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分析

2009-07-13 14:24 来源:窦圣勃

  摘 要:作为经济走向重要参照信号的房地产价格出现拐点给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通过对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背景的分析来寻求探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次及按揭贷款;风险定价;资产证券化

  1 次债危机的形成

  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应该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产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国的房屋拥有率从64%上升到69%,超过900万的家庭在这期间拥有了自己的房屋,这大部分归功于次级按揭贷款。银行把发放的贷款捆绑打包进行证券化并在资本市场进行出售,这样就把原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贷款资产移除报表,并以此转移相关风险。这样资产证券化的结果就是银行看似把风险已经完全转移给了其他金融机构(SIV等),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类似于手续费的收入,而这种无风险收入进一步刺激了银行从事这种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在如今负债累累的英国银行Northern Rock上表现最为明显。

  然而放贷机构间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 如浮动利率贷款,这种形式的贷款看似提供给贷款者更多的优惠(例如贷款者可以先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但事实上由于当时偏低的利率水平,接受这种贷款的贷款者被暴露在利率上升风险之下。而在银行方面看似通过浮动汇率转移了利率风险,但却把自己暴露在一旦房地产价格发生逆转,按揭贷款还款率骤跌的风险之中。

  在进行次级抵押贷款时,放款机构和借款者都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进行抵押再融资就能够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由于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时,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导致了次债危机。

  2 导致次债危机的原因

  (1)错误的风险定价。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加上高起的储蓄率,联邦基准利率被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见下图)。

  

  作为衡量银行风险定价重要指标的存贷款利率差降至历史低点。而如此低水平的利率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对宏观经济产生丝毫通胀迹象,CPI水平与政府调控目标十分接近。GDP并没有产生大的波动,美国经济乃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除去日本)实现了稳定强劲的增长。这段时间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年代(Goldenage)。尽管没有人可以预期这段黄金年代能持续多久,但人们宁可相信它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宏观经济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扭转在这段时间内被显著低估。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极度信任。尽管连格林斯潘本人都否定自己这方面保护伞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格林斯潘金融市场的风险被一定程度的低估了。

  (2)金融创新

  过去的十年见证了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的广泛应用。这些金融创新逐渐的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传统的银行吸收存款并利用其以放出贷款取得利润,储蓄存款在传统业务模式下起着重要作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银行开始逐渐淡化这种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这种起初为了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限制的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界广泛采用,并逐渐扩散到欧洲的银行业。低可能性是指这种业务模式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任何问题,除非资本市场流动性出现干涸。而这种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影响就是巨额的亏损,甚至倒闭,这便是它的高危害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业务模式的关键在于SIV,正是由于这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不受巴塞尔协议的限制,银行才能通过其转移风险。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SIV通常与银行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SIV甚至就是银行的子公司。银行对这些SIV通常有着充当最后援助人的义务,也就是如果这些SIV资金链发生问题,银行有义务向它们提供援助。SIV通常利用资产抵押的商业票据进行融资,这些商业票据通常以一个月到三个月为期。而在另一方面,SIV持有的资产通常都为长期资产。可以看出SIV承担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在金融环境稳定的情况下,SIV可以用循环抵押的方法解决流动性问题,但一旦市场流动性出现紧张,SIV便很难发行商业票据来自己解决融资问题,这样就要求助与自己有关系的银行,这样银行就要承担本已经转移的风险。

  (3)信用评级体制。

  所谓信用评级就是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按照被评级者的信用风险进行归类并做出评价。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对信用风险的评级被错误理解为对总体风险的评级。一些银行错误的认为信用评级已经把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涵盖在内,但事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一个在穆迪评级框架中被评为AAA的抵押贷款协议所承担的风险是与同样被评为AAA的政府债券完全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的总体风险要比抵押贷款协议的低得多。然而大多数的放贷机构错误的把两者等同开来,从而显著的低估了风险。

  在另一方面,信用评级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价也有可能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现有的信用评级机制都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评估进而预测将来客户的表现以做出信用评价。这种机制的弊端在于一旦发生过去从未发生或很少发生的情况,信用评级对客户的评价就会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美国二战后房价走势为例,尽管1945年以来在个别区域出现过多次房价疲软的情况,但房地产价格在全国范围内从未发生过整体性大幅度下降。只要房产价格高于按揭贷款价格,贷款持有者就会竭尽所能的偿还贷款,因为他们手中持有的房产更有价值。但是一旦房产价格低于贷款数额,对于贷款者来说最优的解决方法是不继续偿还贷款而把房产交还银行,当然这中间要扣除寻找新住宿的成本。也就是说房价变化与违约比例由着非线性变化的关系。由于最近利率的上调和房价下降的双重挤压导致主动性违约的几率越来越高,最明显的反映在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由于房价低于贷款数这种情况在历史中从未发生,这就造成了信用评级机构在对违约风险评价时的缺陷。信用风险也就是违约风险被大幅度的低估,最终酿成了危机的爆发。

责任编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