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好的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真正竞争优势

2008-08-20 15:5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我国金融机构运作的风险环境

  记者: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显示,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三大要素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及其波动性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都正在或将要发生很大变化。此外,随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改革新举措的实施,资本市场与货币、信贷和保险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的连通加之金融风险内在的传染效应,使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来源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变化集中在哪些方面?

  陈忠阳:首先,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是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价格要素,也是构成金融机构风险环境的三大风险变量。其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近两年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贷款利率上限基本放开,银行依风险确定贷款价格已成为现实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浮动幅度的加大也已是大势所趋;此外,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等改革新举措的实施,使金融机构有限的资本金将不得不考虑在更多的金融市场之间依风险进行合理配置,这种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尤其是2006年我国银行业将全面开放,国际竞争将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风险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创新,而创新又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因大量衍生产品的出现而风险加大,巨额损失案件频出就是例证。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显著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迫进入市场中风险较大的一部分,尤其是其风险承担难以得到充分回报的那部分市场,因而风险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最后,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公司化取向的改革必然使得传统的国家信用支持将逐步退出,我国金融机构将不得不学会以其资本金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充满竞争和风险的现代市场经济中独立前行。由此,风险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必须被金融机构敏锐洞察,审慎应对。

  陈四清:具体到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商业银行在改革进程中承担了大量社会成本,各种风险不断向国有银行转移和积聚,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不良资产比率超过了35%。近年来,国有银行资产质量大幅改善,其中,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率降到了5%以下,这主要得益于财务重组和政策环境改善。但是,在中国欠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银行新增授信资产质量控制任重道远。

  中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使中国商业银行担当起社会资金供求主导角色,中国商业银行资本业务功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银行资产结构中,非授信资产相对很少,授信资产占有90%左右的绝对优势,授信资产质量代表了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加上银行资本业务功能欠缺,银行被迫运用货币市场的功能去执行资本市场功能,银行授信业务运作很容易陷入借短贷长的资金匹配困境,一旦出现外部冲击,客户现金流循环受阻,银行授信资产质量控制就欲控不能。

  彻底根除银行历史沿袭的授信风险控制弊端仍需时日。历史沿袭的授信风险控制弊端主要表现为:贷前审查不严,识别衡量风险不准,授信审批不规范;贷中发放弹性操作,落实批复不力;贷后管理不到位,客户信用恶化不能及时退出,贷款档案缺失或超过诉讼时效等。根本原因在于:一是银行缺乏资本约束机制和按实拨备机制,粗放经营。二是考核机制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到位,忽视风险调整收益考核。三是多层级的行政官僚式管理,管理效用差。四是银行用人机制僵化,授信专才极度短缺。五是战略规划不科学,资源与权力配置错位。六是市场营销能力不强。七是风险管理技术不成熟,数据不足,风险量化管理难,系统性风险突出。

  健康的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记者:从1996年JP摩根首次提出“RiskMetrics”方法帮助企业量化其市场风险开始,风险管理职业逐渐形成。您作为一位涉足若干风险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何评价这近十年的历程?对于每年全世界由于风险管理失误而导致巨大损失,其深层次原因是哪些?

  蒋庆丰:这十年对于风险管理而言,既是革命的十年,又是进化的十年。为什么风险管理失误而导致的巨大损失一次次发生?依我看来,症结在于“利润主导着企业”这样一个事实,尤其是对金融机构而言,它们不断追求两个天生就冲突的目标——在不承担过量风险的情况下获得不断增加的利润。此外,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放松监管等因素的影响,承担风险的商业环境已经变得更加复杂。

  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找到的非标准型和结构性产品的新品种在复杂性和交易量方面都在不断地增加,这对理解产品内在风险带来了真正的挑战。有这些新工具可以用于所谓的更好的风险管理,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在不真正理解这些工具由于复杂性而导致的未知但又似是而非的场景下的实际下限就简单利用这些工具。比如,最近中航油的崩溃实际上已经对一些持有新加坡一家地方银行发行的股票连结型存款的存款者造成损失。这些本金保证型存款被认为非常安全,因为本金账户由一家评级很高的银行提供担保。然而,这些存款与一个股票组合连结,并由这些股票支付最低回报。不幸的是,因为中航油在交易损失发生之后,其股票在技术上已经无价值了,并且这种损失将转嫁给他们。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没有理解其投资产品内在的复杂风险的情况下就投资这些产品。银行销售这些产品有错吗?我不认为。

  那么,风险管理在所有这些事件中都失败了吗?这些事件完全是风险经理的过错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就不完全是“是”。在我看来,风险管理必须从一个健康的风险文化基础和高级管理层的接受开始,因为风险管理不仅对一个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而且对其生存也非常重要。对于企业经营而言,风险管理的意义可能成为并将成为公司持续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真正的竞争优势,这在许多历史上幸免于多次损失事件并仍然很强大的大银行里得到验证。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管理要求更加苛刻

  记者:近年来,尤其是自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来,风险监管成为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基本取向,一系列的风险监管措施连续出台。这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陈忠阳:这种要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当局;二是市场上的股东和债权人。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监管成为西方各发达国家金融业监管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监管(Risk-Based Capital,RBC)和风险监督检查(Risk-Based Supervision,RBS)两个方面。风险监管的发展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的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2004年出台的新资本协议中得到充分反映。银监会成立以来,风险监管成为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基本取向。具有标志意义的是2004年2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它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银行资本监管规定,该规定尽管从监管资本计量方法和水平上看采用的是1988年资本协议模式,但其风险监管的基本框架和实质精神与2004年新协议是一致的。此外,我国在2004年以来还先后出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又正在征求意见之中。

  来自于股东和债权人对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市场的基本要求,其实质就是拿他人的钱来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经营者必须满足资金提供者管理风险的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第三支柱,市场约束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这种要求和约束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有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价格变化、融资过程中的谈判以及金融机构违规后面临的法律诉讼。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和争取上市过程中不断加大对风险管理的投入,包括风险教育、咨询和软件系统建设,其现实目的之一就是博取市场投资者或者战略投资者的青睐。此外,我国银行已经开始发行次级债以补充资本金,由于次级债偿还顺序靠后,对投资者风险更大,次级债投资者对发债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更加苛刻,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不断成熟,通过发行次级债和其他公司债券融资的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投资者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基础制度的完善是强化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

  记者: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有专家认为:基础制度的完善是我国金融机构目前加强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操作风险是超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第一风险。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陈四清:的确是这样。在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常态的信息不对称性和契约不完备性,现行征信体系的不完善性,授信风险发生的滞后性,银行过度承担了长期资本融资,银行吸收风险过度集中性,历史沿袭的体制和机制缺陷短期难以根除,银行新体制和机制的正常运转的过渡性,使银行有效控制新增资产质量有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目前对于国有商业银行当务之急是要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实现风险管理的重点突破:

  首先,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明晰风险管理战略,加快实施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加速业务流程整合,实现业务集中规范处理;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确保人才专业化培养和配置。

  其次,开发风险量化管理模型,推进风险全额控制,实施信贷组合管理。逐步开发适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控制模型,在并表基础推行银行风险全额控制,通过风险测算,有效配置资本,通过监管资本的主动分配和调节,有效引导业务合理发展。

  第三,综合测算客户利润贡献度和风险度,采取差异化的客户策略。按照客户的利润贡献度及风险度,细分客户,全面衡量客户的综合收益,准确度量客户信用风险,实行差异化客户营销管理。实施风险定价,确保风险与收益匹配。

  第四,提高银行独立审贷能力。规范审贷程序,培养和任用合格的审贷人才,提升审贷信息支持水平,、增强银行审贷工作的规范性、独立性、合规性和科学性。

  第五,落实全程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要涵盖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对业务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接受、转移、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管理到位。全面落实贷前严格调查和审查,贷中民主评议、问责审批,贷后跟踪管理和监控。

  第六,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和风险调整资产回报率指标,有效控制新增授信不良;明确岗位职责,奖优罚劣,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第七,加强队伍建设,塑造健康信贷文化。

  陈忠阳:我国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运作是建立在合理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内部控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等基础制度之上的。基础制度缺陷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突出,金融欺诈、违规操作、错误决策等导致巨额损失的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中相当一部分主要是因为内部控制漏洞和操作风险管理失败而造成的。

  优秀风险经理人必备的素质

  记者: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刚刚起步,风险经理人制度刚刚建立,您在国外基金管理公司、银行、协会等金融机构或研究机构里工作多年,您对国内业界有哪些建议?

  蒋庆丰:我想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优秀风险经理必备的素质?”从由业内损失总结的教训以及能够更好地量化和管理风险的新技术来看,风险经理工作的要求正变得越来越多。下面我列举一些风险经理人应具备的主要知识和能力。

  首先是产品知识。由于金融市场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新产品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风险经理保持与新产品的发展同步非常重要。而且,如今具有相关风险或不清晰风险特性的产品越来越普遍,比如,股票违约互换产品。当你不了解一样产品,那你很可能就不能管理这种产品!

  其次是计量、统计技术。自从金融工程成为推进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并变得更加复杂的主要基石后,具备良好的计量背景和技术的风险经理非常紧俏。因此,当要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交易时,掌握这些工具所使用的各种定价方法对于理解其将要持有的风险头寸是非常重要的。同样,你不能管理你不能量化的产品。

  第三是理解市场。很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并知道它们如何运作,对于风险经理而言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从书本上了解到某一种理论方法或模型能够用于计量某一特殊工具的风险,但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理论在所有市场上都能起作用。比如,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必须计量债务工具所具有的与每一个发行人有关的特殊风险并据此配置市场风险资本金。然而,现实中这一规定很难完成,尤其是对典型的不具有大量报价的流动性不足的亚洲债券市场而言。还没有清楚的理解市场的动态性就盲目地运用理论就好比在飞行模拟中驾驶飞机就想当然的得出当飞机降落在一个真正的跑道上时,其道理是一样的。

  第四是理解规则和监管。一个优秀的风险经理同样必须深入理解企业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监管。否则,企业将由于与规则冲突而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失,结果企业将承担金钱或名誉上的惩罚(正如花旗银行在日本所遭受的损失)。由于监管是没有企业能够逃避的不可避免的成本,因此它能够很好地被用于激励风险经理抓紧进行它的风险日程。好消息是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监管风险要求正与企业内部实践相融合;坏消息是仍然还有差距,并且在实现100%融合之前还将有一段时间。

  第五是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两个金融机构,比如一个银行和一个基金,其风险经理不可能面临同样类型的风险,即使它们面对同样的市场和同样的资产类型。银行在计量风险时与基金有巨大的差异。前者基于绝对收益进行量化,而后者通常以与基金投资者事先达成的基准回报为基础进行计量。

  第六是软件技能需要。除了硬件技能外,对于一个优秀的风险经理而言,必要的软件技能同样重要。一位优秀的风险经理身上可以发现的主要特质包括:较高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大量常识、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在良好的风险决策基础上确立观点、依据、愿意讲一些人们可能不想听的话,即使没有支持也愿意做正确的事情、有效的交流和领导,能够使风险理念被高级管理层接受、如饥似渴地学习更多有关业务和经营环境变化的知识、能够问合适的问题以完全理解产品内在的风险、对现实世界持务实而又灵活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