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006-04-14 11:17 来源:卢逸华

  利率市场化,就是把利率从以往由中央银行依靠行政手段来制定,转变为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也就是说,通过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使利率按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最终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中介,通过资金供求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时中央银行保持对利率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利率体系。

  一、我国已迈开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我国于1996年1月建立起全国性的同业拆借市场,同年5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首先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随后,一系列的利率逐步放开:短期证券市场、贴现市场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债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同时,贷款通过先实行浮动利率,后逐步调宽浮动幅度的办法,向利率放开过渡。2000年9月,又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外币大额定期存款利率。至此,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存款利率也必将经历从批发到零售、从定期到活期的逐步放开,最后实现全面的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金融业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一次重大变革:

  首先,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麦金农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利率管制和信贷约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不发达的根本原因。政府的利率管制使利率水平背离资金供求状况,且往往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在信贷约束下,稀缺的资金资源难以得到优化配置。实现利率市场化,将使信贷配置更有效率,使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提高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

  同时,利率市场化能够使原来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弹性较低的问题得到解决。利率弹性较低会影响利率政策传导的有效性,使利率难以发挥调节资金供求的杠杆作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存贷款利率弹性的增加,让利率真正发挥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杠杆作用,扭转金融非中介化的不利局面。

  其次,利率市场化必然带来金融同业间竞争加剧。在利率报价时,各商业银行虽然可以自主决定利率,但须考虑自身的资金成本、资产负债结构等情况,必须通过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去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各银行势必通过良好的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完善的金融产品等非价格手段,各出奇谋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也会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

  第三,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性,使之早日成为成熟的、对利率敏感的金融市场主体;同时有助于金融机构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第四,对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各金融机构由于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成本、风险防范能力的不同,对利润带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各银行应根据实际,如本行的资金成本等条件,在考虑盈利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市场定位,制定个性化的竞争策略,理性地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处理好报价水平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对利润的考核办法。边际利润机制通过计算一笔存贷款业务的利率定价对银行产生的边际贡献,从而为银行的利率定价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考核办法。

  第五,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扩大化。实行利率市场化后,由于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造成利率缺口风险的存在,而金融机构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十分贫乏,会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扩大化,存在着诸如利率敏感性风险、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基准点风险、控制风险等隐患。

  三、金融业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应对策略

  1.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评估体系,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利率。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评估体系,使金融机构对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可以有及时、充分的了解。在建立利率定价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客户的信用情况、财务状况、所在行业的兴衰等资料,对不同的客户考虑实行差别利率,以实现金融机构风险与收益的统一。

  2.利用利率市场化渐进过程中的时间差优化结构,强化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使金融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早日成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主体。

  3.完善利率市场品种,加快金融机构的创新步伐。

  4.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成功过渡到利率市场化。 一直以来都主要围绕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和服务。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大约有91%的贷款流向国有企业,1999年还大约有85%。直到目前这样的状况也没有大的改变。这种客户结构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如:不良资产率高、银行独立性降低、追求市场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动力削弱等。三要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要极力转变经营观念,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重视经营效率和成本控制。优化财务管理、信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全面调整当前存在的管理粗放的状况。建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管理运行机制。四要集中全行的数据和信息,扩大计算机的网络能力,实现数据信息集中管理和使用,整合和治理整个经营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达到效率提高和总成本下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