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美国社会保障“私有化”争论(二)

2006-05-30 17:11 来源:

  4.个人账户性质的问题

  个人账户从本质上讲具有“资产账户”和“债务账户”的双重性质;前者是指个人储蓄和投资的回报功能,后者就比较复杂了:由于转入个人账户的这部分收入不能用以支撑传统的社保体系。所以就人为地“制造”厂一个“债务账户”,其债务总额等于收入转入加上利率;退休时,当所获得的传统社保体系的养老金给付被削减或抵消时,这笔债务才能予以偿还,才能“激活”这个“债务账户”;由于每月削减的额度要根据几十年不同的利率计算,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如果账户持有者在退休之前死亡,幸存者配偶既继承了其个人账户中的资产,同时也继承了其债务账户中积累的债务,这时,其债务的偿还要从其配偶的给付中予以支付,也就是说,配偶所继承的账户:资产可能高于债务,也可能少于债务。再例如,在离婚的情况下,婚内积累的“资产账户”和“债务账户”均应予以分割,同样会㈩现“资产账户”少于或多于“债务账户”的情况。再例如,如果一个人在退休之前死亡而没有幸存的配偶,而其“资产账户”可以分配给其继承者,“债务账户”却是不能分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账户具有某些“隐性”人寿保险的性质,有利于其继承者。

  5.个人账户的行政管理费用问题

  对私有化改革以后管理个人账户的行政成本,“反对派”提出了较多的疑问。“布什报告”假没“支柱一”的年行政管理费用比率为资产的0.3%,以40年积累为计算周期来看,显然是不够的。首先,在个人账户初创阶段,需要额外支付一笔一次性的成本;其次,大部分成本是“固定成本”,即每个账户的成本;如果账户规模扩大的话,边际成本会下降。但问题是,账户的平均规模取决于从“支柱一”向“支柱二”转移的规模,如果转移的账户数量较多,“支柱一”的账户规模就会下降。假设每个人在超过5000美元的门槛以后都想转移到“支柱二”中去,0.3%就意味着每年不到15美元(0.3%×5000美元)。如果没有人愿意进入“支柱二”,这个比例的管理费从长期来看似乎还是合理的,与TSP就很接近。最后,还需要一笔宣传教育费用。401(K)的经验教训显示,资本市场的宣传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资金。

  6.私有化改革以后美国社保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可持续性问题是“反对派”强烈抨击“布什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认为,这项改革并没有完全解决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因为它需要一般税收转移支付的支撑:在“模式二”下,假定参加的人数为100%,如果不注入一般税收的转移支付,其枯竭的日期在2025年就要提前到来;在“模式三”下,假定加入的人数为2/3,其枯竭的日期为2039年。而在目前传统社保法律制度下,其枯竭的日期应该是2041年。如果注入资金,“戴—奥报告”精算的结果令人十分吃惊:“模式二”下的财政借贷到2010年是8020亿美元,2030年39280亿美元,2050年38890亿美元,2070年63820亿美元,2076年129560亿美元:“模式三”下的情况差不多,分别是4750亿美元、20090亿美元、8540亿美元、78660亿美元和 129550亿美元。对“布什报告”私有化改革三个模式的评价结论,“戴—奥报告”总的认为有较大的风险。从经济风险来看,较高的回报预示着较大的风险,股票市场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而“布什报告”中“蛊惑人心地使用的那些数据是被曲解了的”。所谓“政治风险”是未来立法条件的不确定性,它“是一个政治风险还是政治保值,这还是不明确的”,“戴—奥报告”还批评“布什报告”没有使用传统体制下的给付标准即“计划中的给付”概念作为其比较的参考标准,而“创造地使用”了“可支付的给付”这个新的概念,从而使人们失去了与目前体制下给付标准作比较的参照系,是在误导舆论。

  7.股票投资风险问题

  “布什报告”引起的另一个争论是对未来股市投资风险的预测与评估。该报告对建立个人账户以后可以较大幅度提高退休金水平的预测与分析是建立在一个既定的股市回报率的基础之上的。近十几年来,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过去200年来股票年回报率的统计结果是7%左右。但是当前股票市场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本质”使人们不可能仅仅根据历史模式来预测未来,目前股票市场如此糟糕的状况是股票溢价的结构件滑坡,它既可能来自人们对风险概念的调整,又可能来自中小投资者人市门槛的降低,等等,情况非常复杂。坎布尔的初步估计是,未来股票回报率很可能在5%~5.5%之间。

  三、美国社会舆论的反映及私有化改革的前途

  社会保障税是美国人支付的最大的单项税种,80%以上的美国人支付的社保税要多于他们的联邦所得税;社会保障的岁人占联邦预算的23%,是联邦政府最大的财政计划,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计划项目。2002年8月20日《西雅图邮报》说:1935年 8月14日《社会保障法案》诞生至今正好67岁了,这是一个人命关天的计划,为一代代美国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人们对“布什报告”毁誉不一,见仁见智,但它毕竟涉及到千家万户;尽管学界对它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毕竟它是一场重要的大变革。在一些人看来,它是“新政的一次改革探索”,是对“罗斯福幻想”的重塑,是对“美国之梦”的再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年多来,美国各种平面和多媒体的舆论都被卷入进来,各种评论文章铺天盖地,有的网站设立了评论专栏,有的专设了BBS版块,有的还设立了网上民意测验等。讨论的气氛如此之热烈和针锋相对,卷入的社会阶层如此广泛,在许多美国人看来是空前的;舆论界支持私有化改革的声音较少在“布什报告”三个模式方案的细枝末节纠缠,更多地是“呼吁”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面对私有化改革的世界性潮流,是顺应潮流,还是甘愿落后?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是赡养率不断下降,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这是当前挑战各国现收现付社保制度、推动全球改革的两个基本动因。2002年,拉美已有10个国家从DB (给付确定型)转向DC(缴费确定型)制,完成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的改革;转型国家紧跟改革潮流,已有一多半国家建立了个人账户,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完全积累或部分积累制:近几年来,英国、意大利、德国甚至被认为福利慷慨度最高的瑞典也建立了“名义账户”,对传统制度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拉美的某些经验、欧洲的最新发展、转型国家的大胆尝试,所有这些外部的改革环境和压力是“布什报告”㈩合并导致这场大辩论的直接原因之一。

  2.建立个人账户是“筑一个投资的巢”,还是权宜之计?

  美国几年来关于社保改革争论的焦点已越来越明朗化,学界和政界提出的建议大致有三:提高税收,减少给付,或“使一部分资金高速运转起来”。在“激进派”看来,只有第三个办法即“保留一个安全的退休留窝鸡蛋”才是根本的出路,而不只是延长或推迟社保基金寿命的权宜之计。美国的社会保障历来被称为“三条腿的板凳”,即除了社会保障以外还有公司退休计划和个人储蓄。但对后两条腿而言,公司计划的覆盖面不到就业人口的50%,家庭平均储蓄只有1000美元。《国民评论》认为(NOOFe,2002),建立个人账户可以为明天的退休者预筹一部分给付,将今天的储蓄与投资并用起来以避免这场灾难。

  3.投资股票市场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股市投资风险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民评论》报道 (MOOFe,2002),德州一个民主党议员认为“在个人账户下,退休人员将被置于变化无常的股市上……”,另一个议员感叹道,“经过这几个星期的股市,我认为个人退休账户是一个可怕的坏主意。”但也有人反驳这两个议员,股市行情虽然波动幅度很大,但长期来看,在过去的128年里,每35年为一个周期的年回报率为6.4%,即使在最差的1921年之前的35年,年均回报率也为2.7%,也就是说,长期投资是很划算的,甚至在熊市里也能保住账户。还有人撰文说(Goyburu,2002),关键是“长期”二字,因为从“标准普尔Soft”建立以来,每20年就肯定会有收益,即使在1929-1938年大危机时,其还是上升了1.1%。自“标准普尔500”926年建立以来的75年里,有51年是收益大于损失,年均收益率为7%;如果以30年为一个周期的话,收益率从未跌过4.4%。

  4.改革的任务是从这一代人开始,还是留给后代解决?

  在“激进派”看来,改革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2002年8月12日的《华盛顿邮报》指出(Kerry and Rudman,2002),如果国会现在通过一个《无所作为法案》(D.Nothing Act),那么,现在30岁的人将来退休时就将减少退休金16%,现20岁的人减少29%,刚出生的人将减少40%。但到2041年,社保税将提高40%。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大危机时,社会保障制度为美国人民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毛毯,但现在这个毛毯已经出现了许多破洞,必须做些变革。布什总统提出的不是危险的计划,危险的是什么也不做和希望我们的子孙他们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Goyburu,2002)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许多美国人来说,他们希望看到变革,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喜欢冒险,一年来各种各样的民意测验结果就是一个佐证,月份中期选举“一党独大”的结果无疑更是一个先兆。

  5.这场大辩论究竟是两党之争,还是学术之争?

  毫无疑问,经济学界的辩论必然具有浓厚的政治背景:私有化支持者大多是共和党人士,或是共和党的智库成员;反对派们则多是民主党人士,或是他们的智库成员。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声称无党派之见,不参加党派之争,但事实上他们必然属于某个学派营垒,并且界限分明。据《纽约时报》透露,“总统委员会”执行主任布拉豪斯(Blahous)说,“戴—奥报告”“似乎是精心策划的,对包含个人账户的这三个模式的讨论存有偏见”。与学界情况差不多的是,在这场大辩论中,共和党基本上处于“守势”,布什总统对此一言不发;民主党处于攻势。

  首先,两党都不承认自己搞“私有化”,而相互指责对方在搞“私有化”。在美国政治中,“私有化”显然是个很肮脏的词,2002年 9月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论“私有化”这个词》为题,专门描述两党之间如何避免使用该词以避免引火烧身的“故事”。在这场大辩论中,民主党指责共和党推行社会保障“私有化”将会为“弱势群体”带来极大的伤害,而共和党则反唇相讥说,布什总统从未建议将社保基金投资于股市,而只是建议年轻个人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社保税用于投资,带头搞“私有化”的是民主党,因为早在克林顿执政后期就提出要将社保基金用于投资。

  其次,社保制度改革历来是两党拉拢选民的重要砝码之一。在历史上,民主党就曾多次采取指责共和党企图“分裂和破坏社保制度”的办法赢得了中期选举。舆论界普遍认为,共和党不可能把“布什报告”的立法行动推迟到2004年以后,因为他们会将社保改革作为大选的一个砝码;但同时,他们也知道安然事件对他们不利,现在也不是将之列入日程的好时机。

  最后,两党围绕社会保障改革的话题在较长时期内,至少在布什任期内将会继续下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诞生75年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但舆论界和学界一致认为,如果这次“布什报告”得以立法通过,那将是最大的一次修订和改革。“布什报告”最终能否成为立法行动,能否得到国会的通过,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里肯定还有许多变数。不管其结果如何,在经过这么多年学术辩论和5年来国会各种官方场合的讨论(近年来曾有多位议员提出类似的私有化提案)之后,私有化方案现在毕竟正式拿到桌面上来,并公之于众以供讨论,本身就说明共和党已经取得了第一个胜利,这个结果不仅对学界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在较长时期内也必将继续成为两党争斗的重要内容。面对民主党的激烈抨击,共和党在媒体上提出的最多问题是,民主党到底拿出了什么具体的、可以替代的方案?“如果现在民主党反对个人投资,那么他们有义务告诉我们他们欲提高多少税和削减多少给付。”(National Review,2002)共和党提出的这个问题既是民主党的“软肋”,也是对民主党最好的回应;正是由于民主党对“布什报告”批评有余,建议不足,所以,关于社保改革的争斗在两党之间还要继续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讲,两党的争斗在客观上推动了私有化进程,并将促使改革方案不断成为优化和妥协的产物。

  参考文献:

  1. Aaron, Henry J., Alan S. Blinder, Alicia Munell, Peter R. Orszag: “Perspectives  on the Draft Interim Report of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 Century Foundation,  Jul., 23, 2001.

  2. Aaron Henry J., Alicia Munell, Peter R. Orszag, Social Security Re- form: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Plans Endorsed by President Bush‘ s Social  Security Commission, The Century Foundation, Revised, Dec., 3, 2001.

  3. Biggs Andrew G., “Perspectives o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The CATO Project on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CATO Institute, SSP No.27 ,Aug., 22, 2002.

  4.  “Communication from the Board of Trustees, The 2002 Annual Re- port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Federal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Trust Fund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Board of Trustees, Federal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Trust Funds, Mar., 2002. 5. Cogan, Johm F. and Olivia S Mitchell, 2002, The Role of Economic  Policy in  Social Security Reform:  Perspectives from the President‘s Com- mission, PRC WP 2002-13.

  6. Diamond, Peter, Peter Orszag,: Reducing Benefits and Subsidizing  Individual Accounts:  An Analysis of the Plans Proposed by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 Century Foundation, Jun., 18, 2002.

  7. Diamond, Peter A., What Stock Market Returns to Expect for the  Future?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63, No.2, 2000.

  8. Geanakoplos, John, Olivia. Mitchell, and Stephen P. Zeldes,Would a  Privatiz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ally Pay a Higher Rate of Return? In R.  Douglas Arnold, Michael J. Graetz, Alicia H Munnell, eds. Framing the Social  Security Debate: Valu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NASI,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9. Goyburu, A.,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Risky” Status Quo. 

  10. Hamilton, J., Social Security Q&A With Heritage‘ s Social Security  Project Manager James Hamilton.

  11. John, D.C., A Commission Must Avoid the Wrong Social Security  Debate: It‘ s Not About Trust Funds.

  12. Ken‘y, B. and Rudman,W.,  Social Security Shell Game, in Wash- ington Post, Aug., 12, 2002, page Al5.

  13. Krugman, P., Fear of All Sums, New York Times, 21, Jun., 2002.

  14. National Review, Issue of, Nov., 11, 2002.

  15. Mclntyre, R. S., The Toxonomist: What If We‘ d Already Privatized  Social Security? The American Prospect, No.17, Sep., 23, 2002.

  16. Moffit, R. Peterson, P. Estelle James , Perspectives on the European  Pension Crisis: Some lessons for America., Feb., 26, 2002.

  17. Moore, Matt, Social Unacceptable, in National Review,  Jul., 25, 2002.

  18.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Interim re- port of the President’ 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Aug., 2001.

  19. President‘ 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Social Security and Creating Personal Wealth for All Americans,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Dec., 21, 2001.

  20. Stevenson, R. W.: Report Predicts Deep Benefit Cuts Under Bush Social  Security Plan, New York Times, Jun., 19, 2002.

  21. 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Estimating the Real Rate of Return on  Stocks Over the long Term. Washington DC., Aug., 2001

  22. Siegel, Jeremy,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2nd ed., McGraw-Hill, New York, NY,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