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关于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思考

来源: 赵鑫 马丽莹 编辑: 2009/05/04 16:28:22  字体:

  【摘要】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解决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应当从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结构、完善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等多方面来促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以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

  按照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的解释,绩效审计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使用资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其中心在于评价和提高资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性。

  一、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意义

  对高等学校而言,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在评价绩效的基础上,用来挖掘未被利用的潜力和开发新的效益途径,以达到所得大于所费,成果大于消耗,产出大于投入的目的。

  (一)绩效审计是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研经费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国家投入资金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是高等学校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各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效益低下现象:购置资产缺乏统一计划,导致重复购置、盲目购置;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或设计不合理,建了拆,拆了建;创办校办产业可行性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学校投资常常血本无归,负债累累;对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不规范,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巨大,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所有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审计的重点。审计部门不仅要审计这些资金的核算,更要审计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只有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才能及时吸取教训,建立健全、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减少教育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铺张浪费问题,促进高等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绩效审计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自1999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教育经费的投入却远远不够,要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一靠增加投入,二靠节约开支,三靠提高效益,尤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审计始终把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审计监督作为中心工作。

  二、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相比,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具有特殊性。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具有特殊性

  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和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等学校是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 即高等学校以师资力量、校内设施、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效率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其效率就越低。从微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高等教育单位或者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效果性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个学校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就认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价则归于效率,并非效果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等。

  (二)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高等学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做出数量上的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效益具有长远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等学校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应着眼于长远,避免短视行为。

  三、高等学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观念尚未形成

  由于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缺乏审计标准

  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高等学校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

  四、促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中已经初见端倪,而且已经具备了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到了非开展不可的程度,为进一步搞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应突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已成为行政事业审计的主流。尽管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人们的思想,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认识绩效审计对促进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审计人员如何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得到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外绩效审计从某种程度上独立于传统审计。因为,国外传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证。我国则情况不同,目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基础下开展绩效审计,则不能脱离传统审计。在具体实践中,审计人员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则不再进行绩效审计程序而应进行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如果只发现一部分资料不实或小范围的违规,要看其是否影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而定。

  (三)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的审计人员,如需掌握公共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现有审计人员大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绩效审计能力。考虑到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还可以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另外,要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绩效审计的绩效。

  (四)要探索建立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

  由于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一个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绩效标准,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制约绩效审计稳步推进的瓶颈所在。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也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它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要通过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平台促使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并推动有关各方不断丰富完善该体系。另外,审计也应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建立绩效审计的操作办法,以规范审计实践。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