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

2009-11-27 11:25 来源:王纪平 张连起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相关性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争论的焦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但仔细盘点次贷危机依赖的重大事件不难看出,这场金融危机中各相关方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公允价值扮演的只是一个客观反映企业资产、负债价值的角色,它并不是这场危机的制造者。

  金融危机的成因复杂多样

  1.金融管制顾此失彼。美国的金融监管过多地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而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长期游离于美国中央银行的监管之外,从而导致金融监管机构盲目信任金融创新,对多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失效。

  2.金融机构忽视风险。金融机构内部实行的管理层奖励与业绩挂钩机制使管理层有动机扩张银行的信贷规模,随意发放次级贷款,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一基本风险管理理念抛至脑后,导致资本金过低,杠杆过大。

  3.宏观调控波及无辜。美国长期维持低利率政策并放松对信贷的监管,加上美国长期的消费信贷文化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滋生。近两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央行开始采取加息措施,这又直接诱发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银行变卖抵押房产更加速了房地产的贬值,2006年至今全美房价指数已跌16%,而且仍在继续下跌。金融机构的危机必然危及到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一些依靠信贷消费的行业难以幸免。

  4.对冲基金兴风作浪。对冲基金先寻找一些不良资产多、净资产比低、融资来源依赖于市场的金融机构,然后卖空其股票,打压其市场价格;同时买进该机构的信用违约掉期(CDS)以增加其债务融资价码,并不失时机地发布负面研究报告,制造恐慌。经过更多对冲基金的轮番操作,该金融机构最终既无法进行股权融资,又无法进行债务融资。与该金融机构有关联的个人和机构对其丧失信心,从而挤提存款或移走金融关系,政府监管机构最终会强迫该机构变卖资产,其债券价格也会一路暴跌。对冲基金因此取得了巨额暴利,并利用这些资金资源去寻找下一个目标。Paulson和Pershing Square 这两个对冲基金即通过此操作,在短短两年获得数倍回报,迅速发展成百亿美元的基金。

  5.评级机构难辞其咎。标准普尔和穆迪未能对抵押支持债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等证券给出正确的评级,只要发行和担保MBS及CDO的机构是AAA级别,其发行的金融衍生产品自然可获得相应高的评级。评级的缺失使得全球投资者放松了对信贷衍生证券风险的防范。

  6.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反映。2007年实施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要求企业对所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将活跃市场的交易价格作为最具相关性的公允价值标准。当次贷危机袭来时,持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头寸较多的金融机构要面临巨额亏损,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需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要冲减所有者权益。无论是亏损还是资本的缩水,金融机构在现有的监管框架下显得捉襟见肘,流动性风险加剧,直至破产或被接管。

  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

  (一)建立公允价值管理体系

  公允价值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将公允价值管理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意味着会计信息更加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第二,公允价值计量具有经济后果,其确认标准的复杂性将影响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从而影响经营者和投资者的行为。第三,交易对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企业要提高与其的交往能力,掌握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管理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流动性管理。流动性问题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关键问题。雷曼兄弟最终是因为流动性枯竭而破产的。流动性可以简单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企业的资产如果缺乏流动性,则不但资产很难变现,而且会带来融资困难。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的现金头寸。

  2.提倡交易对象管理。如果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那么企业在获得其财务数据的同时,应获得其使用公允价值法的情况概要(如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要求披露的信息),并判断这对交易对象所报告的收益、资本和各项财务分析比率的影响。同时,企业应考察这些重要信息是否达到企业既定的内部控制标准。此外,企业应确保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法(如借款人或其他客户自身信用风险的恶化)不会影响企业赖以授信获得的收益、资本和财务分析比率。

  3.重视投资者关系。次贷危机爆发后,缺乏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结构性产品交易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也促使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加关注相关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特别是公司的流动性、债务结构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采用势必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发生波动,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这些变动,使投资者深入了解企业的价值。

  4.加强与审计师的沟通。危机发生后,即便编制报表的会计师无意去歪曲财务报表,其行为也经常被认为是带有偏见的。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对会计师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培训,再加上企业对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不如对其他普通交易的内部控制,因此,审计师只能以怀疑和挑剔的眼光来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审计。公允价值管理就是要打消审计师的顾虑,向其证明管理层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考虑了市场活跃状况、估值模型假设的合理性、经纪商和其他专家对价格的不同看法等所有不可观测因素的结果。

  5.谨慎对待信用评级。国际上虽然已有很多信用评级模型,但这些模型尚不太适用于复杂的衍生品及群体信用问题,贷款人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特别是成千上万的贷款人群体的信用变化更是无法通过评级机构获得的。因此,要谨慎对待评级机构的结果。

  (二)慎重对待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其并非危机的根源。而滥用金融衍生品,将其视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投机工具,才是酿成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企业在金融创新面前应坚持以下原则:

  1.总量适度原则。金融创新应适度,衡量的标准是满足企业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企业以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为基础,设计和采用合理的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是化解经营风险,而非通过投资来盈利。所以,企业要对衍生品投资的总额度进行总量限制,超过了风险敞口的规模,即便对其投资有利可图,也不能肆意扩大规模,否则将演变成新的不可控风险。

  2.过程控制原则。企业要不断完善对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内控机制。如果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控制某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则不宜对其投资。

  3.稳步推进原则。企业在投资衍生品时应坚持先投资结构简单、风险较低的衍生品,待企业风险管理达到一定水平后再投资结构复杂、风险水平较高的衍生品。在市场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以活跃市场为交易的主市场,降低金融衍生品的流动性风险。

  (三)树立“三全”(全面、全业务、全过程)风险管理理念

  “三全”风险管理认为,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风险管理就是收益实现的过程,而且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层几个人的事,要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因此,企业要对作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没有价值或低效的作业就是企业的风险,同时要建立一套相互制衡的制度。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