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2008-08-05 13:3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固然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是由一定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观念、观点的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大的变革,必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青年学生,其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对于正确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青年学生所追价值求取向主流是积极的,上进的。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在市场经济刚刚进步,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青年学生对与之伴行的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现象,由于缺乏理性上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依据对一些具体现象的判断与评价作出价值选择。

  1、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凸现但不偏激,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直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之一,如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摆在第一位,在谈到人生最大幸福时,则要求“有一个温暖家”或“事业成功”,都反映出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追求,自我意识的加强。不过,个人奋斗已被大多数学生摒弃,这是青年学生成熟的标志之一,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据调查有76.8%的学生认为要实现自我价值,除靠自己努力外,还得争取别人的帮助,对个人、社会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部分青年学生中,自我意识的加强是伴随着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和对社会做贡献的愿望而产生的,尽量争取在个人对社会贡献和创造财富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46.2%的学生以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判断个人的价值。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47.3%的学生赞成和有点赞成“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观点,51%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这表明仍有部分学生囿于“自我设计”的圈子,常常是讲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讲成才就是个人成名家,讲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从而滋生出以“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苗头。

  2、重功利,讲实惠,对物质利益越来越看重,蕴含着趋乐避苦的趋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对我国现行的公有制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形式的认识明显提高,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增强,经济头脑、实惠观念愈来愈重。如学习上的实用至上,择业时金钱至上,政治观经济化等。调查表明,有38.6%的学生在学习之余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获取更多的金钱”。有19.4的学生认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13.6%的学生则把“金钱的多少”作为人生价值的尺度;31.2%的学生认为“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目中,金钱同人的尊严同等重要。

  3、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青年学生处表青春期,某些生理和心理因素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容易被外在热点所吸引,并使其兴趣热点游离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发生重大变化,这种社会的变动必定影响到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他们有时认为必须“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有时遇到挫折时又灰心丧气,有时想成为一名医学专家,有时则想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其人生价值观必然表现出不稳定。同时由于青年学生中的人生观尚处于不断形成过程中,其人生价值观也必然存在很强的可塑性。

  4、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必定引起当代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相当多的大学生否定绝对的单一的人生价值标准和价值选择,他们承认他们历来宣传的榜样和典型的合理性,但并不把它作为人生的唯一准则和楷模;他们认为书本上的人生理论是正确的,但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他们仍在马克思主义来要求别人,却又以个人主义业来对待自己;他们反对别人自私自利,自己却又以个人利益为重。在当前大学生身上,既存在着时代产生的人生价值观,又存在着传统的民族的价值观念,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二,不同的学生,其人生价值观是有差别的。由于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和个人成长背景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关系也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大学生在为社会为他人的基础上考虑个人利益,有的则以个人利益作为首要的第一的东西;有的则在为暂时欢娱而虚度光阴;有的大学生成绩显著,有的却碌碌无为,部分,部分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很好,部分学生则不听教导,不服从管理,虽然多次反复地做工作,依然是“跟着感觉走”并自认为非这样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也有部分同学缺乏坚强意志和远大理想,顺利时高歌猛进,挫折时气馁消沉。

  二、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青年学生的双重效应是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价值规律反映在青年学生思想观念中所形成的平等观念,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效益竞争意识,打破了有的青年学生安于现状,追求中庸的心态,使青年学生能站在社会价值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个人价值,正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形成青年学生求实向上,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但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特别是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市场交换的双方都是以利已作为行为的出发点,使青年学生对自己从小受到的价值观教育以利他行为的出发点背道而驰,感到困惑不解,心理失去平衡,为适应新的形势,他们很快吸收各种各样的新思维、新观点。这就使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多元矛盾,摇摆不定的状况。

  2、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青年学生价值取向产生了直接影响。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贯彻落实,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行,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由国家包安排工作的作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货学金制度,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引导学生毕业后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方针政策指导,奖学金制度和就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的自主择业。这样,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后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切入点是建立收费制度。用一句通俗又形象话讲,就是要把“双轨”──国家包培养,包分配为“双自”──学生自己承担部分培养费用,自主择业。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浪潮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一方面鼓励青年学生更加关注自我,自觉增强学习动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迎接社会对自己的挑选。另一方面,也更直接地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心态,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注意实惠倾向实效化,在校期间边学习边从事勤工助学活动,以弥补必要的开支,毕业后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重要参考依据。

  3、各种理论思潮的影响。大学是文化聚集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思想在此荟萃,并为大学生所分享。在文化领域的开放和交流的大潮裹挟下,大量的西方学术著作翻译出版,生活在文化前沿阵地的大学生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典籍。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震动了传统文化的结构和观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结果是造成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态势,还有一部分学生则陷入新旧观念形态双重并存的矛盾之中,他们既怀疑现存的价值观念,又在西方的理论思潮中与中国国情、民族的心态冲突面前感到困惑不解,引起价值认同上的矛盾。

  4、人生价值观教育不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认为人生价值观教育“大道理多,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占61.8%,而认为形成“死板”和“过于单一”的分别占35.5%、57.2%.56.8%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开展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收获较小”或“没有收获”。论谈中,有些学生反映学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不联系我们的思想实际”、“课堂教育讲大道理的多”,不能及时,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与热点问题并加以引导。

  5、青年学生自身特点的变化是其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因素,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的,视野较窄。在学生期间,随着人际交往的增多,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其价值取向不仅受社会的影响,更受社会的支配。由于青年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好思多想,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制定标准,因而容易良莠不分、兼收并蓄,为接受各种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从而在价值取向上产生多元、矛盾的特点。他们尊敬雷锋,也肯定雷锋精神、奉献精神,但他们更崇拜企业家如李嘉诚、霍英东等。当精神价值判断和物质价值判断出现矛盾时,学生并不去争论是非,但行动上则以物质价值为准。

  三、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选择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选择,由此牵引起人们特别是医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改变,这是一种趋势。人生价值取向的正误将影响整个人生道路。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当前应该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对学生基本行为规范教育。首先,帮助他们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来逐渐养成。规章制度实际上是我们倡导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在具体现实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学生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因此,对青年学生的管理要严格,有章必循。有章不循,将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彷徨,也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为此,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起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及标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人生价值取向的准则。从而启发、帮助青年学生科学地认识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规律,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我校以《高等院校学生行为准则》为根据,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出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汇集成《学生手册》。新生入校后人手一册,在入学教育时,安排专门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习讲座,并通过知识竞赛形式检查。在日常行为管理中以此为准则进行贯彻落实,收效良好。

  2、重视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要真正把人生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并自觉地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找准一个切入点──班集体建设。班集体作为对学生时刻都发生影响的微观环境,对学生确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具有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班集体,通过良好的集体舆论、集体风尚,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导向,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因此,学校应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新生入校抓起,常抓不懈,我校从抓好班主任配备入手,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正确引导,激发同学热爱自己的班组、热爱自己的学校,并由此上升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热情。本学期初,学校得知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来吉并举行演讲报告会,党委非常重视,立即组织六百多名师生由学校领导带队步行前往近十华里的演讲处听取报告,返校后立即组织各班组开展“爱国、自强”为主题的班会和演讲会,然后在些基础上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3、改革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现实、说理清楚、务实管用。为此,首先必须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客观现实,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跃土中吸收养料,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围绕学生中出现的具体困惑的问题,调整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其次在形式上,尽量改变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单一、呆板的方式,把课堂教学、日常教育引导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服务社会,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远大生活目标的人。再次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层次性,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整齐划一的,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起点,又要注意个体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渐进性,采取“分流”培养的办法,即在保证学生整体合格的前提下,加强学校党校、团校、党章学习小组、马列学习小组的建设,有意识地重点培养部分把科学人生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人生信仰并终身为之奋斗的先分子,并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的学生。切忌“一刀切”,和“揠苗助长”的过急行为。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总结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社会大气候的影响的确极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要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净化社会大环境,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净化的前提下,学校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才能有效地进行。但是,学校小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学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树立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进一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创造一种“科学、求实、文明、勤备、团结、创新”的文化精神和校风,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对于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使他们在科学民主的气氛中取得价值观点的“共识”,形成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这种目标与社会主流文化的要求应当是一致的,甚至就该高于一般的社会标准。二是要把校园文化建成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不断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思路同时防止和抑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以科学人生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发挥“小气候”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高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当然,由于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其教育和引导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学校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