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适应公共财政要求 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2009-12-22 15:48 来源:清溪

  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的有效途径,是改革现行预算管理弊端、保证政府预算完整、实现政府预算统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运行机制的要求,在保障政权正常运转的同时,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完善支出管理制度,推动财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一、部门预算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为解决当前财政支出领域出现的诸如支出结构不合理、部门经费苦乐不均、预算编制粗放、挪用截留财政资金等问题,预算编制改革已逐步在县级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在体制上,打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部门有了全面、完整的预算,加强了单位预算编制的全局性和计划性,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问题;在实践上,按照新的预算模式编制出来的部门预算收支细化,增强了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审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增强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使部门参与程度大大提高,并经过财政、审计、监察、政府、人大各个环节的审核,使预算编制的结果更切合量财办事的实际,更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有利于财政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财政收支平衡目标。

  但部门预算改革在县级推行难度普遍较大,要达到部门综合预算改革的预期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一是认识不统一。由于部门预算改革涉及到部门局部利益的调整,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很难到位。特别是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多、经济支出较宽裕的部门,对推行预算编制改革存有种种看法。一方面,很多单位到目前还没有转变观念,仍然认为本单位组织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等不应列入财政资金范畴,应属单位自有收入,对部门预算的推行有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单位担心部门预算的推行会造成本部门利益受损,对部门预算工作往往应付了事。认识的不统一,阻碍了财政部门预算的推行。

  二是财力不足。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多数地方财政成为“吃饭财政”,财政资金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后所剩无几,有的地方连工资支出都难以保障,根本没有能力保障公用经费需求,这就使部门预算无法落到实处。

  三是资金管理不统一。目前,预算内资金纳入国库管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部门利益、外部政策、决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部分专项资金及基金在财政局对口业务股室设专户管理的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弊端,还存在一些预算外资金没有与预算资金统筹安排,部门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编制的部门预算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部门综合预算。

  四是收入预测不准确。收入预算尚未真正实行标准收入法,税收计划还是在政府协调下,由财政、税务部门确定。部门预算外收入计划主要是由各部门测算提出。财政部门根据税务和部门报来的税收和预算外收入计划,结合自身组织收入情况,提出年度收入预算计划。这样编制的收入预算人为因素较多,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税源情况有出入,不切实际。

  五是公用经费定额不科学合理。部门预算编制涵盖单位所有收支,涉及方方面面政策、规定,十分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编制部门预算依据的公用经费定额必须科学合理。目前尽管在编制预算时都采取“零基预算”,但尚未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大多数地方正常公用经费的分类划档、定额管理的类档划分不够科学。现行的分类划档支出标准定额的测算办法中,收费和罚没收入仍然存在收支挂钩现象,进而导致部门单位之间财政资源分配不平衡,以及部门间苦乐不均问题。

  六是有关人员知识不足。推行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新生事物,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都很强,但大多数地方财政部门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正规的相关知识培训,甚至有许多人不了解部门预算的操作规程和要求。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更是一头雾水,根本不了解部门综合预算是怎么回事,有些单位甚至收到部门综合预算指标文件后,连本单位当年的收入计划及可用财力是多少也看不懂。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对策思路

  部门预算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更是深化地方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如果说,“收支两条线”是规范政府性资金收支管理的重要保障,那么,部门预算改革则是全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彻底、最完善、最可靠的模式。因此,围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深化完善部门预算改革,使部门预算改革成为实现依法理财、强化财政职能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部门预算改革,第一要领导重视,部门配合。部门预算改革,涉及面广,触动利益分配格局,既需要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理解、支持、配合,又要有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支持;既需要财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运作,又要有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联动;既需要财政预算总体方案,又要有内部职能科室的分工协作。因此,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定员定额标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财务、资产、支出政策、近三年收支情况的清理,彻底摸清单位“收支家底”,为制定人员经费定额和公用经费定额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要制定配套政策,预算内外资金综合平衡。在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形式未有大的政策变化前,政府要配套出台部门预算改革的相关政策。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要按定员定额标准,先预算外,后预算内,预算外不足预算内补足,预算外结余,政府综合平衡,真正解决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问题,体现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性质,体现部门预算公正、公平的原则。同时制定措施,控制因政府对财政资金分配格局的调整而发生预算外收入的流失;加快配套改革,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步伐,以建立人员工资信息系统为契机,清除吃财政“空饷”人员,压减人员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加社会保障、机关运转、事业发展等资金的投入;加大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促进服务型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费自给率;要细化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努力降低改革成本。部门预算改革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调整,阻力和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加大部门预算改革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这项改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打消思想顾虑,增进大局意识,使部门预算改革得到大多数单位的理解和支持。通过预算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政府领导、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都要严格预算约束,坚持依法预算,实行综合平衡。

  第四,要建立规范的预算运作机制,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制定科学合理、以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预算运作机制,必须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保证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能的合理人员配置与资金合理需要的原则。预算支出定额要体现部门支出的不同特点,对业务性质基本相近的部门进行归类合并。针对特殊部门的特殊开支需求,研究解决行政经费挤占事业经费、定额不足转嫁基层负担、套取财政资金等问题。通过对预算单位实际开支水平的定性分析、定量对比,逐步建立起部门分类准确、档次划分相当、支出水平趋同、支出项目详尽、定额量化科学的支出标准体系。二是兼顾需要与可能、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各部门承担的职能不同,其经费开支也不尽相同。在编制支出预算时,既要结合政策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实事求是地核定编制,避免单位出现苦乐不均现象;又要结合财政资金供应的经济性因素,摒弃伸手依赖心理,一切从零开始,彻底摆脱部门基数分配和既得利益固化的束缚,使预算单位人与物的配置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实行高效化。

  第五,要完善部门预算数据库,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质量。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理财方式,提高预算编制效率。目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率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库,开发以部门预算编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财工程系统,为细化预算编制提供准确数据,势在必行。通过实施“金财工程”,依托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网络数据共享功能,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汇总部门预算的基础信息,提高财政收入预计的准确性,加强对部门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的管理,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审计部门对部门预算的监督职能,加大全社会对部门预算的监督力度,不断把部门预算改革推向深入。

责任编辑: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