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2006-06-30 16:31 来源:聂名华

  内容提要:以何种理论作为一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在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市场和国际投资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作者认为,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中,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必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而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

  在经济生活国际化蓬勃发展的格局中,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和积极发展境外投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根据中国现阶段具体国情,适时适度地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不但无妨国内经济发展,反而有助于将国民经济运行纳入内外双向循环的良性轨道,将中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调整优化进程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并将促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和企业组织的创新。

  一、比较优势理论渊源及其内函发展

  比较优势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在某些特定方面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相对优势性。比较优势论原是运用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理论,其最早的雏形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D.Ricardo)提出的“比较成本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比较成本论的科学性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是低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就为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作了理论上的证明,这也是长期以来它一直作为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原因。

  在比较成本论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Ohlin)提出了“要素禀赋比率理论”,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该理论突破了比较成本论的某些局限性,认为比较成本差异不仅来自于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而且来自于生产要素比例的不同。由于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状况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利用本国充实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即“进口的是使用高昂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而出口的是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较大的商品”。赫克歇尔和俄林较好地解释了比较成本与国际分工的决定要素问题,阐明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禀赋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差别,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因此被视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但是,要素禀赋比率理论仍然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上的,包括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要素质量相同、实行自由贸易等,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仍有严重背离,因此其难以全面地、科学地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

  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逐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人们逐渐认识到,贸易和投资实际上是同一国家对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往既可以商品、劳务的国际贸易为形式,也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为形式。如果这两种形式的国际流动都没有障碍,那么它们会按照各自活动目的自由地进行;但如果其中一种形式的国际活动存在障碍(例如贸易障碍),这种活动的动机就会转化成另一种活动形式如直接投资)而出现。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是可以流动的,并且贸易的发生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此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运用于境外投资方面,以开辟发挥比较优势的新渠道,就成了一种必然的、合理的选择。这里讲的境外直接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生产技术水平、国际融资能力、生产要素禀赋与配置、投资政策与法律支持等方面,与东道国进行综合比较所反映出来的相对优势。一国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往往能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当然,将比较优势论引入境外直接投资领域,必须改变生产要素不能跨国移动、规模报酬不变、无任何贸易限制等假设条件,使其与现实经济情况相吻合。

  二、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的主要特征

  (一)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层次性

  发展境外直接投资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其比较优势也往往表现在多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比较优势表现为一国在境外直接投资宏观环境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包括一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境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其构成一国境外直接投资宏观层面的支持系统。从产业层面看,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表现为母国某产业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产业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组合优势”,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关状况,通过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转化为产业整体优势,就能扩大一国境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从微观层面看,比较优势表现为母国的投资主体与东道国投资主体相比所具的的优势,包括投资主体的资本实力、技术力量、产品知名度、商业信誉等,其构成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础。比较优势的这三个层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个层次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才能形成一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组合优势。

  (二)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指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是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相比较而言的。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范围的相对性,即比较优势只是相对于某一时段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不断发性变化,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消长变化,如果不能适时利用比较优势并使之转化为国际竞争力,就可能丧失原有的相对优势地位。这一点说明抓住投资机会的重要性。二是比较对象的相对性,即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的比较优势是针对某个东道国或某个行业相对而言的。如果比较对象发生变化,原来的优势可能会转化为劣势。这一点说明正确选择投资国别和项目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从不同国家的企业总体实力对比上看,发达国家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但如果深入到具体行业看,不同国家的企业则又可能各有所长,从而各自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在跨国投资领域,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国家的企业进入不同的东道国市场,企业优势对比的这种相对性也就更为明显。例如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跨国企业在进入发展程度更低的国家时,其密集使用劳动和规模较小的生产技术,就可能比发达国家先进但密集使用资金的技术更受欢迎。

  (三)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潜在性

  这种潜在性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拥有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利益,只有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转变为国际竞争力或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地实现其比较利益。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某些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也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比较优势的作用,因为竞争优势的获得往往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无比较优势的产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定阶段,发展中国家只能以此为基础来谋求竞争优势,而不能脱离这一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状况必然发生变化,资本和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由于不断积累而变得丰裕起来。这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便由过去密集型产品生产逐步转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来。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比较优势的基础作用,加入高科技对生产要素不断进行改造,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四)境外直接投资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

  任何一国的比较优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间和条件变化发生转移或者自然消失。由于要素积累、技术变革和要素流动,旧的比较优势会逐渐丧失,新的比较优势将应运而生。当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动后,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也要随之改变,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在开放经济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还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培育出境外直接投资所需要的某些比较优势,进而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投资,使其转变成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还表现在跨国发展的过程本身会使企业获得和增加新的优势。因为跨国投资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而且是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在境外直接投资中,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自然资源和新增的市场空间,享受东道国政府给予的优惠待遇等,这在客观上增加了跨国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见,境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可变化的,那种将比较优势凝固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比较优势理论是中国境处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资本、技术、规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不具有垄断性的竞争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不搞境外直接投资,单纯引进外商投资;二是发挥潜在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投资竞争。显然,我们必须采取第二种抉择,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这种经济系统与外界的交换具有双向性,既有输入也有输出。它要求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不仅要有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的输入,还要有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输入,还要有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的输入,还要有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输入,还要有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等的输出。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本国国民经济实现对内对外双向良性循环。一个国家如果只有引进而无输出,长此以往,不仅会产生资金和技术的对外严重依附,而且会降低国内资金运用和技术创新能力。从总体上看,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单向性流动必然会使开放型绿处于不平衡状态,使国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得不到最佳配置和利用,违背国际投资双向循环流动的客观规律。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虽然在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境外直接投资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对外经济活动向高层次和多样化发展,就必须在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长处,加强和扩大境外直接投资,随着世界经济格局迅速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争夺国际市场和投资领域的竞争亦拿来愈激烈。在这种潮流中,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大胆走出国门,将比较优势的发近方式从原来局限于贸易的形式推进到投资的形式,即通过境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便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相接轨,许多事实也证明,发挥比较优势是我国企业参与境外直接投资的有力武器。例如,上海广电公司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设备,在南非投资生产电视机,产品已占有当地50%的市场。深圳中兴通讯公司利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在刚果投资建设地面电信网,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广州卷烟一厂以国内原材料、设备和管理经验,在柬埔寨投资卷烟厂,产品已覆盖当地80%以上市场。由此可见,发挥比较优势的确是现阶段我国企业跨国发展的主导性动因,是实现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当然,从总体上看,我 境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并不仅仅限于谋求单个企业本身的个别比较优势,而且在于谋求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综合比较优势。

  四、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

  我们主张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并不否定竞争优势在现实国际投资活动中的作用。这里涉及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问题。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E.Porter)于1990年提出的,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国内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他强调,一国要想在全环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有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能促使企业发燕尾服境外直接投资,又有为企业在国际投资竞争中获得创造条件。该理论提出后,国内有的学者撰文提出应以此作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那么,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到底有何异同?这不仅是一个值得澄清的理论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取向。

  应当肯定,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是有重要区别的,主要表现在:(1)两者内涵不同。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两国间不同产品、产业之间存在比较差异,这此差异包括两国商品生产过程中同量资本获取利润的差异或单位资本产出量差异;两国商品劳动成本比较差异或比较成本差异;不同商品之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商品构成要素密集差异 以及规模经济差异、技术差异等等。

  而竞争优势则主要是指一国企业、产业或产品竞争能力的强弱。(2)两者考察的角度不同,比较优势论主要从全球角度考虑,认为各国应当按照比较成本的原则分工,这样既可增加各国自身的利益,又能提高世界范围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而竞争优势论则主要从一国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在对外经济效中得到的利益更多一些,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一些,力图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多加有利的地位。(3)两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比较优势论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强调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优势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论则更多地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强调优胜劣汰,竞争双方具有排斥性。

  尽管在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存在着重要的区别,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它们之间又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为:(1)比较优势通常构成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诚然,一国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个别或少数产业上,可以通过投资补贴、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手段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往往是暂时的,不可能持久。毕竟成本和价格是竞争的基础。而且,这种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常会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主动利用比较优势可以创造竞争优势。一国参与国际竞争有种方式,一种是顺比较优势竞争方式,另一种是逆比较优势可以创造竞争优势。国际经济活动的经验证明,顺比较优势的竞争方式和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一国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顺利地实现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反之,如果采取逆比较优势的竞争方式和发展战略,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背离比较优势原则,其产业或企业就很难获得竞争优势,甚至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举步维艰。(3)比较优势往往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不努力将其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就无法实现其比较利益。这就是说,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过程转变竞争优势,才能有效实现比较利益。在境外投资活动中,发挥比较优势并不排斥其他竞争手段的运用。比如,一个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乃至价格的方法来参与竞争,也可以同时采用其他非价格的手段来谋求竞争优势。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比无比较优势的企业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在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中,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抓住一切机遇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投资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理论揭示出了一国在现有的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佳投资和贸易方式,一国只有按比较优势的方向进行投资和贸易,才能有效利用世界经济为本国所提供的最佳机会。然而,比较优势不会自动变成竞争优势,这里有一个转化的问题,实现这种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采用先进技术对生产要素进行改造和创新。比如,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较低,因而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往往具有比较优势。但从国际竞争的现实来分析,这种比较优势不一定能转化为竞争优势。首先,劳动是不均质的,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反过来说,人力资本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其次,许多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不仅是因为其劳动工资低,还在于其对劳动过程具有较高的管理和组织水平,由此决定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优的产品质量;反之,工资成本低而管理水平差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对劳动密集武装产业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化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从而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在境外直接投资中,我们既要遵循比较优势的理论依据,又要致力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投资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目标,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