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2 17:27 来源:曾星光
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法规建设上的一个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它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同于企业单位,又与行政机关有相当大的区别。另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随着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虽然建立一部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监控力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已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挪用公款以及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等,如果在事后审计中发现,往往是损失已成为事实,挽回的可能性极小或根本无法挽回,财务管理已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作用。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和风险控制,盲目投资和错误投资造成投资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财务管理未能起到事前预测和控制作用,导致其管理滞后。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但在事业经费预算中往往因为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在资金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执行结果不考核,导致预算没有约束性。
3.风险意识比较淡漠
货币资金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货币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决定其是高风险资产,极易被侵占、贪污、挪用;资本性支出缺乏企业化的风险和效益意识,盲目扩大资本购置等等,给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带来风险。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前瞻性,规避政府集中采购和违规采购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当前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尚不完备,导致人为因素过多,影响采购客观性和经济效益性。对固定资产采购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忽视客观需要、财力状况,没有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购置固定资产。不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一些单位采取“化整为零”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现象等。
2.对固定资产缺乏规范的保管和使用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对固定资产变动缺乏详细记录和严格的实物管理。对购置固定资产验收和登记制度不健全,资产的领用、保管无健全的台账或记录,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对固定资产没有实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财产物资清查形同虚设,致使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3.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
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转让、处置、赠送、变卖等活动中,没有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没有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私自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方面存在漏洞
首先,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账物脱节。有些单位不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应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固定资产不登记入账,如有些单位在采购一些已达到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的专控商品时,采取虚开采购发票,修改采购物品种类的方式,将本应在固定资产账上登记的资产进行费用化或私有化,虚减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的运杂、保险、安装等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初始价值。其次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很难保证固定资产到期的更新。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只核算原值,单位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式代替折旧,但实践中,部分单位为了减少工作量,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而且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与固定资产的原值和使用年限不存在配比性。第三,固定资产处置时计录和披露不全,弱化会计监督职能。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时对应据实入账的固定资产处置收入不做任何账务处理和披露。另外,由于平时核算不反映损耗,所以对处置资产的真实账面价值缺乏会计资料作为参考和监督,造成会计数据失真。
(三).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虽然有一定的分配基础,但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单位之间严重苦乐不均。其次专项资金包揽过多,财政供给范围和标准不规范。
2.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
首先,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使财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其次,现有许多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并不是资金的使用部门,其专项资金往往由上级单位申请之后,便根据业务需要拨付倒下级单位,上级单位无论是账务核算上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真正地反映资金使用状况,而下级单位又不能及时将这些反馈给上级单位,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致使项目实施过程哪些地方急需资金,需要多少资金,很多单位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容易造成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不一致,人为造成上级单位专项资金滞留,而下级单位等待资金的局面,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度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3.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时有发生
首先,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同时财政监督力度小,自机构改革后就没有专门监督检查部门,外部监督体系又没有形成,使得事业单位挪用专项资金比较容易,而且没有后顾之忧。例如,事业经费超支,期末红字挂账,挤占专项资金;预算内经费超支,年终冲转专项拨款;以发展事业为由,获取上级专项拨款,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有些单位还存在公款私存或私设小金库等情况。
4.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闲置现象突出,资金实际运用率低
结余资金几乎成为一些部门单位的“通病”,事业单位经费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节余留用“成了约定的习惯,主要由于一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从而导致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规模偏大,而我国又缺乏对结余专项资金的监督,使得结余的专项资金就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作用,滚动项目支付模式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财务控制及业务程序控制等几方面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单位财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体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以预防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和纪律控制等。二是注意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上岗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制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特有的核心内控手段之一。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既与国家财政预算相联系,又对单位全年财务收支有硬性约束。加强预算管理,一是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二是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订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大大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可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四是对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对重大违规事项,要依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强化风险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管理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尽量减少和避免投资风险。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思路意义重大,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表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首先,增强法制意识,严格遵守和规范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其次,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购置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从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其固定资产的购置监管,尽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创新采购管理方式。第三,改进会计核算方法使固定资产能在财务报表中或以补充资料的形式系统反映固定资产新增、占有、利用率、所有效果、闲置、报废等方面的信息。第四,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处置、利用效率等,作为对单位、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内容的一部分。第五,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为了防止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中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问题,应在积极推动和深化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合理划分和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体管理部门及其权限。其次,在单位内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管理责任人,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3.从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落实单位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在单位内部实现分口、分级管理,将固定资产分解成较小的、容易管理的工作单元。(1)按类别实行分口管理。(2)分级管理。单位领导统一管理领导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各部门、科室负责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为保证账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减少资产私有化,财务部门应定期与各分口管理单位的资产记录情况进行核对。其次,在各管理部门内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报废等内部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使用实行部门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等的;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防止部分资产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而未登记入账。第三,提高会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三)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
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严格按照规定审批专项资金项目申请,合理分配资金。
2.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并加强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做好有效的付款安排,做到“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
3.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对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运用进行事前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事中评价——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专项资金的滥用、挪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后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对专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建议将项目的结余资金留归本单位使用,对有贡献的个人实行适当的物资奖励,调动各单位节约高效地使用专项资金的积极性;对项目完成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以后不安排项目,对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司法机关。
4.强化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及时跟踪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全面、客观、公证报道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