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8 10:43 来源:张铭
简介: 从呈送立项报告到正式开板,中国创业板这个平台筹备了整整10年。从成立注册到亮相创业板,北京探路者这个企业走过了整整10年。这1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1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1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摸索中逐渐规范、发展壮大的10年。 “我们都是探路者。”北京探路者创始人、董事长盛发强如是说。
从自有资金起家,经历了私人借贷——银行借贷——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四个重要的融资阶段,探路者的故事,也是很多中国民营企业正在或将要讲述的故事。
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3月,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
同年1月11日,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探路者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以下均简称为探路者)在北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主营业务为帐篷的生产和销售。
北京这个古老都市的两个角落里,两个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事件,在10年之后,因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了一个交汇点。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板;30日,首批28家公司挂牌——探路者正是这28个幸运儿之一。
缘,妙不可言。
从小到大
探路者在创立初期是典型的家族企业。创始人盛发强(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拥有80%股权;其妻王静(现任公司董事、研发设计中心产品技术指导)拥有20%股权。两人合计持有股权为:100%。
探路者诞生的故事很简单,但颇具戏剧性:测绘专业毕业的盛发强偶然在一个博览会上看到一项帐篷生产专利,经过多次谈判,最终以5000元的价格买下了此项专利,随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1999年,盛发强、王静夫妇创立了探路者公司,以北京为大本营,开始生产帐篷和睡袋,生产出来的产品向相对稳定的经销商销售。盛不仅是总经理,也是设计师。
2001年,探路者的业务量已经做到了400万元,盛发强意识到,只知道埋头造帐篷是不够的,他希望将“探路者”品牌做大,将业务范围扩大到服装、鞋品等。为了将探路者的品牌形象落地,2003年,探路者成立了第一家专卖店,逐步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业务模式,专注于研发设计和销售,而将利润最薄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销售量不断增加,盛发强发现,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难周转开了。由于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且能够生产高质量户外产品的厂商并不多,探路者在与生产商的合作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每次都需要预付全额货款,购买产品后现货销售,庞大的库存量占用了大量资金。
2005年,经过增资扩股,盛氏夫妇的股权被稀释为80%。2006年,探路者的销售额为7264万元,成本却高达5168万元,毛利率仅为20%多。最初,盛发强解决资金缺口的方式很传统——向亲戚朋友借钱。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2006年,探路者通过担保公司,以公司商标和盛个人的股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480万元;2007年,又向从另一银行贷款1000万元。
2007年1月,探路者召开期货订货会,将自己的经营模式由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这是在市场刺激下的成长。此时,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品牌效益的逐渐显现,探路者对生产商的话语权有所提高,预付款逐步减少为30%—50%,但另一个致命问题出现了:公司接到大量订单,需要垫付大笔资金把产品生产出来,钱更紧张了。
资本来了
2007年,盛发强通过与朋友的交流逐步认识到:抵押公司的核心资产——“探路者”商标存在巨大风险,而银行贷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企业流动资金之“渴”,探路者需要为自己的资金瓶颈找到更稳妥的解决方式,而风险最小、最适合的融资途径就是股权融资。
这一年,探路者陆续接触了十几家私募基金,最频繁的时候,盛发强每天都在和私募座谈。但在三个关键问题上,一直没能谈拢:盛发强坚持不让投资方介入日常经营管理,也不肯承诺上市,对公司的估值也存在分歧。
探路者根据对市场发展的判断,预测公司2008年利润将达到2000万元,但在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314万元。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扩张突破时点的企业来说,在质变前夕融资,如果不能恰当的估值,无疑是“贱卖”。
盛发强在这两年里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企业物色一个合适的财务领袖。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他迫切需要让专业人才来掌管财务,为公司构造有效控制体系的同时,发挥财务对业务的支持职能,更好地实现公司战略目标。2005年,张成出现在盛发强的视线中。2007年,张成正式加盟探路者,先是出任财务经理,2008年起,担任CFO一职。
张成加入探路者团队后,迅速熟悉经营业务,完善和健全核算体系,重新设置控制节点。同时,根据公司经营计划、对市场的判断及历史数据,作出未来业绩预测并折现,为公司与私募的谈判提供估值依据。
2008年1月,探路者与上海力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鼎)达成协议,力鼎以3100万元的代价取得探路者15%的股权。探路者仍然没有签订对赌协议,但为保障投资方的利益,承诺在规定期限内若不能上市,则按照借款还本付息。
此时,以产定销的模式已经大大缓解了探路者的资金窘境,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更加增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而每年持续增加的净利润更是让探路者的现金流愈加充沛。
尝试IPO
和私募接触的过程,也是探路者不断自我评估、逐步走向资本市场的过程,他们开始对未来做清晰的规划。管理层认识到:户外产品市场的进入门槛比较低,在中国,仅仅活跃的户外品牌就达到90多家,同时,品牌的市场竞争度不高,集中度更谈不上。2009年3月,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权威调查数据公布:“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探路者牌户外用品荣列2008年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但第一名与第二名的差距并不大。
要想坐稳“老大”的位置,就必须勇敢地从竞争队伍中走出来,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而实现这一目标,充沛的资金是基础,基于此,探路者开始了他们的“IPO之梦”。
上市的第一步是股份制改造。探路者开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评估工作,召开股东大会,调整股权结构,加强内部治理。2008年7月,探路者正式改制为股份公司,为实现上市做好了基础功课。
在酝酿上市的起初,也曾有人建议过到香港上市,但探路者认为,上市无非三个目的:一是募集资金;二是提高知名度;三是给原始股东和战略投资者提供实现价值的退出通道。在当时的环境下,金融危机山雨欲来,境外资本市场的市盈率通常只有十几倍,后来更是跌到几倍,募集资金效果并不明显。而对于90%产品内销的探路者来说,在境外资本市场的“知名度”意义不大。同时,当地投资者也无从对公司进行了解,更谈不上投资。
本土企业,还要在本土找出路,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板。
2009年4月,探路者第一季度的审计报告出来后,向中小企业板上报申请材料,6月得到反馈意见。7月,在公司递交第一次反馈解释几天后,创业板开板的消息传来,探路者立即撤回申请,转战创业板。“如果能够申请成功,作为创业板首批推出的企业,肯定会拥有明星效应。同时,我们属于创业板积极倡导和推荐的典型企业:轻资产、重研发、生产外包,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新型经营模式。”张成说。
7月26日是第一批创业板申请企业报送材料的截止日期,一共有158家企业集中申报,最终,有28家胜出。
证监会对探路者的申报材料审查后,进行了两次意见反馈。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资产结构、业务模式、经营的完整性、控制力、持续盈利能力及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其他因素。探路者按照要求逐一进行了回复……
9月18日大考记
2009年9月18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召开2009年第5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对发行申请人——北京探路者和安科生物进行审核。
探路者方面上会接受“大考”的是董事长盛发强和CFO张成。
此前一天,公司方面接到通知,由于国庆阅兵彩排的交通管制需要,上会时间从上午9点提前至7点,而当盛发强和张成赶到证监会门口时得知,发审委的专家已经到了半个小时。
发审委专家对探路者提出7个问题,其中涉及财务的有两个,主要集中在存货的结构和毛利率变化的原因上,张成一一做了回答。
发审委的提问和路演过程中回答投资者提问很相似。张成说:“上市公司CFO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将公司的潜力和价值及时、有效地向投资者展示出来。因为财务数据是由财务部门归集和提供的,CFO最清楚经营情况和财务数字之间的联系。公司未来有什么打算,现在的数据对未来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CFO必须要描述清楚。”
“大考”结束,发审委当场宣布,探路者的首发上市申请获得批准——他们拿到的是创业板第八张“入场券”。
未来的路
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家公司挂牌。股票代码为300005的“N探路者”首次公开发行A股的发行价确定为19.80元/股,对应公司2008年静态市盈率为53.1倍,而30日开盘价为42元,盘中一度冲高至62元,收盘时回落至50元。按11月6日收盘价计算,作为探路者实际控制人的盛氏夫妇,财富已经飙升至16亿元。
而作为CFO的张成,未来一年将面临更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建立适应公司快速发展和目前经营结构的财务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宗旨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要逐步实现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核算体系的无缝、平滑链接和信息交流;推动和加强对公司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的培训,打造适应公司文化和发展战略的规范、有特色的财务文化;为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合规性、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扎实性夯实基础。作为上市公司的CFO,我不但必须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合规性,还需要让财务报告更丰富地表达公司经营的结果和未来规划信息,并让投资者正面理解这些信息。”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