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楼市股市背后的“央企属性”

2009-08-06 08:44 来源:首席财务官

  眼下,这个国家的空气中似乎都漂浮着人民币。地价不可思议地疯长,楼市继续高走,天知道谁在这个时候还有勇气、有能力买得起房子;股市的狂飙更是牵动着那些在不久前深深套牢的人们,他们应该认为,翻身得解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按照教科书的解释,这应该是经济景气增长之后的必然反映。但是,谁都知道我们的经济运行遇到了大问题,国际市场萎缩,内需市场苍白,大量的工厂坐等观望,没有谁敢在这个时候大投入,大生产。我听说很多企业面对银行上门推销贷款,纷纷婉言谢绝,理由很简单,产品没有销路,生产就是亏损。

  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的政府本着刺激经济的目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发放贷款,官方基本认可的货币增发几近于10万亿,如此强大的流动性,像一道美丽耀眼的乌云,正笼罩着这个国家。一个近似于荒谬的现象正在形成,大量的私人企业把银行主动送来的贷款当成了烫手山芋,而那些中央企业则将领导意志派发的超量货币,悄悄投入到楼市和股市之中。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眼下楼市股市非理性增长的最大缘由。“央企属性”才是眼下楼市股市热火的本质。

  君不见,中电集团的下属企业可以毫不脸红地拿下19.6亿元的北京“奥运村乡”地块。而几天之后,中化集团的下属企业就以40.6亿元的天价,夺走“广渠路15号”地块,当仁不让地抢走了北京实现招拍挂制度以来的盖世地王。如此情势下,北京、上海、深圳,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楼价飙涨,而我们,还有我们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蠢蠢欲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现在买房子,过一段时间再抛售,必定有大把的现金会收进囊中。

  股市的炒作链条更加简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本轮股市暴涨的领头羊,大致与众多暴发的中央企业有关,与那些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有关。那些真正的股市庄家,那些懂得一点政策的股民,都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可是我们要问两个简单的问题:第一,这些看上去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真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么,他们的种种行为,是不是一个泡沫?第二,高达10万亿的贷款流入市场,意味着货币发行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这会不会直接导致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通货膨胀?

  在这里我想提醒那些正在或者打算疯狂炒楼炒股的人们,本次“央企属性”名义下的楼市和股市,所有的涨跌,其实都在政府手心之中,所以,你们须谨慎,政府有能力炒起来,当然有能力冷下去;另一个更重要的提醒是,巨量货币增发,将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你们手中的钱将会迅速变得很不值钱。

  可笑的是,到目前为止,官方经济学家仍然不承认通货膨胀事实上已经展开,他们的依据当然是通常意义上的CPI指数。但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框架以及哈耶克的货币论述,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一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发行太多,通货膨胀就已经开始。

  这是一个多么凶猛的货币浪潮,“央企属性”因此前所未有的财大气粗。事实上,看上去热火的楼市股市还只是他们发力的第一步,大把大把的资金搁在手上,我知道有些企业根本就不知道干什么最好,楼市股市当然成了他们投资的第一出口;事实上,还有更大的投资尾随其后,而且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已经看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国有企业,有实力有胆量炒出40亿的地块天价,同样我们也能看到,中粮集团花大价钱成了蒙牛的老板、中化集团并购了诸多国内民营化肥厂、而五矿和中钢集团蚕食私人钢厂,早在前一轮宏观调控时期,就已成定局。

  站在市场经济的常识层面,相比大量的私人中小企业成片倒闭现象,中央企业的八面突进绝对是一种市场经济大倒退。学过一点经济史的人应该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总体上讲,都是奔着权力而去,很少有国有企业会在市场建设上下功夫。17世纪法国主要靠国有企业支撑经济,后来人们发现,当年的所谓经济格局,不过是皇帝以国家的名义,垄断了纺织、印染几个主要产业,同时强行抑制了民间商人对这个几个重要产业的染指;18世纪的西班牙曾经靠着国家体制,横扫全球,当时西班牙的经济总量几乎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国有大企业更是在军队的保护下,到处占领市场,但今天的西班牙,已经彻底失去了它的经济影响力;中国最近60年的企业史,事实上也是一部国有企业制度失败的历史。最著名的事件,当属上个世纪50年代的公私合营运动。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忆犹新。1956年,共产党第一次推行公私合营制度,用一种行政强力的方式,将私人的产权整合到国有企业体制中,从而引发了计划经济形态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最终致使国民经济沦落到崩溃的边缘。而在具体企业的层面,我们最深刻的记忆则是诸多有一定积累的私人企业彻底消失,诸多老字号品牌的土崩瓦解。

  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认为,正在高涨的所谓“央企属性” 是典型的国进民退,是更加典型的市场性萎缩。我们的记忆如此深刻:每一次国进民退,必将伴随经济总量的稀薄、核心竞争力的苍白、腐败现象的突增和民众权利的稀释。尤其是后者,当我们的权利被人为摊薄之后,我们那些看得见的股票,看得见的房子,甚至是看得见的存款,都将变得像浮云一样不可靠。

责任编辑: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