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会计与你:第一次亲密接触

2009-03-11 11:54 来源:张琦 毛宇腾

  【摘要】学习会计学的新生往往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认识产生障碍,导致其对会计课程的学习丧失信心。一方面是由于会计学本身技术性较强,另一方面可能是源于教师授课方式过于专业化与学术化。本文从生活化、通俗化的举例入手,从会计产生的根源、会计核算程序、会计确认基础、会计计量属性与会计原则等五个方面进行讲解,期望能够有助于会计新生尽快了解会计学,掌握会计实务核算的要领。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基础;计量属性

  会计启蒙教育的对象往往是会计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刚通过应试的高中教育进入大学,经济知识背景缺乏,对专业问题的理解能力较为欠缺。而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如何能够让大学新生轻松快速入门是会计教师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与自身的教学体会,拟从通俗化视角探讨会计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让新入学的会计学子顺利踏入会计学的学习殿堂。

  一、会计产生根源: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化

  会计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主要包括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强调披露义务,它认为,在现代公司制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人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产,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而决策有用观认为,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没有使用价值,那么财务报告也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上述两种有关会计目标的观点事实上阐述了会计产生的根源,即为什么需要会计。理解受托责任观,应首先明确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概念与会计产生的关系。例如,学校路边有一个卖烧饼的个体户,他的烧饼店为什么不需要聘请会计人员呢?很多看似合理的解释都能够回答该问题,如聘请的成本过高,或者个体户的业务很简单等。但这些答案都不是问题的关键。该摊贩未聘会计人员的最主要原因是,在烧饼店这个特殊且简单的企业,这个小贩既是老板又是经理,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了。在两权合一的情况下,烧饼小贩没有承担受托责任,或者说自己承担自己的受托责任,他只需要自己向自己披露财务报告,因此,烧饼店老板没有必要在这个简单企业中设置会计部门。

  但一个更深入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既然烧饼店因为两权合一不必设置会计机构,那么烧饼店是否需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提供财务报告呢?例如在向银行借款时,这个摊贩就可能需要提供财务报告。因为,对于银行而言,可能有很多企业向其申请贷款,银行需要作出一个决策,就是将有限的资金最有效地贷给偿债能力强,且效益好的企业。银行为了做出正确地决策,必然要求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报告。而烧饼店提供的财务报告正是为了满足银行上述信息需求。此时,烧饼店需要设置会计系统并提供财务报告,这正是基于决策有用观的观点,即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核算程序: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正式报告的过程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使经济业务的原始数据经过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四个步骤的加工处理,最终形成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财务报告。会计确认主要是对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和输出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信息进行认定;会计计量是借助于货币形式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内含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和确定;会计记录是将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在账户上予以登记,从而达到记录经济交易与事项的目的;会计报告是企业借助于财务报告(含财务报表)方式将企业经济活动信息提供(或披露)给信息使用者。

  会计核算程序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理解。教师一个学期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从认识学生一直到给出每个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这个过程与会计核算程序是类似的。上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是确认学生名单,把选择该课程的学生名字列入本班学生名册中,对于那些旁听的同学,就不需把他们的名字也列入该表中,这便是初始确认。每次上课时,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上点名,认定本班哪些学生进入教室听课,哪些学生缺席,该过程则是再确认。其次,教师在确认被管理对象——本班学生后,需要根据每个学生每节课的考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与小测验的结果给出平时成绩,并根据期末考试情况给出期末成绩,这便是计量。在给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后,教师需要将学生成绩的各种数据登记于学生名册上,该过程是基于名册建立(确认)与成绩计分(计量)两个过程之上完成的,这个登分的过程即是记录过程。最后,教师通过分析、汇总与调整,根据平时的成绩记录,最终在规范的登分册上给出每个学生本学期的总评成绩,告知学生并上交学校教务部门存档,该过程即是报告。

  会计核算程序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正如同上述事件一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程序。该程序对企业日常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表现出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后以财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会计确认基础:收款权利与付款责任的认定

  会计确认基础也称会计基础,通常包括权责发生制基础与收付实现制基础。大学新生在接受会计启蒙教育时,对会计基础的理解,特别是权责发生制基础的理解往往存在障碍。权责发生制要求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损益时,应当以企业取得款项的“权利”是否形成为标识来确认收入,而不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同时应当以企业支付款项的“责任”是否产生为标识来确认费用,而不是论其款项是否已经实际支付。相反地,收付实现制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当期收入和费用,而不论收款的“权利”或是付款的“责任”是否已经形成。

  对于会计基础可以通过公交IC卡的购买与使用予以理解。如果以现金购买一张面值为100元的IC卡,你会将这笔开支视为什么?通常的答案是,既然钱已支付,卡已经取得,那么开销自然应该算作“费用”。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以款项支出为判断标准,即收付实现制的观点。但如果以权责发生制为标准,则不能确认为“费用”。因为,当购卡人花钱购买IC卡时,还没有享受任何乘车服务,没有产生任何支付车费的“责任”,费用并未发生。购卡人支付的100元现金事实上是预支的车费,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下应该作为资产。当购卡人刷卡乘车时,购卡人享受了一次乘车服务,支付车费的责任已经产生,IC卡作为资产将会部分地转化为费用。

  同样的道理,当教师每上完一节课时,教师按照收付实现制,由于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不能确认收入,但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则由于教师的授课服务已经提供,收款权力已经取得,因此可以确认本节课的收入。

  四、会计计量属性:强调过去的成本还是现在的价值

  会计计量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它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其中,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对于会计初学者的理解最为重要。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强调资产取得与负债发生当时的实际发票价值。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则强调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计价由于其通常以发票金额为基础,因此,历史成本计价的可靠性较强。公允价值由于强调双方公平交易达成金额,往往以市场价值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较强。

  对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理解以及两种计量属性孰重孰轻的问题,可以通过下述案例予以说明。假设A与B公司同时提出向C银行借款800万元,两家公司负债都为0,A公司账面资产总额为1 000万元,B公司账面资产总额为600万元,A、B公司的资产都为一座建筑物,且均按照建筑物形成时的价值入账,即历史成本。由于A公司账面资产总额大于B公司账面资产总额,C银行必定更愿意将800万元放贷给A公司,因为A公司的债务保障能力会强于B公司。

  但如果再提供一个信息,A公司的大楼是于2007年建成的,而B公司的大楼是于1990年建成的,并且B公司的大楼现在的市价为1 200万元。这样一来,C银行上述决策则出现了失误。究其原因,C银行作出上述判断是基于两公司财务报表的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可靠,难以造假,作为银行决策的依据客观可靠。但由于历史成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偏离现行市价,因此历史成本的决策相关性不强。

  但C银行能否直接以两个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来进行判断呢?结果是也不行。因为,市场价值是公允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决策相关性强,但由于公允价值需要人为判断,因此,可靠性可能受损。实务中,银行应该结合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做出的评估值综合进行判断。

  五、会计原则与理念:会计核算的灵魂

  除上述内容以外,会计学中的一些原则与理念也是初学者学习的难点,仍可以通过生活化的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相关性与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同属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同的是,可靠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相关性强调信息的预测和反馈价值,以及它的及时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为例进行讲解。如学生通常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性评价,评价教学情况的好与差。假设教师的教学情况很糟糕,但学生碍于情面给予违心的评价“还不错”,那么该评价结果虽然与评价要求相关,但明显缺乏可靠性,可能对教师未来的决策带来误导,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教学还不错,于是不打算改进教学水平。有时,学生可能不愿意违心进行评价,他们可能会对教学评价顾左右而言他,如回答“您很风趣”。这样的评价可能是可靠的,因为,教师的授课风格可能的确很风趣,但该评价显然与评价要求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无论这个评价是否准确,但都将缺乏相关性。

  (二)配比性

  配比性是指任何收入的取得一定存在与之相关的成本、费用为代价,任何成本、费用的发生一定是以取得某项收入为目标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收入取得,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费用发生。例如,商品销售取得的收入是以商品生产耗费的成本为代价的,因此,商品成本与销售收入就存在配比关系。

  在对配比原则的理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例如,某人碰巧捡到500元,且无人认领,这500元可以看作捡钱者的一项利得,而非收入,因为它没有相对应的费用作为代价;再假设如果某仓库突发火灾,价值10 000元的原材料烧毁,这10 000元即是损失,而不是费用。因为火灾损失并非以未来盘盈材料为目的,它不是以取得收入为目的而发生的代价,它是损失。

  (三)重要性原则

  会计中的重要性是指:如果一项交易或者事项被错记或者漏记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那么这项交易或者事项就是重要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在对企业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核算时,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重要性原则给会计确认添上了一道门槛,只有达到一定重要性水平的交易与事项才需要进入专门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程序。

  假设公司丢失了一颗价值0.1元的螺丝钉,因为其价值过低,不予记录也不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或是不相关,所以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该公司的会计主管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加班查出为何账实相差0.1元,则违背了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因为这0.1元的螺丝钉不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再如,公司买入一把价值为10元的钳子,预计可使用5年。会计不需要按照配比原则将钳子的价值在其可使用年限内进行摊销,每年摊销2元,而是在领用时一次性将其作为当期的成本或费用,因为,10元的钳子并非重要事项,而采用分期摊销反而会导致过高的会计信息管理成本。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张琦.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2] 唐国平,张琦,龚翔.《会计学原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