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投资增长分析及政策选择

2006-11-08 13:57 来源:董晓亮

  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投资过度增长的内在扩张机制,指出不宜以传统的行政命令手段为经济降温,因为这样会对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造成破坏。应该以通过改变国债投资方向、规范地方政府投资、建立国有企业的投资预算约束等方式来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的各个微观要素,使经济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以实现发展。

  关键词:投资增长 存在问题 政策选择

  1998年我国政府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经济持续高速地增长。进入2004年以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部分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状况。本文拟分析造成目前投资过热的原因,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应对投资过热展开分析。

  一、当前投资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与消费失调。按照经济学理论分析,在私人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政府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是以增发国债的方式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在该政策影响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开始回升,2000年-2002年分别为增长10.3%、13%、16.9%,2003年达到了26.7%.2004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持续增加,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由于投资的政策导向使投资增长对GDP的贡献率由1998年30%上升到2003年的55%,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三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由1998年的66%下降到了2003年的45%,自改革开放以来膨胀与最终消费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我们知道过快的投资增长如果缺乏有效社会需求的支持,往往会导致产能过剩,投资增长过快与消费的脱节将会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进而导致大量企业倒闭,银行呆账增多,最终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投资作为生产性消费,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只有投资完成后产生新的供给并创造新的需求时,才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的支持,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虽然短期内可行,但从长远看难以持久。

  伴随着投资增长过快的另一个问题是物价的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粮食价格、钢铁、水泥、煤炭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到2004年2月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价格表明,投资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6%,消费品价格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7%,其中许多工业原材料的价格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20%以上。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

  2.投资的增长方式不利于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的增长来拉动,但是由于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和调整,投资过度扩张导致了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的结构失衡。煤、电、石油、运输出现了紧张,经济发展遇到了一定的瓶颈。高投入、高消耗的行业过度扩张,对能源、原材料、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剧。能耗的上升是经济增长效率下降的表现。目前投资增长较快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具有资本规模小、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等粗放型发展特征。投资的过度扩张还导致了低价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大量投入,能源的大量消耗与低水平投资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与原材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我国是当前世界上能源与材料消耗增长最快的国家。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表达我国维持高增长的代价: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2003年,我国钢铁消费量占世界的1/4,水泥占1/5,煤炭占1/3,而GDP仅占世界的1/30.低水平的产能过度扩张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3年我国22个省份拉闸限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平不高的高能耗产业的过度扩张,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造成巨大的压力。在多年的高增长率的背后还有对环境的高损害,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 而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从上述分析看,我国目前投资的高增长是以对能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破坏为代价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投资过热的原因分析

  1.当前投资快速增长是积极财政的效果体现。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社会需求萎缩,经济增长乏力,国家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发行国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期刺激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市场状况开始改善,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上升期,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被调动起来,投资开始增加。

  2.当前的投资快速增长是由消费需求的升级推动的。随着经济增长,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与汽车成为消费的新热点。2003年,全国汽车生产增长33%,消费增长43%.消费需求的刺激推动汽车工业投资的迅猛增加,汽车工业投资增加了106.5%.在住房方面,1999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速度一直列于各类投资之首。以房地产以及汽车消费拉动的投资迅速升温造成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的上游行业的投资迅猛增长。

  3.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特别是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某些地方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入到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中。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是促成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由于这类投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由于有土地做抵押,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担保,因此会给地方政府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

  三、解决投资过热财政发挥作用的思路

  1.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投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每年积极财政政策对GDP的增长都有近两个百分点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有强烈的依赖。但是长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强化社会资源的计划配置,不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但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政府占用的资源越多,市场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凡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干预;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该干。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反周期的运作,运用的时间不应过长。目前应适度放缓国债投资的进度。弱化国债投资对带动增加投资需求的作用。相应控制国债的投资节奏,严格筛选投资项目。

  在过去几年财政支出中,我国对基础设施如通讯、铁路、电力、公路等的投资支出很高,但是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不够,作为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教育科研开发投入更是不足。近年来,我国提出经济的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财政必须加大对教育以及科研开发的投入,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同时财政支出应向卫生、环保等倾斜。应该以提供教育、科技、卫生、环保等私人经济不能也不愿投资的公共产品为未来支出的主要方向,由于上述公共产品有很强的正外溢性,财政对其的支出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尤其要利用财政资金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早日就业。要加大城乡低收入人员的保障,消除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防止社会出现动荡。

  2.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纠偏。当前全国范围的城市建设热、房地产热、汽车热、钢铁热的背后,都能清晰地看到地方政府的影子,地方政府是这些产业投资扩张的推动者。通过大规模地举债进行城市建设,地方政府希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者,从而增加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的投资缺乏约束机制,导致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投资往往会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无限膨胀。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实际上误导了企业的行为,从而刺激了汽车、钢铁等行业的非理性投资。地方性投资项目是促成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由于这类投资具有软约束的特点,因此属于非理性投资行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由于有土地做抵押或者以其他的担保形式,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未来的财政风险,这种风险甚至可能超过银行的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普遍存在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的指导思想,因此经常采取行政措施对地方政府能够干预的国有企业投资进行干预。这就回到了通过计划调控经济的老路上去了。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大搞重复建设。以钢铁行业为例,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称,目前国内钢铁工业的低水平扩张主要存在于地方。在体制上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实行分灶吃饭,行政措施对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作用大于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作用。因此在中央三令五申控制投资时,2004年前两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只增长12.1%,而地方项目投资增长却高达64.9%.从而导致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国家希望控制投资规模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4年第一季度反而快速增加。

  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公共财政,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地方政府应以提供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为主,因此地方政府应减少对基础设施的盲目投资以及对当地国有经济的干预。如何解决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应该是控制投资盲目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3.建立国有企业投资的预算约束。在出现投资过热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货币市场向各投资主体发出经济调整的信号。中央政府政策调控的对象包括了非国有经济与国有经济。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准备金等对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因为非国有经济的投资是市场导向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将提高其投资成本,其投资主体必然会作出反应。但是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作用却有限,因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便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严格审批各类投资,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90年的66.11%下降到了2002年的43.4%.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4.6%下降到了2002年的40.8%,因为这部分国有经济仍然具有投资软约束的特性。因而从投资增长方式看,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仍然是延续了过去粗放的、外延扩大的投资增长方式。

  造成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国家作为所有者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成本很高,国有企业的经营层不必为投资的失败负责,因此造成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较为迟钝,很容易造成投资过度。因此必须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中央及地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明确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改变了以往的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混乱格局。国有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基本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市场,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使企业建立投资的硬预算约束。

  四、结语

  目前我国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投资过热进行调控是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善的情况下作出的。但是采取行政措施进行对投资过热进行调控是有弊端的。因为无论哪一级政府的干预都是基于政府知道市场最优的投资规模是多少的这样一个假设,但是政府不可能是所有信息的掌握者,也不可能每次都作出正确的决定,因此任何干预都可能偏离市场的最佳投资规模,造成投资的风险和经济的振荡,从而对经济的内生增长进行破坏。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直接掌握的资源在不断地下降,政府通过行政干预调控经济的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改变直接干预市场的调控方式。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非国有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国有经济的改革正在进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从长远看,应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投资体制,使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在具有预算约束的情况下进行投资。长期以来政府直接调控经济的方式使市场经济的间接调控方式没有成长的空间,因此政府应当创造条件让间接调控方式成熟起来,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洪正化。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2)

  3.高培勇。积极财政政策:在思路和举措两个层面寻求突破。财贸经济,2003(3)

  4.尹音频,张友树。两种属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