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防范系统研究

2009-11-26 12:04 来源:张铁山 赵鑫 师凯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已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财务危机防范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并对其构成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制造业 ;财务危机;防范系统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因财务运作不善而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动态过程。本文以“被特别处理(简称ST)”作为公司财务危机的标识,分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防范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并对其构成和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一、财务危机防范系统的定义

  财务危机防范系统是指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防范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经营发生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地说,就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的管理过程体系。

  二、制造业财务危机防范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制造业作为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最近几年因财务危机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沪深两市交易市场出现ST制造业企业的数目分别为89家和72家,分别占当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0.5%和8.49%。有鉴于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危机防范系统。它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树立和加强危机意识。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于国内外的多样化客户、现实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和供应商等。财务危机防范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增强危机感,从而有助于其良性发展。

  (二)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管理和营销人才缺乏,客观上要求企业设立各种监控体系,严格企业内控制度,以保证企业正常发展

  据最近两年的资料显示,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因技术和管理问题被ST的企业并不少见。制造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创造、发展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技术和管理过程中的稍微一点失误或疏忽就很可能造成危机,因此制造业企业必须始终处于高度的警惕状态,建立危机防范系统。

  (三)制造业企业要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多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发明、新思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随着IT技术的发展,当代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信息涌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业企业不但要考虑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等原始信息,还要考虑新技术、新发明等无形成本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和反应,谁的决策反应速度快,谁就抢占良机,一步失误可能会遭受致命性的打击。企业财务危机防范系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产生和发展的。

  三、制造业上市公司防范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机制

  据以前学者的研究,财务危机防范系统一般由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财务信息收集机制和财务风险的分析机制构成。本文在借鉴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财务危机处理机制,以使防范系统更加全面。

  (一)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

  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是指建立专门为危机防范管理服务的组织,并负责在危机防范系统中实施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过程。这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意义。

  截至2006年,我国76%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制造业企业在其中约占73%,这些企业大部分的监理机制基本上处于形式上健全而实际上缺乏实效的状态,内部控制乏力,“一股独大”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制造业ST上市公司中,监理机制不健全是其普遍现象。这种监理机制不健全的深层原因便是决策层缺乏危机防范的意识,没有建立专司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

  制造业企业防范分析的组织构成要由企业的管理者、内部具有管理经验和技术的管理人员、了解制造业行业技术的专职人员以及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咨询专家构成。该组织在日常管理活动中,要相对独立于企业,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负责。因此,在建立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时,要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防范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防范分析的组织机制的建立是制造业防范系统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

  (二)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

  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是指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进行信息初步筛选、分析,并为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的组织机制。这是财务危机防范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

  制造业上市公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材料的市场状况、产品的销售情况、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技术的升级和换代速度等变化情况都很敏感,这将对其财务状况、筹资能力、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财务危机。为了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的财务信息,制造业上市公司就需要建立财务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

  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的构建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联系,主要是指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库集成管理系统建设。财务危机管理人员通过从基础数据库提取数据或者通过采用数据库集成管理系统生成的有助于预测与防范财务危机的关键性数据,准确诊断与识别财务危机征兆。2.要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信息是一种具有很强时效性的特殊资源,滞后或过时的信息意味着使用价值的降低甚至丧失,使财务危机的防范工作丧失最佳良机。国外制造业企业“通用公司”的三个危机小组平行报告的政策就确保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我国企业可以借鉴。

  (三)财务风险的分析机制

  财务风险的分析机制是指将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收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建模、评分等,将信息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的组织机制。这是财务危机防范系统的核心。

  目前,关于财务危机分析的模型有很多,但是针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却比较少。笔者认为可以用来借鉴的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Fitzpartrick的一元判别模型,Altman的多元线性判别模型(Z模型)和Ohlson的多元模型。一元判别模型是指将敏感的单个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如Fitzpartrick判别模型中的“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指标,比较其变化情况,可以进行财务危机的初判。多元线性判别模型(Z模型)是Altman根据国外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情况总结出的多元线性模型,对我国制造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因国家环境的不同,其判别警限可能不同,为此我国学者(如包晓岚、赵晶)等也进行了研究,制造业企业应用时要予以关注。Ohlson的多元模型是指应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建立的一种模型,该方法尤其关注资本结构对财务危机的影响。

  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建立财务风险的分析机制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元模型与其他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先应用一元模型进行初判,然后再应用其他模型进行判别,起到“双保险”的作用。但建立财务风险分析机制时,同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要认识到财务模型只是判别的一个手段,提高财务风险分析人员的综合判别能力尤其重要,因此要加强其培训,尤其应通过案例剖析等手段,使其提高分析判断能力。2.要建立定期会议制度,遇特殊情况可随机召开。通过会议形式有利于财务危机分析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信息分析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成效。

  (四)财务危机的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处理机制是指通过财务风险的分析机制得出企业面临风险的程度和情况,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以防范财务危机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的组织机制。这是企业防范财务危机的关键。

  制造业财务危机的处理机制主要由财务危机的消除和总结两部分组成。财务危机的消除是指通过分析机制得出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程度和情况,及时纠正企业运作与内外环境中不协调的地方,削弱财务危机的程度和情况,促使企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财务危机的总结是指当进行完财务危机消除措施以后,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的情况和程度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找出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然后提出整改方案,从根本上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制造业企业财务危机处理机制的构建要注意以下两点:1.反应要迅速,处理要及时。即当分析机制得出企业存在财务危机的情况时,就要迅速启动财务危机的处理机制,及时消除财务危机,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管理层要支持。当启动财务危机处理机制时,难免有一些措施需要管理层及时审批,管理层要对此“开绿灯”,使处理机制得以有效运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构成制造业财务危机防范系统的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组织机制是前提,收集传递机制是基础,分析机制是核心,处理机制是关键,它们共同构成了财务危机防范系统,四者缺一不可。企业在具体应用财务危机防范系统时,要注意四者之间的联系,同时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如分析机制中模型的选择,不断完善财务危机防范系统,以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继英.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模型的构建[J].财政监督,2007,(7).

  [2] 郭强. 我国制造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 经济论坛,2006,(4).

  [3] 廖正华,郑少锋,高德山.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构架新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11).

  [4] 慈家波. 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之我见[J]. 证券广场,2006,(11).

  [5] 刘玉峰. 公司财务困境新探[J]. 财会月刊,2005,(12).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