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我要投稿投稿说明原创投稿原创天地有奖征文:征文标准奖项设置征文投稿

优秀论文:会计论文审计论文财务管理论文税务论文金融论文工商管理论文财政论文评估论文

首页>会计文苑>会计委派> 正文

会计委派制的几点经济学思考

2006-3-8 0:0 李默然 【 】【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新旧体制的并行和更替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断凸现出来:

  建立宏观体系的迫切性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存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目前国有企业的“叙约束”;推动经济发展与反腐倡廉……,这些问题反映在会计工作中,突出地表现为“信息失真,秩序混乱,造假严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剂良方——会计委派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委派制作一浅析。

  一、会计委派制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经济转轨中,“内部人控制”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内部人往往以牺牲所有者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即所谓的“道德风险”。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所有者与内部人效用函数的差异。按照企业理论,现代企业是~组委托代理契约的结合。所有者(即委托人)享有剩余索取权,其目标是剩余收益最大化;而内部人(即代理人)享有经营权,是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二者的目标并不一致,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目标函数的相异易使内部人为追逐个人私利而做出不利于所有者的逆向选择,与此相伴的是对企业资产的挥霍浪费、经营不善及侵吞资产等行为。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财产归全民所有,由代表全民的国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财产约束力不强,利益激励功能偏弱,而且常常由于所有者的缺位而不能很好地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

  现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两权分立,由于两权分立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在经济学家眼里,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交易费用是产生代理成本的基本原因。不确定性意味着存在大量可能的偶然因素,且要预先了解和明确这些所有可能的反应,其费用是相当高的,而且履行的度量费用也很高,这就造成契约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代理人的行为可能偏离委托人的目标,而完全的信息对委托人来讲可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委托人就要在代理人偏高委托人目标造成的损失和取得完全信息获取相应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因此在当前会计数据失真、造假严重的情况下,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这一直接监督形式,获取可靠的信息便有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会计委派制的提出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也即一个效益更高的制度(“目标模式”)对另一种制度(“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在现有制度下,无法获得制度外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时,追逐这种收益的人或组织就会强烈要求制度的变革,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获得相应的收益。体制转轨中,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上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作为监督体系基础的会计监督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虽然法律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会计人员与本单位负责人是受托与委托的关系,因此,由于这种管理体制的局限,会计人员难以履行法律赋予他们的职责。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进行制度创新,改变现有会计人员管理模式。这种创新能否转变为新的制度安排,取决于赞同、支持和推动这种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集合在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力量对比中是否处于优势地位。如果力量优势明显,则原来的制度框架和权利界定将被新的制度框架和权利界定所取代。

  另一方面,制度供给的就是制度框架和权利界定。制度供给按其产生的机理可分为两种:诱致性制度供给和强制性制度供给。前者可理解为下层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而要求制度上的创新,并最终得到上层的认可的制度供给;后者则指上层根据自身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制定并推行的制度供给。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并非如此经渭分明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会计委派制的提出、试点和政府积极推广,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两方面充分说明了会计委派制是当前会计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三、会计委派制的问题

  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这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冲突。一种制度形成之后,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对这种制度(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拒绝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更富有效率。实施会计委派制试点中遇到的重重阻力,特别是接受委派方负责人和委派的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的冲突都充分说明了这种“惯性”的巨大威力。会计委派制的成功实施不仅与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相关,而且与有关方面思想观念的转变关系甚密。

  另外,在制度变迁中,会由于利益摩擦和阻滞因素而产生制度变迁和创新的时滞。这个时滞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已知的可替换的方案中选择一个能满足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需的时间;二是指从选择最佳安排与开始获得最佳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的时间间隔。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会计委派制模式有:财务总监制、直接管理式、主管会计委派式、零户统管式、财会集中式、“会计楼”式、内部委派式等。各单位从自身情况出发,摸索着选择并组织实施,到取得一定成效,必然会经历一定的时间(可能会走弯路,甚至犯严重的错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情况的变化,原有的模式不再适合单位的具体情况,而需采用其他的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因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放弃,毕竟制度变迁实质上是一个“非帕累托改变”的过程。

  制度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经济活动中的最优合作解并不是一次博弈完成的,而是重复博弈的结果。一个好的政策在一个大国里很难一次博弈形成,必须经过多次博弈,体现并能够协调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从而获得相关者的支持,否则将必然进行调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点看,这种博弈是不合理的,但是从市场经济及对策论的角度,这种博弈又是必不可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上、下级之间的利益、偏好的不一致。为了使会计委派制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流于形式,就必须从严、从实出发,形成制度上的激励、反驳、惩罚机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