.647.926.936.396.395.85-2.25

  利差2.972.72.162.612.613.6-0.36

  存款3.681.79-1.89

  加权利率贷款10.057.03-3.02

  利差6.375.24-1.13

  存款5.665.62-0.04

  实际利率贷款12.655.84-6.81

  利差6.990.22-6.77

  注:①从1998年10月31日起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为50%;

  ②基准利率变动幅度以年初利率计算。③基准利率以一年期为准。

  从加权利率看,根据存贷实际结构,在贷款利率上浮50%基础上,贷款利率由1998年的10.05%下调到1999年的7.03%,下降了3.02%,按1999年平均贷款余额4638万元计算,理论上要比1998年少收利息140万元。从实际贷款收息率看,由1998年的12.65%降至5.84%,下降了6.81%,实际1999年要比1998年少收利息261万元。因此,利率变动的结果,使1999年实际利差减少6.77%,导致实际存贷款利率倒挂,亏损不可避免。

  表四  利率下调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净收益影响

  1996199719981999

  生息资产收益率%9.329.828.154.09

  付息负债成本率%6.136.945.674.38

  资产净收益率%3.192.882.48-0.29

  利润(万元)15105-611

  事实上,我国从1996年到1999年连续四年七次下调利率,每次下调都对农村信用社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见表四:利率下调对通道农村信用社净收益影响)。从表中了解到,自1996年中央银行第一次下调利率开始,通道县农村信用社的生息资产净收益便由1996年的3.19%逐年下降,直到1999年的-0.29%;利润由1996年的赢利15万元,逐年减少到1997年的10万元,1998年的5万元,到1999年亏损 611万元。因此,作为资产敏感性的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国家每下调一次利率,收益都会减少。

  二、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原因

  原因之—:缺乏利率风险防范意识,不按规定提足应付未付利息,加大了利率风险缺口。

  农村信用社认为:几十年以来,我国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严格的利率管制,对信用社来说,其负债成本(各项存款的利息支付)是确定的,贷款的收益也是确定的,有一个较为有利的利差,由此认为因利率变化引起的利率风险便不存在。因此,被动地接受利率风险,各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几乎不涉及利率风险管理。从利率敏感性分析,笔者发现1996年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农村信用社都是保持正的资金敏感缺口,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即便意识到了利率波动对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依然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如农村信用社的“应付未付利息”科目,是根据“责权发生制”的会计原理用来核算反映应计入当年成本而在以后年份实际支付的定期存款利息,计提的依据是按当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标准与定期存款余额。这应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但信用社却没有做好。根据《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历年应付未付定期储蓄利息计提情况》(见下表五)分析,可以看到,从1988年到国家第_次调低利率的1996年,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在连续多年赢利的同时累计少提应付未付定期储蓄利息925万元,也就是少计入成本925万元。而在1999年,实际计提应付未付利息565万元,计提率达9.339%,可当期应计入成本的计提率(根据当期各档次定期储蓄利率加权计算)只为2.38%,多计提6.959%金额421万元。这说明,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防范意识非常薄弱,因为信用社在多年的核算中,不是逐年依据当年定期存款利率计提应付未付利息,而是根据存款实际到期日支付的利息额来计提,即现付现提,只是形式上通过应付未付科目核算,没有起到“应付未付利息”科目的“储备粮”、“蓄水池”作用,遇到利率连续下调,后期要支付前几年高息,只好临时根据需要计提增加应付未付利息余额,年复一年,越欠越多,总有﹁朝会入不敷出。1999年的骤然亏损,正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当年实际支付储户到期定期存款利息532万元,为历年之最,而当年按规定比例仅能计提应付未付利息144万元,因此,多提应付未付利息421万元是造成当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表五  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历年应付未付定期储蓄利息计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定期储

  蓄月平

  余额实际计

  提应付

  利息应付未

  付利息

  余额实际计

  提应付

  率%应计提

  应付率

  %应计

  提应付

  利息少提(-)

  应付息多提(+)

  应付息当年利

  润+-

  198878063988.07711.93193-30 30

  1989923911899.85916.963157-66 0

  19901106402263.61711.76130-126 29

  19911401151441.0718.08113-98 41

  19921679171381.0138134-117 31

  19931944181680.92611.34220-202 49

  1994260538227014.66411.84308 7431

  1995358140026111.17011.71419-19 27

  199645083752398.31914.24642-267 15

  199750543931837.7767.654387 610

  19985550447958.0545.23290 1575

  199960505652029.3392.38144 421-612

  200076362971083.8892.34179 118-176

  200189353961934.4322.35210 186-510

  200288132361952.6782.07183 53-154

  200389651921962.1422.07186 610

  合计-9251021

  原因之二:利率政策调整是信用社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在1978—1999年X年时间内,银行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从3.24%上升到10.98%,以后又降至5.11%,利率调升用了约17年的时间,利率下降用了约4年的时间。从1989年起,利率调整的频率逐渐加快,幅度逐渐加大。从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8次下调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它已经从1996年开始下调前的10.98%下降到目前的1.98%,下调幅度达80%以上,下调频率之密、幅度之大都是建国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利率变化频率、波动幅度以及预测把握难度的加大将提高利率风险,加剧银行间在存贷款市场的竞争。竞争一方面缩小了银行存贷款利差,降低其盈利能力,使银行业面临整体利差缩小和经营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竞争地位的不平衡,使相当一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存贷款市场的份额急剧下降,经营更加困难,甚至会被挤出市场。而不计成本和收益的恶性竞争甚至会扭曲利率的市场信号,造成信贷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浪费,这在前些年乱抬利率的不良竞争中是有目共睹的。

  因此,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在西方,中行只是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走势,商业银行是根据当时市场利率情况相应调整各自的借贷利率。而我国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原因之三:农村信用社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方法与手段,竞争环境不公平,业务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管制,我国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金融工具。加上诸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及垄断地位、邮政储蓄的“零风险”经营、城市商业银行的地方保护、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性负担、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等等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使得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成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最大的现实问题。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绝对优势是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中不可攀比的,仅保值储蓄补贴一项,通道县农村信用社前些年就要比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多负担利息支出187万元。再加上农村信用社较大的不良资产和低下的资产质量、沉重的历史“包袱”、落后的经营方式和手段、整体素质不高的员工队伍、摇摆不定的经营体制,决定了对于利率市场化不能适应。不仅缺乏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更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对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反应迟钝,一旦遇到利率的频繁调换,便对突如其来的利率风险无所适从。

  从业务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基本没有中间业务收入,资产结构单一,投资渠道少,承受利率变化能力弱,应对措施缺乏,在利率变动频繁情况下,出现经营风险,导致亏损是不可避免的。如在利率降低情况下,由于资产客户行使提前偿还贷款选择权,通道县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都不得不“投放”到低息的中央银行,1999年存放中央银行月平余额达2135万元,占总资产的21%,月平余额比1998年增加1300万元。

  三、启示:利率市场化下的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因此,直面利率市场化将是农村信用社的必然现实。任何一家县级农村信用联社都应建立一套能够识别、衡量、监视和控制利率风险的管理过程。

  启示之一:要学会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技术来做好增收工作。

  如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在预测未来某一期限内将会发生利率调整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业务重新定价的情况下,计算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之间的缺口,并对利率变动因该缺口的存在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益情况进行评估;其基础是对所有资产负债业务的合约期限进行分组,并对不同合约期限的缺口进行衡量。

  因此,通过对利率敏感性分析,我们可以这样防范:对资产敏感性信用社,如果预测利率是上升趋势,就可以人为地多吸收期限较长的存款,可以增加利差;如果预测利率是下降趋势,则可以有意识地多宣传动员短期存款。也就是说:对一家银行,是资产敏感,还是负债敏感,是可以调整的。预测利率是上升的,就要想办法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以保持资产敏感性较大,增加收益;预测利率是下降的,则要想办法保持负债敏感性来增加利差。因此,在国外许多银行把利率风险管理重点放在重新定价风险上,根据预测利率升降情况,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加利差。

  当前,在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下,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存贷款利率定价的评价分析。对存款利率的评价,信用社(特别是利率改革试点社)应注意分析影响存款利率变化因素的趋势;如目前存款利率经过8次降息已到低水平的趋势,以及国家今年来控制通货膨胀的趋势等。对贷款利率定价的评价分析:在细分客户市场的条件下,应以贷款利率定价为突破口,实行贷款成本认定制。正确评价分析和考虑贷款的时间、规模、选择和竞争等因素,尤其应当注意分析、发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长期受政策保护、开放程度较低、受强烈冲击的行业给经营局势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市场议价能力。

  启示之二:要建立农村信用联社利率风险的内控机制。

  防范利率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如何识别因现有或新的产品或业务活动面产生的利率风险,信用社内部要建立相应的责权制,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督控制

  部门,直接对理事会或经理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在完善改革措施后应该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l四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制定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结合信用社实际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社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做到分类和归总信用社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信用社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

  启示之三:要合理确定信用社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的成立,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的范围将不断扩大,直至覆盖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项目。因此,建立科学的内部利率机制,对于信用社保障自身经营效益,巩固竞争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内部利率是指信用社联社内部资金核算使用的利率。这种内部资金包括县联社与基层信用社之间、县联社与上级联社之间、县联社之间的各种往来资金核算。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同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联社战略发展意图。

  内部资金价格转移定价可从资金供给社、资金需求社和上级联社三方面进行,从“成本收益比”的大小入手,充分考虑各社当年的经营目标、存贷款期限结构、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实现目标利润的存贷规模及存贷款利率等因素,根据系统内部资金供求形势和有效贷款的扩容空间,确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做到既确保内部资金价格转移过程中需求双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又兼顾信用社系统整体盈利的最大化,从而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现行资金运作模式下,处于贷款低效高险的社,应在增加存款和压缩低效贷款上下功夫;贷款高效低险的社,可适度增加借用资金或减少上存资金而扩大有效贷款,实现规模效益。

  启示之四:银监会应开展对信用社利率风险的监测分析与检查。

  监管当局应成立专门负责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银行业利率风险的监管部门,以全面落实“管风险”理念与职能。从监管当局到银行到信用社,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利率风险监管体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利率风险监管的法制化。

  监测利率风险应着力分析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存贷款期限长短的匹配,以及信用社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分摊等因素。包括:①对资产负债期限差额和数量差额引起差额风险的评价。由于信用社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造成了利息损失,形成的利率风险。②对收息资产利率和付息负债利率变动幅度的差异引起利差风险的评价。央行利率变动引起的存、贷款利率计息时间不统一产生的利差风险。③对借款客户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客户提前支取未到期存款引起的潜在选择权风险的评价。④对中央银行利率管理有关规定的改变,使信用社承受利率管理政策性风险的评价。⑤业务品种单一,投资组合能力不足,对利差收入影响较大的利率水平的评价。

  监管机构对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的检查,主要是要确定一家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过程的充足性和有效性,利率风险的水平和趋势,以及由风险管理过程所决定的资本金的充足程度。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①由资产、负债和表外活动所反映的利率风险的水平和复杂程度。②理事会和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监督的充足和有效性。③管理层对识别和管理各种利率风险来源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④内部对利率风险进行衡量和监督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⑤对利率风险限额进行控制的有效性。⑥内部是否对风险的管理过程进行充分的检查和稽核。⑦风险管理实践和策略是否被过去和预测的财务业绩证明是充分和有效的。⑧相对于收益、资本金、风险管理系统而言,信用社的利率风险水平是否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