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理财思想

2009-09-11 15:01 来源:王棣华

  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众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造就了灿烂的华夏文化。这一时期的理财思想也是浓墨重彩,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其理财思想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从《国语·管仲对桓公问》:“管仲对桓公问”中我们发现,管仲已有专业化分工思想,认为这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管仲基于治国图强的政治考虑,在初见桓公时,即提出了将本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大类,并提出人应分类别按专业聚居在固定地区的主张。在管仲看来,职业分类的世袭性和聚居地区的固定性,将使社会分工必然具有自然性、持久性和专业化的特点。既然做到了“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就能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生产效率的再提高。在行业分工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相语以事(利)”、“相示以巧(赖)”、“相陈以功(知价)”。如此世代相沿成习,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疑是有利的。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晏婴是齐国三代名相。他一生谦让自持,尤以节俭力行著称于世,其理财思想有颇多可取之处。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先进的理财思想。晏婴认为,个人获得或追求物质财富,要有一个社会伦理限度,只有在一定的“德”的限度内,个人财富才可长久保持;超过一定限度,财富则十足为害。这正如“布帛之有幅”一样,决不可漫无边际。晏婴的这种“伦理的财富观”是很值得称赞的理财思想。

  孔子的财务分配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春秋末期,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对立已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孔子认为,无限度地追求财富,会因得失而发生怨恨,贫穷也不免要发生怨恨。因此,他反对财富过分集中,反对对人民的过分压迫和剥削,提出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分配主张。孔子之后的许多进步思想家反对贫富不均的言论,乃至后来农民起义呼喊的“均贫富”的口号,应当说或多或少地来源于孔子的财物分配思想。孔子的思想中渗透着量入为出的理财思想,对统治者而言要以义制利,以礼制欲;对百姓而言要勤劳致富。主张节俭,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应当节约。孔子还看到“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关系,国家集聚太多的民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孟子的理财思想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他主张先义后利、财务诚信。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如果不先义后利,一味重利,则国家必然危机。他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相利而国危。”由于没有制度和道德约束,人们就会不择手段追求利益。他说:“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他强调:“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这种以义为本的先义后利财务伦理思想对当前财务伦理缺失,财务协调失范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孟子的诚信学说也很有意义,理财也应当讲诚信。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只有讲诚信,才能真正理好财,不讲诚信,最终不可能把财理好。他主张和谐的财务关系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伦关系思想对于处理好财务关系有重要意义。他主张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建立在和谐“人伦”关系之上,实现人与人财务关系的和谐,即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曰:“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和谐的财务人伦关系有利于寻求和锁定一种“敬业乐群”的伦理理财规范,有利于理财主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向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转变。他还主张理财要有财务操守。孟子认为人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是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可贵的伦理力量,即在理财活动中要有财务操守,理财一定要讲道德,要追求公利而非私利,要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创天下之大道”之理想境界。他还主张“黜奢崇俭”。孟子说:“俭节则倡,淫佚则亡。”要有“节用而爱人”的理财思想,要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孟子说:“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财物的用度要有正当说法,禁止民众铺张浪费,才是合理的理财方法。他认为应当“以功求食”。孟子说:“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在孟子看来,“功”和“食”的关系是投入分配关系,有功则可得食,无功则不得食,劳动之间要“通功易事”,通过知识与文化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述的是孟子财务管理思想中恒产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体现了其生产要遵循客观规律的理财思想。正如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孟子的说法,“有五亩大的宅基地,房前屋后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的衣服了;不错过家禽、家畜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肉了。办好教育,人们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企业搞好财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记述了孟子的分工与等价交换的理财思想。认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历史的必然,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认为商品有不同的价格是正常现象,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商品交换只能是等价交换。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理财思想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富国》是《荀子》中的名篇,集中反映了其政治、经济治国及理财思想。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而“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也。”“隆礼”和“明分”是节用的精髓。荀子反对墨子的“节用”、“非乐”的概念,指出其“赏不行”、“罚不威”的严重后果。并以古先王圣人的行为,将“礼”和“分”与“天下泰而富”挂起钩来,是其思想的独到之处。其实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x理论、y理论,荀子早就有所阐述。他说:“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意思就是“履行义务是人们所厌恶的,享受权利是人们所喜欢的,如果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没有明确的划分,那么人人都会为建树不起自己的事业而忧虑,并且会有争夺功名的祸患。”关于财务制度,荀子的见解也很独特。他说:“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属,其于货财取与计算也,宽饶简易;其于礼义节奏也,陵谨尽察,是劳国已。”说的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宰相及其各级官吏,对财物收支的计算如果手续宽松,简便易行,而对于礼义制度却又严明谨慎、详细具体,那么这必然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了。

  墨子的理财思想主要集中在他与门人合著的《墨子》一书中。具体有以下几点:一、主张增强国家财力,“官府实而财不散”,进而达到“官府实而万民富”的目的。其宏观财务思想仍有借鉴意义。二、认为劳动创造财富,主张保护私有财产。“下强用事,则财用足矣”,“贱人不强用事,则财用不足”,他反对不劳而获。三、主张“义利”。“利”被看作社会伦理的基础,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他人,利于他人为义,不利于他人为不义。四、主张消费“节用”,无论是公共消费还是私人消费,都应当“节用”,他有强烈的降低成本费用意识。“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力时急则自养俭,生财密其用之节。”墨子的理财思想主要表现在“节用”上。主张兼爱、节用、尚贤、尚用、非攻、非命等,生活俭朴,注重实践,强调纪律,富有牺牲精神,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接近平民的。墨学与儒学统称为显学,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几至湮没。但近些年来又呈振兴之势,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被认为超过任何一家一派。节用的内涵,一般人多理解为节俭财物,实际上墨子的解释则更重在提高生产效用,即把节用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同时,他还将人口与生产结合起来考察,把种种损伤人力之事都看作“无用之费”,认为“圣人为政必无此”。可见,墨子讲“节用”,不仅在于抑制浪费,而且在于发展生产,在于把节用当作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手段。这种观点在先秦诸子中是少有的。墨子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他还认为,无论制造什么物品,都要讲求效用,这样,花钱财不浪费,百姓才能不过分操劳,兴办的好事才能更多。

  《管子》中多次出现过“计数”一词,是指“计算数据并进行筹划”,具有理财含义。《管子》一书已有了防范财务管理风险的思想。理财如果不知道收入是多少,便会造成财务混乱,甚至发生收入枯竭的危险,各项开支如果不事前筹划,事后准确记录、检查,便会出现贪污浪费,入不敷出,造成财务风险。《管子》一书多次强调理财要“明法审数”。“明法”即理财要有制度。“审数”对各项收支进行审核,做到心中有数,以防止舞弊和差错。《管子》一书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人的自利性一面,需要财务制度约束。从而达到“法立数得”之目的。《管子》注重运用计数方法进行理财活动,提出了运用若干必要的计数指标来检查财务政策的执行情况和考核、评价理财效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管子》各篇的指导思想,认为财富的创造来源于劳动与土地。《管子》已经意识到市场的作用,理财要注意市场信息。“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同时,《管子》认为市场交易应公平竞争,不能被人操纵。明确指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管子》还提出了运用货币和价格,积贮财物、流通财富以达到开源的理财思想。“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以得而尽也”;“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可见《管子》将财产的积聚和流通看作是理财的重要手段和治国利民的大计。《管子》的理财思想中也认为节用非常重要,作为君主要有六务四禁,六务之首即为节用。《管子》还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管子》认为在理财活动中,“不知量,不知节,不可谓之有道”,即过分消费或俭用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用。怎样才能节用呢?《管子》认为节用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上,这里的“度”指的是“标准和制度”。必须“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