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公允价值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之认识

2009-03-30 09:20 来源:

  【摘 要】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提法称为公允价格更为妥当,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计量理念,而非一定要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冲击了现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基础,给财务分析带来了现实影响。会计体系只能适度容纳公允价值,防止过高性评价,要特别注意滥用公允价值所带来的可能后果的管制。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决策有用观; 经管责任观 概念框架

  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成为最大的亮点。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在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都有体现。公允价值的采纳和应用对会计基本理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如何认识这一冲击,关系到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笔者拟对这一问题作一阐述。

  一、对公允价值的认识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是作为一个会计计量属性提出的,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相并列。对此,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看法。

  其一,认为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独立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共同应遵守的理念。历史成本是资产购置或负债发生当时的公允价值,买卖双方经讨价还价而达成,具有公允性、客观性、可靠性(可验证性);重置成本是资产盘盈等特殊场合无法获取历史成本资料时根据新旧程度假定按现在价格购置而发生的成本,这一交易虽具有假定性,但与现实交易为参考,应该说是公允的;可变现净值也是假定资产卖出参考市场价格而可实现的现金净流量。与重置成本是“进入”会计主体不同的是,可变现净值是“退出”会计主体,其公允性也是毫无疑问的。现值是一种在考虑未来利率水平、通货膨胀、信用风险等因素下的折现现金净流量,它虽无实际交易,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实际上是一种估值(理论价值),与中介市场对此资产的评估价值相当,具有公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5号概念公告没有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术语,但是其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可能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通常被假定为接近公允价值,现行成本(与重置成本基本含义一致)和现行市价(清算条件下的“退出”价格)均满足公允价值条件,但可变现价值与现值、公允价值是不一致的。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罢,虽然这些组织在积极推行公允价值,力图使财务报表上资产负债的计量更接近当前现实市场状况,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公允价值是应该作为一种计量理念,而非一定要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反过来说,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公允的,难道其他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是欠公允的吗?

  其二,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这是目前新会计准则体系所倡导的。持这种看法的学者基本上将公允价值看成是一种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资产与负债按照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价格对特殊项目(如持有的其他流通股的价格)进行重新计价。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在审计后一般从次年4月1日起才开始对外公布,这样的话,当时费力费神加以改变的计量属性所计量的结果与三个月后的市场价格可能相去甚远,甚至于面目全非,上年确认的未实现损益可能已经烟消云散,甚至性质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公允价值确认是否对投资者有意义还值得反思。

  其三,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它并非一种计量属性,而是可以表现为多种计量属性。这种观点与第一种观点并无本质差异,只是第一种观点更为强调公允价值的理念指导作用。谢诗芬认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定义的计量属性,最能体现公允性的。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提法称为公允价格更为妥当。美国会计学家Littleton认为,会计的基本问题是价格而不是价值。确实,会计是反映性的,要体现现实交易的要求,只有存在买方和卖方两个独立利益主体才存在心理上对价格的感受——公允与否。而价值是理论上的,是抽象劳动或者说是内在价值的体现,具有唯一性,不存在公允不公允问题。举例来说,某商家制造的甲商品抽象劳动为50元,在实际销售时可能卖给A客户是80元,卖给B客户是100元,均顺利成交。应该说,这些成交价都是公允价格。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尚未专门构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笔者认为现在适逢其时。将公允性、真实性、价值、价格、信息、利润、透明度、现金流量、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等基本概念放在概念框架中进行严密界定非常必要,它可以统驭理论范畴,形成一个首尾一致、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的体系,以指导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会计实务。应将目前的五个计量属性进行适当调整,剔除出公允价值,引入现行市价,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和时间三维度构造完整的会计计量属性体系。

  二、公允价值对会计基本理论各方面产生的冲击

  (一)对会计目标的冲击

  在会计目标方面,理论界有两种基本观点: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者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代表人物有曾经担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日裔美籍学者Ijiri Yuji。他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有可验证的事实为依据,堪称天衣无缝,可以称为“硬”计量,其他计量属性可靠性差,不利于受托者经管责任的履行,不宜提倡。应该说,经管责任观更多地考虑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比较忽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的提供应该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充分、及时、真实地披露,对于不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化处理。公允价值的提出,使得会计目标一边倒地滑向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两种会计目标理论各有千秋。会计信息披露时既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也要考虑企业的利益。比如,有的信息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危及到竞争利益,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豁免,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建立豁免机制,否则上市公司将疲于应付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会计核算和报告成本将无限放大。供应与需求的平衡需要监管部门认真考虑。公允价值也绝非完美无缺,只能在特定情况下采用,不适合对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否则会计的框架会倒塌。举例来讲,企业自用固定资产的价值来自于加工的产品的附加值,但这种现值是难以通过贴现的方法轻松搞定的,更不是当前出售的所获得的利益,它只能用历史成本为基础,考虑折旧和减值因素计量。

  (二)对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的冲击

  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要冲击现有的会计假设和基本原则体系,必须要重新加以认识。四大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在新会计准则中有体现。公允价值对四大假设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但过于强调分期兑现损益,货币计量上用期末货币单位对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进行重新计量,而对其他资产不按期末货币单位进行调整。公允价值实际上进一步加大了资产负债表上不同项目的计量依据差异。正如美国会计学家Robert N.Anthony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一书中所言,(资产负债表上)单独的每一个项目是有用的,但是它们的合计数却没有任何意义。个中原因是多种计量属性的混合使用造成的。在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上,实现原则受到无情的破坏,权责发生制得以强化而收付实现制得以弱化。

  (三)对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的冲击

  传统会计强调确认已经实现的损益,而公允价值的倡导则打破了这一原则。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持有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除非变卖处置一般不确认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初始计量的结果要进行例行调整,体现了动态计量的思想。当然,这种因动态计量产生的损益与传统收益观下的收益性质是不同的,呈现出暂时性、未实现性、变动性等特征。投资者必须在报表阅读和利用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财务分析角度看,由于非经常性损益、未实现损益等的不断增多,基于收益细分和盈利结构的财务质量分析显得更为重要。在结构上,重视已实现(特别是已收到现金)收益、主营业务产生的持续性收益、预期可增长的收益,对投资者而言更有价值。

  三、适度容纳,防止滥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公允价值的提出和应用带有革命性,它带来了会计各方面的反思。然而,公允价值只能适度容纳而不能全面取代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每一种计量属性都各有利弊,在增强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同时,必然要以牺牲客观性等为代价,不仅会增加会计工作者的工作量,会计处理的随意性也会增加。笔者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部门应该出台细则,或者单独制定一项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引导会计工作者领会精神、掌握标准、合理应用。目前我国的市场发育、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期望和利用、审计工作者对公允价值的尺度把握、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都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充分重视滥用公允价值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危害性,以不断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Robert N. Anthony.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反思.李勇,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2] 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