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资本保全与收益理论再探

2010-03-15 09:19 来源:袁艳红

  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以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以确认为收益。这实际上是陈报收益的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目的,即将投入资本和收益(存量和增量)区分开来,也就是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返还。

  一、资本保全理论简述

  (一)传统资本保全理论

  传统资本保全理论包括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其中,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业主投入企业的货币,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资本;在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下,利润的计算是在扣除企业本期所有者分配和所有者出资后,在期末净资产货币金额大于期初净资产货币金额的基础上得出,企业的期间收益包括了已实现的持产损益(即本期持有资产的价格上涨或下降部分,被理解为利润的组成部分);但在通过交易方式处理该项资产之前,持产利得不确认为利润,只有已经实现的持产利得才列作利润。一般购买力资本保全理论也是以财务资本概念为基础,但其主张所保全的应是以不变购买力代表的资本,利润表示为本期内投入购买力的增加。在资产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个别资产价格上涨超出一般物价上涨水平的部分才允许列作收益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作为资本调整,列入企业产权的一部分。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也称为经营能力的保全,是以实体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在实体资本保全观下,企业所要保持的资本就是企业原有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

  (二)传统资本保全理论的缺陷

  一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保全的资本价值范围仅限于会计学中确认、计量的一般资本;忽视了对特殊资本尤其是知识资本的价值保全。知识资本的合理营运能使企业总资本潜能充分释放与发挥,并弥补因技术设备更新而形成的生产力发展周期缩短的影响,达到资本营运系统中人与物关系的高度协调,使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并有机整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持久的巨大推动力。资本的本质要求其内在地得到保全,这是资本增值的基础,知识资本也不例外。二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有刻意要求企业在资本运营中随时遵循的倾向,偏重于静态意义上的消极资本保全。笔者认为,资本保全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概念。资本价值保全和风险保全可以在短期内受到某种程度的侵害,只要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保全资本,也符合资本保全基本要求。其次,传统资本保全涉及期初期末的时间间隔通常为一年,仅仅是基于计量上的便利而设定的。实际上,这一间隔期限长短可视具体情况调整确定,当然也不应排斥会计分期假设。最后,资本保全是为资本保值增值服务的,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资本现实或潜在价值的增值能力并尽量降低资本营运风险。三是传统资本保全理论仅考虑了资本价值保全,没有考虑资本风险保全。现代企业资本运营,既关心资本收益率,也重视资本面临的风险,最终要在资本收益率和风险程度之间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即使资本从价值形态上得到了保全,但如果期末资本的风险高于期初。则不能视为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保全。四是传统实物资本保全的生产能力内涵狭窄。实物资本保全中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定性与定量方面都难以进行考查,同时由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产品更新加快,仅仅保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保持配置、整合利用资源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扩展资本保全理论扩展

  资本保全理论主要有人力资本保全理论、无形资本保全理论与虚拟资本保全理论。人力资本保全理论认为,人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所有资本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的。对企业而言,通过人力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企业一种可以在未来产生高额收益的资产,现实经济发展趋势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是两个对等的产权主体。无形资产具有增加企业资产总量,提高企业资本市场价值的作用,企业应着力于无形资产资本化的研究;资本化后的无形资产即成为无形资本,此时无形资本保全也成为资本保全理论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虚拟资本保全理论中的虚拟资本是指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并始终与实际资本共存的各种证券,包括公司股票、公司债券和公司的短期商业票据。这类资本直接与某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与企业实际价值增值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数量关系。此外,西方学者还提出了环境资本保全的问题。这是适应当前环境资源会计提出的,是资本保全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充实。

  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对全面收益解释不足

  全面收益体现的是实物资本保全观念,在该观念下,资本代表着所有者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不变,企业才能确认收益;而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但实物资本保全理论还不能有效解释全面收益:

  (一)企业全面收益是一种价值衡量,而不是一种实际生产能力的衡量

  FASB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中指出全面收益包括企业的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其中净收益等于本期经营利润加上已实现持有利得和损失,其他全面收益等于本期确认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减去前期已经确认但在本期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全面收益的衡量最终是价值衡量。而不是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中所涉及的实际生产能力衡量。

  (二)全面收益的计算仍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

  全面收益的计算仍有本期和非本期之分;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则认为在已消耗的实物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企业不能确认收益。即实物资产投产过程中不确认收益,只有该资产消耗完结、得到重置以后再确认该项实物资产对应的收益,这样企业收益的确认和企业经营期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

  依据资产负债法,通过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动来计算企业收益;但净资产并不一定会体现为实物,因为实物资产不一定由权益资本所形成,而权益资本体现出来的也不完全都是实物资产。同时,在不存在债务资本及所有者没有增减其投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企业不同时期实物生产能力的比较来考察资本能否得以保全,但与全面收益的计算关系不大;如果企业存在债务资本,或者所有者投资发生了变动,实物生产能力将无法考察资本保全状况,因为债务资本和变动的权益资本与原有的权益资本一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其形成的实物生产能力在总额中占有多大份额则难以划分。因此实物资本保全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当然也就无法解释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过程。

  (四)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主张维持实物资本,即维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

  在实物资本保全概念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时成本而不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全面收益的计量并不是完全以现时成本计量,而是以现行价值为主、兼顾历史成本和现行价值计量的混合计量。因为全面收益作为会计反映和披露的一种收益,仍然要求符合确认的最基本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采用“资产负债法”确认全面收益时,能采用现行价值的则采用现行价值,不能采用现行价值的则采用历史成本或其他计量属性。

  因此笔者认为应重新构建一种新的资本保全理论,以克服实物资本保全理论的上述缺点。

  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及其对全面收益的解释

  资产资本保全理论是指以资产资本概念为基础,将资本视为外界投入企业的资产价值(以公允价值来计量),主张先进行债务资本保全,再进行权益资本保全,最终确认企业全面收益的理论。

  (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是从资产的角度考察资本保全的状况,这里的资产是指符合“资产”定义、最终能够反映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资产。资产的实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所以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下的资产中除了一般性资产外,还包括人力资产(对应的是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能够可靠计量,并最终计人资产负债表中的特殊性资产。如果有些特殊性资产年终未能列入资产负债表,则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不予考虑。此时资产的计量仍是价值计量。

  第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包含了债务资本保全和权益资本保全两个方面,其中债务资本保全是一个静态的资本保全;而权益资本保全则是动态的资本保全,是指期末与期初相比,权益资本是否能够得以保全;而且二者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债务资本保全在先,权益资本保全在后。

  第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强调资产的价值,即其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资产计价的最佳属性应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但考虑到会计确认的最基本标准,会计实务中可采用其他形式的计量属性。不管采用哪一种计量属性,都应本着公允的原则,即有关经济利益各方均承认该计量属性能够反映某项资产当前的价值。此时,负债的计价也相应地采用利益各方承认的公允价值。

  第四,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下需要考虑资产风险保全问题。资产风险保全就是指期末资产营运风险与期初资产营运风险程度基本相当。整体上看,资产营运风险包括总风险和具体风险两个层次,资产总风险是指总资产在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包括期初总风险、经营过程总风险和期末总风险;资产的具体风险是指根据某一标准对总资产风险的再分类。

  (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

  对全面收益的解释依据资产资本保全的内涵,资产资本保全能有效解释全面收益的计量和确认。

   第一,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有效解释全面收益的价值计量问题。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是以价值计量为核心内容,而实物资本保全理论以实物生产能力为资本保全的衡量标准。资产资本保全概念认为,资产计量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虽然资产计量承认了其他计量属性,但强调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最终通过全面收益表对外披露企业价值信息。

  第二,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中的资产和负债,与全面收益计算所采用的资产负债法中的资产和负债范围具有一致性。前者的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其债务资本保全所针对的也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只有纳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才可以依据资产资本保全概念来考察其保全问题,未纳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则不列为该理论考察的对象。而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因此其确认的范围是针对资产负债表而言的;其确认的方法资产负债法,也是依据资产负债表上的数据加以计算。

  第三,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有效解释资产负债法。作为收益确定的方法之一,资产负债法越来越为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接受。资产资本保全概念认为资产计量非常重要,在确认总资产价值的基础上,首先进行债务资本保全,然后再考察权益资本保全,即从资产总价值中扣除债务总额之后,再来确认权益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这样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就体现出了“资产负债法”。

  第四,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可以解释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等对全面收益的贡献。由于资产资本保全理论和全面收益都是针对资产负债表而言的,所以只要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一定的程序纳入了资产负债表,也就实现了特殊经济资源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也就可以根据决策有用性对这些特殊经济资源合理选择计量模式,进而利用资产负债法计算出包括其贡献在内的企业全面收益。

  第五,资产资本保全概念中的会计计量模式与全面收益的计量模式一致。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模式必然采用混合计量模式,即以公允价值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其中也包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混合计量模式符合会计计量模式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六,资产资本保全概念并不排斥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是由持续经营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共同决定的。全面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正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决策所需信息的需要,应当强调信息的及时性,企业也需要定期对外提供全面收益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邹甜甜:《现代企业资本保全新论》,《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徐震:《试论资本保全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扩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华金秋、黄平:《资本保全新论》,《上海会计》2001年第3期。

  [4]王仲兵:《论扩展资本保全理论》,《四川会计》1999年第6期。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