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2002年--2003年中国投资发展回顾与展望

2006-07-07 14:43 来源:

  中国投资发展的轨迹运行到2002年,迎来了一个全面发展并在成熟中寻求新突破的局面。以加入WTO一周年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为重大背景,2002年的中国在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和国际投资三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突出表现。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驱动的相互结合、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理由相信,2003年中国投资的发展将更值得期待和关注。

  一、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国政府继续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世界经济出现回暖征候但仍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7.6%、8.0%和8.1%。在拉动经济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一马当先,与外贸出口的回升同时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2002年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表现

  200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承接了上年的增长趋势,并以平均20%以上的更快增速推动着当年经济的发展。1——3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25838亿元,同比增长21.8%,高出2001年同期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88亿元,同比增长24.3%;集体和个体完成投资增长18.0%,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国有及其他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24.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16.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4%。分地区看,东、中、西投资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其中,东、中部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5.3%,西部投资增长25.2%,见表1.

  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年初时经济界预计的15%左右的水平。这至少意味着两点涵义:一是近几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明显显现;二是在出口与消费增长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

  事实上,投资拉动经济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在它正改变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2002年初以来,随着国债资金的启动以及新增1500亿元国债的陆续投入,亿万农民在“农网”改造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雪域高原随着青藏铁路的延伸圆了世代的梦想;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更为东西部经济发展同时注入了活力。

  (二)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特点

  1.基本建设投资增速继续加快,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小幅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居高不下。进入三季度,全国各地又有一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陆续开工,主要集中在水利、石油、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上。受其影响,1——10月基本建设投资增速继续加快,完成投资12041亿元,同比增长24.1%;更新改造投资4294亿元,同比增长16.7%;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6856亿元,同比增长36.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9.8%,其中,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22.8%和32.9%。

  2.基础设施类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在国债政策的作用下,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快。1——9月,基础设施类投资5094亿元,增长28.6%。其中,水利业投资426亿元,同比增长29.1%;交通运输业投资2791亿元,增长27.1%;公用服务咨询业投资1877亿元,增长30.9%。

  3.第一、第二产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小幅回落。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758亿元,同比增长35.5%,第二产业投资7205亿元,增长26.0%,增速分别快于1——9月份2.6和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4906亿元,增长22.7%,分别低于第一、第二产业12.8和3.3个百分点,增速比1——9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供销仓储业、文教卫生广播福利业、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投资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4.中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小幅回落,西部地区继续小幅上升。1——10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3069亿元,同比增长22.8%,与1——9月份增速基本持平;中部地区投资5115亿元,增长24.0%,比1——9月回落1.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3946亿元,增长25.6%,比1一9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再次成为三大地带中增速最快的地区。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分析

  1.继续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02年,国家继续实行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发行了1500亿元国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企业技术改造、环境保护工程等,这为2002年投资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进一步推进了投资体制改革。2002年,国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把“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扩大了各类投资者的投资自主权。同时,继续完善企业法人和金融机构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和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资本金制度、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提高了企业投资的效益;通过建设专项基金,增大股票、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整顿投资咨询、设计、审计、监理、会计师事务所等投资中介机构,依法实行企业化经营和平等竞争等一系列措施,为各类投资者提供良好的辅助环境。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促使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因而促进了企业自主投资的增长。

  3.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过3年的“脱困”后于2001年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投资增长提供了资金保障。

  4.企业技改投资加大了力度。近几年大规模投入建设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工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绝大部分在2001年和2002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同时,企业连续多年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近几年来一批技术含量高、工艺水平新、质量有较大改进的新产品相继投入市场,形成了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催生了新投资热点。

  5.垄断行业进一步开放。近两年政府对行政性垄断的行业进行了改组,垄断行业的进一步开放,为中外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环境,因而进入垄断行业的中外资本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6.民间投资的增长。中央和各地政府在2001、2002年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效应已开始显现。

  7,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加紧实施阶段。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包括东部地区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在内的各方面对西部投资也会因此迅速增加。

  8.申奥的成功促进和带动了国内投资需求。为办好奥运会,国家和北京市计划总共投入2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这些建设项目从2002年起已陆续铺开。

  二、不断规范与开放中的金融资产投资

  (一)金融资产投资的表现

  2002年的金融资产投资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存量已远远超过国民收入流量,金融资产投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商品交易的规模。下文从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4个方面考察2002年金融资产投资的具体情况。

  1.证券市场:股票投资不振,债券投资升温。2002年中国的股票市场,年初延续了2001年的熊市行情,在震荡反弹中等来了“停止国有股减持,增发新股提高门槛”的利好,从而引发了6.24“井喷”行情。前期的股市下跌,造成股票市值大量的缩水,大量股民把投资资金放在银行和购买国债,对股市的不信任成为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重大障碍。其特点有二:一是市场规模有所减少。截至2002年10月底,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数达到1215家,比2001年底的1170家仅增长4.74%;总股本为5858.88亿股,比上年年底增长12.28%。与此同时,市场规模却出现了下降,证券市场市价总值和流通市值分别为42686.37亿元和13894.88亿元,分别比上年年底下降了1.92%和1.94%,见表2.二是证券市场筹资功能下降。我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筹资功能得到了逐步的发挥,但从2001年开始,上市公司数量虽继续增加,筹资功能却趋于下降。从2001年10月到2002年10月,A股股票新发85只,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16.90%,所筹资金615.99亿元,同比下降8.26%;新配股18只,同比下降83.33%,所筹资金45.01亿元,同比下降88.13%。而B股发行数量为0.

  与股市的不振成鲜明对照的是,债券市场活跃,规模扩大。2002年我国发行的国债总量为5929亿元,比上年的4883亿元大幅增长,并以中长期固定利率债券为主。同时,记帐式国债的推出,也加大了2002年债市的活跃度。2002年1至10月份国债现货成交金额5756.94亿元,同比增长61.77%;国债回购成交金额17691.46亿元,同比增长49.34%。

  2.货币市场:货币供应增加,贷款结构改善。2002年货币市场发展具有4大特征: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速不断加快。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万亿元,增长16.5%;狭义货币M1余额6.7万亿元,增长15.9%。1——9月份累计,现金净投放5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投放133亿元。二是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贷款结构继续改善。1——9月,中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合计增加14035亿元,同比多增496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550亿元,同比多增4277亿元。工业、农业、基建技改、消费和贴现5项款合计增加10011亿元,同比多增3672亿元,占新增贷款的73.9%。贷款质量明显提高。9月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一逾两呆)比年初减少490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3.3个百分点。三是居民储蓄大幅增加,企业存款增长平稳。9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万亿元,增加10462亿元;企业存款余额5.7万亿元,增加6360亿元。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备付率平均为4.93%,总体支付能力充足。四是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继续走低。1——9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债券交易累计成交87187亿元,同比增加54080亿元,9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122%,比年初下降0.246个百分点,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195%,比年初上升0.054个百分点。

  3.外汇市场:外汇储备稳步上升,欧元成投资者新宠。2002年外汇市场的发展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不断上升。2002年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换8.2770元人民币,比年初下跌了4个基本点;同期国家外汇储备总额达2586.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56亿美元。二是增设了人民币对欧元交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从2002年4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设人民币对欧元交易。这是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继美元、港元和日元之后开设的第4种外币对人民币交易。

  4.保险市场:竞争加剧,投资之路漫长。中国保险市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2001年就已初步形成保险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中介3个主体平衡发展的市场格局。保险市场上共有中资保险公司18家,中外合资、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29家,保险中介公司170家。随着中国兑现入世承诺,中国保险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促使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重组,为我国保险业提供难得的市场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会带来完善的内控机制、审慎的经营原则及先进的经营理念,促使国内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速保险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新业务增长。2002年1——7月,我国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8090734.92万元;资产总额为56123738.26万元,比上年年底的45913431.27万元增长22%。但是中国保险业还存在社会保险认知度不高,保险市场化不充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率偏低,保险代理人的资信管理不严等问题;还存在破坏性竞争风险、新险种开发风险、保险市场开放风险、利差损风险和电子网络风险等诸多风险。相对其他市场而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金融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分析

  整个2002年,中国金融资产投资均在规范和开放中度过。入世一周年的中国金融投资,不再是一种政府完全自主的相机抉择,而是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统一规则和制度框架来组织实施,必须自动地参与到国际化潮流中。这也要求金融投资在规范和开放中求发展。

  1.加快了融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近几年,国家在加快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法制建设、依法整顿治理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国资本市场不断规范,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国有银行在资金的运营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并注意按市场规则办事,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体制,对各类投资主体的融资业务已逐步实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企业股票上市从“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对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开始给予严厉处罚,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加强资本市场建设政策的实施等,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都将对我国2002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资本市场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从2002年11月3日至7日,中国证监会等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这一系列有关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法规和条文。结合年内颁布的有关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等规章,可以判断: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领域从证券、基金业的管理,到外资并购市场,再到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已呈现全面开放的新局面。

  三、双向流动中再创新高的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与流通国际化的客观经济现象,是适应生产力跨国发展要求的经济行为。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全球化、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今天,国际投资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工具,各国都试图从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比较优势中获得利益。

  (一)利用外商投资表现及因素分析

  2002年1——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增长33.4%;合同外资额683.8亿美元,增长38.4%;实际利用外资额395.6亿美元,增长22.6%,实现了主要规模指标增长均在二成以上,实际投资额再创历史同期新高的纪录。其中,国际直接投资占中国利用外资总量的绝对多数,国际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占利用外资总额的98%,实际使用外资占总量的96%,见表4.目前全球500家跨国企业中有400多家已在中国投资。

  2002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以及对外开放地区和领域的不断扩大,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投资;另一方面是在我国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不断增强,整体收益逐步提高,进而扩大了在华投资规模。

  (二)中国对外投资表现及因素分析

  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开始有了长足的进步。截至6月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超过260万人次;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业合作等方面也已起步并取得一定进展。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投资呈波浪型发展,近期速度加快;(2)从以发达地区为主向多元化市场转变;(3)涉足广泛,主要集中于资源和制造业;(4)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5)投资以合资居多,进入以新建为主。

  “走出去”成为入世后的中国对外开放实现从“市场换技术、换资金”到“市场换市场”的战略转折点。推动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正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宏观和微观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现存的问题来看,主要是在宏观管理体制、企业微观管理和市场信息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立法滞后;二是审批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三是外汇管理制度不够灵活,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再投资;四是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五是信息不灵,制约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

  四、2003年中国投资发展的展望

  综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变量因素分析,2003年我国的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它在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固定资产投资仍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

  为保证2003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国在2003年必须在努力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的同时,将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上。保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力度,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吸引和带动社会投资,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促进国家重点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加对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信贷投放,使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预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促进金融资产投资

  2003年或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金融体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1)促进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点是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创造条件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民间资本改造和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继续引进外资银行;(2)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市场化水平,扩大本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预计先在农村进行存款利率浮动试点;(3)提高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水平。促进企业增加资本,商业银行完善资金营销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运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及时适度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4)完善金融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步发展。在充分运用人民币资本金和国内金融机构外汇资金的同时,将更多地吸引外国资金。

  (三)外商投资在稳定增长的同时将继续扩大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

  1.2003年我国利用外资的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一是我国将会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对外开放电信、保险、航运和零售等服务行业,成为跨国集团新的投资目标,我国的并购市场将更有吸引力。二是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其他国投资机会减少,将有更多的国际“闲置”资本,从而为我国扩大利用外资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世界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科尔尼公布了最新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信心指数”,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三是全球生产转移效应仍在继续,大型跨国公司可能对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大的投资力度。我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低廉的劳动力市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都对世界跨国公司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加入WTO后,我国开始融入了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预示着我国2003年将“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2.加入世贸效应显现,外商投资机遇无限。就投资领域来看,根据WTO协议框架和入世谈判的承诺,我国将向外商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拓宽了吸收外资的领域,放宽了股权比例限制。就投资环境而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将取消对外资的种种限制措施,使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重要的是,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两年来我国全面充实、调整、完善了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规章,保持了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强调:“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法规和政策透明度。”这将为2003年我国扩大吸引外资产生长期良好的作用。

  3.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利用外资的增长。根据“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未来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6%——7%左右的增长速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客观上奠定了良好的宏观政策面,同时表明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容量。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外部大环境下,我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对全球投资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政策倾斜引导外资投向西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也为外商投资西部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国家为鼓励外商投资西部地区,进一步适当放宽中西部地区服务领域吸收外资的条件,放宽对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项目的国内融资条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倾斜力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在此政策背景下,随着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2003年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质和量必将有所突破。

  5.外商其他投资(间接投资)有更大的上升空间。从2002年11月7日经贸委等4部委联合发布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与此前出台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来看,这些法规一并构成中国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的政策体系,将对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标志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政府鼓励外商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为2003年外资以多种方式投向中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背景。在新的政策背景下,2003年并购方式、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方式将会大有发展的空间。外商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也必然会把参与国有大企业的改组改造作为他们的重要选择,包括用并购方式将我国企业纳入其全球生产经营体系。同时,非国有、非公有企业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也将积极寻求外资参与,特别是一些成长较快、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将成为外商关注的投资对象。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外资,把利用外资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预见,在2003年及以后的国际资本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不仅在总量上,更是在结构和布局上有所突破。

  (四)对外直接投资将有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以此为重要政策推动力,2003年我国的对外投资将出现下列变化:

  1.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第一,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转变。截至2001年底,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控制着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拥有2万名外国员工,国外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近年来,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如华为、万向、正泰等公司均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第二,从以外贸企业为主向以生产型企业为主转变。近年来,国内工业巨头加快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境外生产性投资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预计2003年将有更多的生产型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以海尔、康佳、中兴通讯、格力、先科等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凭借其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率先“走出去”,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如海尔在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的冰箱生产加工项目,康佳在印度、墨西哥、印尼的彩电加工装配项目,金城摩托在哥伦比亚、阿根廷的摩托车生产项目,格力在巴西的电器项目,上广电在南非的电视机生产加工项目等。

  2.国际投资方式的多样化。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企业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的方式,而对于国际直接投资中广泛采用的收购、兼并方式运用较少,只有少数大型企业有所尝试,如中信的波特兰铝厂采用国际融资方式购买企业10%的所有权,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西班牙石油公司的股份。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验的增长,不仅是创设投资,其他的间接投资如:收购、兼并方式,股权投资,国际战略联盟等方式也将得到尝试和发展。

  (五)民间投资将得到实质性的启动

  党的十六大报告谈到非公有制经济时强调“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由于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在2002年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促进民间投资的“突破性”政策的强力推动下,我国民间资本投资在新的一年必将迎来新中国历史上最宽松的发展环境。

  (六)投资发展仍存在若干不确定因素

  尽管拥有上述诸多利好因素,但2003年的中国投资发展仍不可忽视下列制约因素。一是体制性因素对投资的制约仍然存在。政府主导投资的格局虽已有重大改变,然而企业自主投资的内生性增长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二是国内企业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制约投资水平的扩张。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较弱,投资缺乏新的热点,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筹集的钱并没有按照招股说明书去进行实业投资,而是用于购买国债甚至投入股市,这些都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三是依赖财政资金、国债拉动投资需求的政策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经过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有效的储备项目减少、财政债务负担加重、财政支付风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继续按照原来以直接投资为主的特别国债使用方式正面临许多新的难度;四是部分行业国内投资将面临外资的强劲竞争,投资风险可能加大。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薄弱产业受到外资冲击,使一些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五是我国的投资环境优势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全球范围内的需求不足以及将由此引发经济衰退的危险依然笼罩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已在2000年初步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恢复稳定增长,这些国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其他一些优势,会在出口和争取国际投资等方面成为我国有力的竞争对手。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经过调整,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也已在这两年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这些国家较为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较高的人力资源素质,有助于使其成为对国际资本有吸引力的地区,特别是成为西欧国家投资的重点。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或联合发展所显示出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竞争力,也对我国的投资环境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