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无形资产核算的比较研究

2009-09-11 16:44 来源:王奔 陈君

  [摘要]本文试图以独特的视角,依据新会计准则,运用比较研究法,沿着无形资产进入、存续、退出企业的生命历程,在充分解析无形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异同的基础上,借鉴固定资产核算的成熟技术,探索完善无形资产核算的途径。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比较

  无形资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的资产,都属于广义无形资产的范畴。但会计上通常将无形资产作狭义的理解,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等。

  就自然属性而言,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有着天壤之别。从社会属性看,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长期资产,在企业中都要经历进入、存续、退出这样的生命历程。然而,与固定资产核算相比,无形资产的核算历史很短,核算技术还不成熟。因此,新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借鉴了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无形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接近了许多。本文拟以无形资产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比较无形资产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的异同,并研究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核算的对策。

  一、无形资产进入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进入企业主要有两个渠道,外来和自创。从企业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来源包括购入、吸收投资和接受捐赠等等,其会计核算比较成熟,与固定资产同类业务的核算基本一致。

  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与之可比的固定资产同类业务是自行建造工程。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相关支出全部资本化。而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只允许部分研发支出资本化,具体规定为: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研发费用。如符合相关条件,予以资本化;否则,仍计入当期损益。

  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与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核算的差异主要是它们的风险程度不同。前者风险程度非常高,尤其是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很低,研发支出费用化是贯彻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能弊大于利。一是不符合可靠性要求。由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没有严格标准,开发阶段支出类别的划分条件也比较理论化,对研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的判断比较困难,实际应用可操作性差,可能会使资产确认带有太多的主观性。给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不符合可比性要求。因为研究开发往往会跨越会计期间,如上一会计期间研发尚未完工,将发生的支出列入当期费用,而下一期研发取得成功,又将支出计入资产。前后期会计处理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影响了当期支出的纵向可比性。三是不符合可理解性要求。当研发成功形成无形资产,由于准则规定对前期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则无形资产价值既不真实也不全面,研发成果就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真实反映。作为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含金量,也无法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情况。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自行研发项目的核算,不妨效法固定资产自行建造工程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借鉴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账户,设立“在研项目”账户,归集各项研发费用。同时模仿“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这一备抵账户设立“在研项目失败准备”账户,预计未来研发项目失败可能发生的损失。相应的核算过程随之变化。1 研发过程核算的改进:(1)会计期间,用“在研项目”账户归集发生的各项费用,借记“在研项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2)会计期末,估计研发失败的可能性,按一定比例计提“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在研项目失败准备”。2研发结束核算的完善:(1)如果研发项目成功,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结转计人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已计提的“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冲转,借记“无形资产”、“在研项目失败准备”,贷记“在研项目”、“管理费用”。(2)如果研发项目失败。按已发生的费用扣除已计提的“在研项目失败准备”后,余额结转计入当期损失,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在研项目”。

  这样的会计处理,可以规避一旦研发失败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巨大风险,尽量减低对当期利润的冲击,有利于激发企业投入、研究、开发的热情,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无形资产在研发成功后的价值是其全部实际成本,真实地反映出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管理,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正确解读。

  二、无形资产存续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存续企业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引起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动。由于使用之外的原因引起的价值变动,即无形资产的增值或减值。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只考虑减值的核算。与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几乎所有资产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完全相同。会计期末,无形资产需要根据期末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发生减值,计提减值的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当减值因素消失或者部分消失时。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如出一辙,都不允许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

  对于无形资产因使用发生的价值减少,也就是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是无形资产后续计量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新准则中,无形资产价值摊销与固定资产同类业务核算的性质和思路完全一致。无形资产仿照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账户,也专门设置了“累计摊销”账户。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不影响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无形资产摊销也借记“管理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摊销”账户,也不影响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当然,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核算并不是固定资产同类业务的简单复制,也存在着某些差异。1 时间差异,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起止时间不同。当月取得的无形资产,当月应开始进行摊销;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进行摊销。而固定资产则是当月增加的,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当月照提折旧。2空间差异,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对象范围不同。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期内几乎全部要计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则要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并明确规定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摊销。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的方法及其选择。新准则借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允许企业根据无形资产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也可以选择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不同的摊销方法。但是。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相比,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的选择难以操作。

  笔者以为,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当规范化。建立一定的选择标准。无形资产可以根据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区分为贬值性无形资产、保值性无形资产、升值性无形资产和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对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选择不同的摊销方法。1贬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多、后期少,包括专利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有技术等。这类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比较高。但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其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比较快,越是近期开发的,其作用越大,效益越明显:而越到后期的,其失效和被淘汰的风险也越大。因此,应当采用摊销价值前多后少的加速摊销法,以尽可能地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2保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一直比较均衡,包括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版权等。这类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较长,不同会计期间由此发生的收入和费用都比较稳定。因此应当采用摊销价值各期平均的直线摊销法。3升值性无形资产,特点表现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前期少、后期多,主要有土地使用权等。这类资产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可能不会随其使用年限的延长而减少,反而会与日俱增。因此一般不宜采用摊销,只需定期评估它的价值。实在需要摊销的,可以采用前少后多的减速摊销法。4不确定性无形资产,这是一个另类,在不同会计期间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多少是不能确定或很难确定的,准则规定采用直线摊销法。很显然,这里把直线摊销法作为一种不得已才使用的方法。

  三、无形资产退出企业的核算

  无形资产退出企业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是出售和报废,一般称为无形资产处置。无形资产处置与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本质存在两个交集,一是注销资产账户及其相应的资产备抵账户;二是资产处置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但表现核算本质的形式和过程却有很大差别。

  在核算形式上,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比较成熟和严谨。专门设置过渡性账户,用来核算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处置完毕,过渡性账户结清为零,完成过渡任务。在核算过程上,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它包括三个步骤:注销相关账户;记录处置收入或费用;结转处置净损益。每个步骤单独核算,整个过程有机联系。

  相较而言,固定资产核算的优势所在恰恰正是无形资产处置核算的缺憾之处,一是没有为无形资产处置业务专门设置过渡性账户:二是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试图一步到位,只在全部相关业务完成时进行一次会计处理,甚至只做一笔会计分录。这样一来,既不能明确反映无形资产净值,又无法直接表示出处置过程发生的收入与费用,只能从对应的资产和负债账户中窥端倪。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无形资产处置尤其是出售业务一般都会发生多个有关事项。其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甚至可能跨越不同会计期间,如果等到相关业务全部结束再来进行会计处理,则完全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要求。

  当然,假设无形资产处置核算不一步到位,而是在发生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当与处置无形资产有关的事项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即使企业已经将处置收入和威本费用分别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但因它们都是损益类科目,会计期末都要将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而不保留余额,企业也无法实现对无形资产处置采用净额加以核算和反映的目的,并且,由于处置收入和成本费用在不同会计期间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势必引起不同会计期间损益的波动。

  笔者以为,解决上述弊端,应当设置类似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过渡性账户——“无形资产清理”账户,专门用来核算无形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收入和成本费用。处置完毕,“无形资产清理”账户结清为零。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过程也要借鉴固定资产核算,分成三步进行。1将无形资产转入清理,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账户,贷记“无形资产”账户;“无形资产清理”的发生额即无形资产净值。2发生处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发生处置费用,借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账户。3计算并结转无形资产清理净损益。如果是净收益,借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贷记“营业外收入”账户:如果是净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贷记“无形资产清理”账户。

  在这样的会计处理中,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步步为营,无序变为有序。化繁杂为简单。沿着资金的来龙去脉,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无形资产处置的全过程,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同时,无论无形资产处置业务是否跨越会计期间,都能够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并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直接反映出无形资产处置的净损益。

  综上所述,由于无形资产得到广泛认同的时间不长,相应的会计核算尚待成熟和完善。为了更加准确、真实地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形式、方法以及程序等方面进行改进是必然的。笔者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以比较研究法为工具,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对比固定资产核算。全面分析了无形资产核算的现行政策和技术;从无形资产的取得到无形资产价值摊销直至无形资产处置,在充分认识每一阶段会计核算要领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