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谈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

2009-06-23 17:57 来源:

  一、引言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IIF)在2008年4月份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进行游说,要求允许银行中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但那时次贷风暴还未完全肆虐,这一说法未得到认可和支持。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陡然升级,由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在9月下旬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敦促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当年10月的一次演讲中也呼吁认真检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会计》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而应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与此相对应,美国众议院在2008年10月3日通过的第二份救市方案中,专门授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的权利,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被要求在90天内就以市场为计量(mark-to-market)的会计准则向国会提交相关调查报告,国会有权据此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

  随着美国的行动,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在2008年10月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前市价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而是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当年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标准委员会(ASJB)也决定,放宽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并计划在2008财政年度内提出修正案。

  二、公允价值的背景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允价值”概念正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而引入的,这一原则被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推向了高潮。

  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金融危机中却被指责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帮凶”。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货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

  面对飞流直下的股价,许多银行抱怨根据现行会计准则,需要将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导致与抵押有关的证券资产巨额减计,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放大了金融危机;目前受打压的价格反映不了这些资产的长期价值或真实价值。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前主席威廉·伊萨克公开宣称,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众多银行不得不过多地和不合理地减计资产,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进一步使经济震动。代表金融机构利益的美国银行家协会在争论中扮演了主要角色,2008年9月中旬前先后致信相关管理层要求修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另外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也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第157号美国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取消公允价值将带来更大不稳定性

  然而,会计界和一些经济界人士一直持抵制的态度,认为157号准则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金融机构对该准则双向和功利的态度:在金融产品价值持续上升时,金融机构乐于看到按公允价值计量而带来的益处;在金融产品价值下跌时,就转而抱怨和指责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委员会和一些经济界人士指出,资产价值背离它们的真实市场价格将导致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人为假象,最终会导致储蓄和贷款市场的崩溃,并将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一样出现长达十多年的经济衰退。

  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抵押资产估值方面的问题不是导致信心危机的原因,通过放松会计计量的规则而“创造”的利益是一种幻觉,只能延迟问题的解决;改变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将会剥夺投资者在最需要关键财务信息的时候获取这些信息的权利。

  美国证监会自2008年10月初开始此项授权调查工作,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并向国会提交了长达211页的报告,正式向国会作出回答。证监会在报告中指出,“157号准则”本身并未要求执行公允价值计量,而是定义了什么是公允价值,并对公允价值计量体系进行了规定并提出相关披露要求。“广义”的公允价值计量是由其他各种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因此证监会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超出了国会法案中所涉及的“157号准则”,而是对包括其他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157号准则在内的广义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报告对围绕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争论的两方观点予以了归纳,指出在《紧急经济稳定法》的数月中,许多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要求的联动引起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倒闭。而许多市场参与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加强了财务信息的透明性,特别是在经济下滑时期公允价值的信息更为重要,取消公允价值只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并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

  在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影响时,通过大量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研究报告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只涉及到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45%的资产项目和15%的负债项目,影响损益的资产项目小于25%。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对同一金融机构,公允价值计量确实显著影响了报告收益。

  关于公允价值会计对2008年银行失败的影响,研究报告按资产规模对银行进行了分类,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并未在2008年银行失败事件中扮演重要作用,并认为银行的失败应当归之于上升的信贷损失、关于资产质量的担忧以及在某些情况下是放款人和投资者信心丧失等因素。

  在公允价值会计对投资者所获得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研究报告指出大多数投资者支持公允价值计量,认为其提供了最为透明的财务信息,有利于投资者的合理决策。同时报告也指出,需要改进对现行准则的应用,例如改进减值要求、指导157号准则的应用(尤其在金融低迷时期)、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改进相关披露要求等。

  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评析

  1.公允价值符合现代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同时也导致计量属性选择的差异。通常认为,会计目标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在证券市场出现之前,受托责任观占据了理论界的主导地位。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形式有效地反映和报告资源受托责任,在该观点下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为在当时的交易性质和规模下,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是最可靠的。而20 世纪60 年代以来,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扩大和规范,资源的委托与受托关系通过发达的证券市场建立起来,证券市场上收益与风险的并存使得投资者更加关注与收益风险相关的信息,从而权衡利弊做出决策。可以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交易性质和工具的日益复杂,社会对财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就越高,面向未来的决策有用观也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与决策有用观相适应的公允价值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公允价值有利于资本保全

  按照资本保全的理论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保证权益不受侵蚀。企业收益的计量,都应以不侵蚀原投入资本为前提,只有在原资本已得到维持(保全) 或成本已经弥补之后,才确认收益。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因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实物生产能力,更好的保全资本。

  3.公允价值的动态计量使得财务会计信息更具备相关性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强调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这一时点的价值。而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一方面各个时期的历史成本表现的货币购买力本身已经失去了可比性,再加之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更加动摇了历史成本会计的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根据FASB发布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以及IASC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要再表内确认,并且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而言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着眼于未来,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在这期间价格变动频繁,要求不断地反映,若按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够具备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却能够真实、及时、可核实的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

  五、基本结论

  危机往往蕴涵变革的机会,公允价值会计甚至整个会计框架体系是否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实现蜕变,尚有待时日证明。但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美国金融体系的问题长期存在,由于美国长期使用历史成本原则,这些问题并没有浮出水面。公允价值的应用加大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将银行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的反应出来。所以,不是金融危机不是公允价值的错误,而是用于公允价值的应用将美国金融体系的弊病公诸于天下。

  2.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

  3.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

  4.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这时,一种抛弃了成本计量观,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虽然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充满重重阻力,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即从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项目的计量上。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己是大势所趋。因此在新准则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