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30 12:57 来源:金融研究
摘要:本文以全国农业大县——黑龙江省海伦市20年以来的农业资金投入产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业资金投入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资金投入主体逐步缺位是当前农业大县面临的根本问题;第二,货币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性作用应得到加强;第三,农村金融机构-农户信贷关系优化是既定体制条件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业资金;投入产出分析;农村金融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下发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免征我省农业税,进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实行良种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这样的农业大县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海伦市遇到了最难得的机遇,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海伦市隶属于绥化市,1989年撤县建市(县级市)。总人口80万,市属耕地420万亩,幅员和人口均居黑龙江省市(县)第二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豆、玉米、水稻是三大主栽作物,最高年份粮食总产达28亿斤。1958年粮食总产6亿斤,获周恩来总理签发的国务院奖状;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基地县;1995年粮食产量在全国列第13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00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大豆之乡和中国高淀粉玉米之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高油大豆基地建设示范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330万亩左右,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其中优质粮面积每年都在300万亩以上,农民收入的60%、财政收入的60%来自粮食产业。现有各类金融机构117个(保险机构除外),截止到2003年末,存款余额22亿元,贷款余额34亿元。
面对新形势,为充分发挥金融部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应有的作用,摸清农业发展资金投入需求情况,全面掌握在农村经济发展资金支持上还存在哪些问题,寻求解决对策,我们对海伦市近20年来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1984年至2004年农业资金投入情况及产生的效果分析
(一)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据统计1984年海伦市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农业总产值1.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6%。2003年海伦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6亿元,农业总产值提高到21.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及金融部门都投放了大量的农业生产资金。20年来,国家共投入资金约7亿元,主要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农业技术推广、水产养殖和发展粮食生产等等,其中投入无偿资金约2亿元,国债资金约5亿元。同时,海伦市各家金融机构根据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对农村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工作重点,给予了农业发展信贷资金支持。据调查统计,全市从1984年至2003年末的20年间,金融机构累计向海伦农业投放信贷资金18亿元,其中人行投放再贷款2.6亿元;农行向农业投放信贷资金6.2亿元;农村信用联合社投放信贷资金11.7亿元(含人行再贷款)。从信贷资金投放的基本结构看,种植业累计投放12.4亿元,占贷款总投入的68.6%。养殖业累计投放3.7亿元,占贷款总投入的20.6%。
(二)国家投入和信贷支持产生的效果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84年,海伦市农业生产总值仅为2亿元左右,20年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了近8倍,其中种植业总产值增加到15.4亿元,增长了6倍,畜牧业总产值增加到5.6亿元,增长了11.3倍。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346元增加到2003年的2215元,增长了6.4倍。人行再贷款投入产生了极大的效果。从1999年至2003年人行投入2.6亿元再贷款,抑制了高息抬款,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农户收入2,940万元。三是优化了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变为粮、经、饲、林多元发展,到2003年,海伦市农业结构中粮、经、饲、林比例调整为55:32:5:8,全市畜牧经济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30%,成为农业经济的“中轴产业”。农村加工业近年来有了突破的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仅东源、向丰、松北、段氏四家高油大豆加工厂年产值突破1.3亿元。四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年来,国家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先后实行了东方红水库、星火水库消险加固工程,对五条河流堤防进行加高培厚,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海伦市的生态环境,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五是提高了生产水平。国家对农机更新补贴、农机科技项目改造和实行平价柴油政策,以及近年来对大型农机具的无偿资金,总投入达2100万元,使海伦市的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良种引进、培育使用和先进农艺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且改善了粮食的品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海伦市的大豆生产水平目前在全国领先,产量直追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品质居世界前列。
(三)近五年农业资金需求及投入情况
五年来,资金需求、资金投入及资金缺口三项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五年中农业资金投入合计25.5亿元,占资金需求40.2亿元的64%,其中种植业资金投入18.2亿元,占种植业资金需求26.4亿元的69%;养殖业资金投入3.4亿元,占养殖业资金需求7.4亿元的46%;加工业资金投入3.9亿元,占加工业资金需求6.3亿元的62%。
二、投入主体缺位: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上存在的问题
农业资金投入无非存在金融机构、农户、地方财政三种形式。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县域农业资金普遍面临投入不足的状态,其根源在于主体缺位。
(一)外部融资主体缺位
1.机构减少。80年代和90年代,“三农”融资渠道较多,除了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会融资支持。1998年取缔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民直接融资渠道没有了,农业银行近几年撤并了大量机构,而且只对农村个别龙头加工企业(制油厂等)零星放一些贷款,对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不再予以贷款支持,目前对农业生产给予资金支持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2.农村资金城市化严重。据统计,到2003年末,海伦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共计18.9亿元(不含邮政储蓄),其中储蓄存款15.9亿元。贷款余额13.8亿元(农发行除外)。存贷款差额达5.1亿元。这块存贷差额资金基本上都通过四家商业银行上存。另外,到2003年末,海伦市邮政储蓄机构储蓄存款余额3.3亿元。邮政储蓄资金与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资金合计达8.4亿元。由于邮政储蓄资金由人民银行总行调配使用,商业银行上存资金由各商业银行调度使用,对于这些资金,海伦的经济建设根本用不上。
3、支农贷款品种少、期限不合理。目前,对农业给予贷款支持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而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贷款主要是扶持种植业的短期贷款。所以,贷款基本上是年初放、年末收。这种贷款期限与养殖业的发展周期不相匹配。诸如奶牛等养殖业起码要3年以上才能见效益回收投资。春放秋收不但与养殖业周期不匹配,与种植业实现最大的效益也有矛盾。从近几年看,秋后的粮食价格与第二年春天的粮食价格价差很大,以大豆为例,目前市场上大豆价格每市斤要比去年秋天高出0.4元。而农民为按时偿还贷款不得不在秋后低价出售粮食产品,影响了农民收入。
(二)农民资金自给能力低下
虽然近年来粮食价格逐年上涨,农民收入从表面看逐年增加。但是,伴随粮食价格上涨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样,农民增收的一块又被新一轮农业投入的增长吃掉了,农民手中并没有资金积累。另外,农民手中要持有必要的货币用于婚丧喜庆、子女教育及生活开支,所以在增加农业生产投入上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提高生产水平上的投入更是难以实现。甚至个别农户出现白籽下地情况。另外,海伦农民历史包袱沉重。据统计,农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金融单位有呆滞、呆账农业贷款2.4亿元。
(三)地方财政对农业反哺能力弱
自1984年以来,国家和省里对海伦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农业技术推广、水产养殖和发展粮食生产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几乎没有能力对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海伦是个农业县份,工业发展落后,是依靠转移支付过日子的市县,财政收入最高年份才1.3亿元。这一收入水平仅够维持行政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和政府必要开支,根本没有向农业投入的能力。
三、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资金投入主体
一是农业信贷机构的保留与发展。近几年,农业银行在追求自身效益目标趋使下,逐渐退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受职能定位的限制,只对粮油购销企业发放贷款。这对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中发[2004]1号”文件要求:“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我们认为,农业银行应正确处理内部商业目标和外部支农扶贫的关系,要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要求,坚持走开发式、产业化、商业性扶贫道路。积极探索“扶贫工作到户,效益到户”的有效实现形式,用好用活扶贫贷款。增加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规模。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调整,面对农村和农业积极开发新的贷款品种,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园区开发、绿色生态资源开发以及优势主导产业开发,从而有效地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调整农业贷款期限结构,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春放秋收的贷款期限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农业发展形势,特别是与养殖业周期不匹配,与农民收益最大化有矛盾。因此,有必要调整贷款期限结构,即可以投放一部分2—3年期的养殖业贷款,投放一部分1年至2年期的种植业贷款。另外,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期限也应该进行、合理的调整。目前人民银行再贷款期限管理一刀切的做法实际是把包袱甩给了农村信用社,延长再贷款管理期限,不但能更有力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这也是农村信用社和农民所期盼的。
(二)加强货币、财政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全面支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农村资金城市化和支农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人民银行应在支持“三农”上有所为。一是继续适度增加支农再贷款的投放。
通过支农再贷款投放,放大基础货币在农村地区的乘数效应,增加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二是实施宏观调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遏制农村资金外流,改善农村市场资金短缺现状。对此,建议将邮政储蓄资金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三是发放专项贷款。八十年代后期人民银行曾对科技含量高的新开发产品工业企业发放过专项贷款,在当时对支持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人民银行应根据新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直接对农业发放专项贷款。
二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海伦是个典型的农业县份,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一些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优势产业难以做大做强。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是有偿的也是有限的,地方财政是个“吃饭财政”,捉襟见肘,很难拿出资金支持农业开发及发展。“中发[2004]1号”文件中提到:“从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基地”。所以,海伦应抓住契机,积极争取省及国家对海伦的农业发展给予资金支持。
(三)健全信用社—农户信贷关系
一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给农村经济发展予以资金支持保障。从目前看,农村信用社是农业生产乃至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支持者。但由于信用社自身存在历史包袱沉重、产权不明晰、体制未理顺等伺题,还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因此,有必要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一是为农村信用社减负。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核销呆账、坏账贷款,壮大其资金实力,使其轻装前进;二是健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农村信用社是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要控制信用社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控制机制,把以农业为主业的所在县信用社真正转变为农民的金融机构和农业信贷机构。
二是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进行农业资金投入。农民手头资金紧张、资金自给能力不足是个实际问题。但从调查情况看,存在着资金分配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如何压缩生活开支,科学合理增加生产投入,需要农村乡镇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加以引导示范,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只有农户资金运用水平提高,他们才可能成为合格的借款人。
同时,在县域金融中,无论农户还是信用社都只能是现有体制的接受者,因此,在完善信用社经营状况和农户经营水平的前提下加强两者之间的信贷关系是改善当前农业外源融资的唯一方式。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