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WTO:中国保险业形势变化

2006-04-07 09:45 来源:

  随着“入世”日期的日益临近,中国保险业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日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德国格宁等8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展或扩大业务。至此,已有27家外资保险公司获准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已经敞开,不少国人终于等来了企盼已久的“洋保险”。“洋保险”与土生土长的民族保险优势各在何处,保险市场的开放到底会对民族保险业造成怎样的冲击,老百姓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好处呢?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保险市场的开放将对本土的民族保险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新中国历史最长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不过只有50余年的历史,77亿元的注册资本。而获准进入中国的国外保险公司哪一家也有几百年的经营历史,数百年积累下来的雄厚资金、丰富的承保经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以及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是内资保险公司望尘莫及的,这些优势将使他们在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客户服务、人才的集中等方面对民族保险业形成挑战。与他们的这些优势相比,内资保险企业在险种设计思路、市场营销观念、公司管理模式等方面确实有很多的功课要补,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面对竞争毫无还手之力。应该说,内资保险公司在服务网络的数量、客户的认知程度、市场的熟悉情况等方面也有着外资公司不可比拟的本土优势。而外资公司要想在这方面达到内资公司的水平,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的。所以“内、外”各有优势,又各有功课要做,现在的关键是谁的功课完成的快,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依笔者的观点,内资保险业并不处于劣势,先进的经验、好的方法容易学,而本土优势却是很难取得的。正如中国“入世”谈判官员所讲:“外资保险进入中国市场还有个适应过程,等他们适应好,中国公司也学到他们的东西了。”

  那么,开放后的市场情况又会是怎样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我们的邻居菲律宾保险市场开放后的情况。菲律宾于1997年开始开放保险市场,到2000年保险业务增长了9%,投保国民占总人口比例已从1996年底的11%增至15%。正是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凭借其雄厚实力铺天盖地大做广告,在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并雇用大批营销员展业,国民的保险意识才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促成了国民投保热情的高涨。在外资保险公司的冲击和竞争加剧的压力下,许多内资保险公司进行了改组,改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再以我国保险市场开放较早的上海为例,尽管外资公司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公司,但它们的保费收入只占上海市保费总收入的10%。而外资公司对保险业起到的催化剂作用,却使上海业内人士尝到了甜头。

  他们认为,由美国在友邦保险公司首先使用的个人营销员制度,目前已成为上海寿险业务中最主要的展业方式。此外,市民商业保险意识的觉醒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近年外资保险进入的结果。由于外资保险公司提供的便利服务,也使大批外商投资企业在上海的营运得到了保障。因此,开放的市场,只能更促进内资保险业的发展。

  现在的关键是国人要对内资保险有信心。国外好的产品,不一定在中国适销对路,而内资企业却往往对国人的需求比较了解。同时内资保险企业必须要在经营体制、产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接轨,构筑出内资保险企业新的优势,满足国人对于保险的需求。但不论“洋保险”还是“土保险”竞争结果如何,最大的受益者都将是我们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