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7 15:13 来源:张瑶瑶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各项存款较上月新增20022亿元。
而与贷款数据释放的积极信号不同,存款数据显示实体经济仍然处于相对紧缩的状态。一方面,货币政策实际上并非像这组数据显示的如此宽松;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也并未在资金上获得银行大幅度的支持。
那么,存贷数据的天文数字,究竟是我国经济增速好转的信号,还是银行和企业共同演出的一场“双簧”?带着这个问题,《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了银行以及业界的专家。
巨额存贷数据下的隐性问题
“不要简单地从数据上来作判断,而应该先弄明白存款增加究竟是来源于企业还是居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资深人士透露,新增的存款主要来自于企业现金用户。这就造成了一个隐性的问题,即很多存款实际上是来自于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而且据了解,这一部分资金的比例不小。
那么,这是否表明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多到只能存在银行里了呢?然而,贷款的利率高于存款,企业又何必做这“蚀本”的买卖呢?“据我了解,之所以有部分贷款会转为存款,可能是因为一些银行 的关系户企业,在帮银行完成一些硬性的指标。这样做虽然是不对的,但是银行也有苦衷,在短时间内发放大量贷款,银行很难对更多的贷款企业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只能从其已有的资源中寻求帮助。”上述外资银行人士表示。
短期看来,这样的贷款似乎不会有什么风险。但据了解,在实际中,这些贷款很有可能会流向其他方向,如一些大型企业将这部分资金用于给其他企业发债。这样不仅使得其他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对这部分资金的监管难度。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如果下半年或者更长的一段时间后出现通胀的话,银行肯定要收紧银根,那时企业融资的成本将会大幅提高。带着这种预期,虽然现在贷款的利率明显高于存款,但是为了防止需要资金的时候出现融不到资的情况,企业也只好先贷款再存起来了。”赵全厚分析说。
或将出现政策微调
自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以来,很多专家提醒中国经济未来要从防通缩的政策转为防通胀的政策,呈现出货币政策的“外松内紧”。
而即使短期内央行的货币政策保持基调不变,但一些专家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排除针对经济发展做出的相应微调。
“即使对于货币政策做出微调,也不大可能会动用公示性较强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免引发对宏观政策转向的诸多传闻,动摇市场信心。因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形势下,经济复苏是一个复杂曲折且漫长的过程,我国经济稳定回升的微观基础尚不稳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系教授门明指出。
的确,近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对全球主要货币的升值势头明显减缓,汇率趋于平稳,汇率的相对固定的确有助于抵消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外在冲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而近期货币政策的微调,主要表现在对信贷项目的审查变得比以前严格了。与此同时,银监会也增加了窗口指导,“从这种趋势来看,管理层更倾向于使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结合来进行一些信用方面的控制。”门明这样认为。赵全厚也预测,如果下半年国家对货币政策作出微调,加大对资金违规使用的查处力度很可能 成为主要手段。
会否波及企业
“当前货币政策的微调会对企业融资方向起到引导和拉动作用,而信贷项目的严格审查也会将资信较差的企业拒之门外。”门明指出。
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速复苏、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重要时期。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外需严重不足,今年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跌幅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各项指标也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这无疑将导致产能过剩以及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
毫无疑问,企业正是这众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而融资则是企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但是,若市场参与者对通胀的预期不断增加,使得管理层因此加大微调力度,甚至一改“以内紧保外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再度爆发为首要政策目标,这样的结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这样的话,调控通胀导致的信贷紧缩也无疑将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股市也将受宏观政策影响持续走低,并出现投资气氛不浓,企业新发、增发股票融资难度加大等情况,使得我国企业的融资之路再次受阻。国有大中型企业或许可以得到政策扶持,从而免于遭受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则将重又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门明表示。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