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井喷收益平平

2010-03-10 10:08 来源:商界评论

  导读: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都实现了赚钱,但平均收益率并不高。2010年,它们极有可能走出低收益的尴尬。

  经历了2007年的大喜与2008年的大悲,2009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一个有些奇特的格局。一边是银行理财产品井喷式的增长,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另一边则是银行理财产品始终没能走出低收益,甚至零负收益的阴影。

  2009年到期的5388款理财产品当中,有103款产品遭遇了零收益或负收益,占所有理财产品的1.9%。2009年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而2009年到期的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3.34%,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直接在银行存款差别不大。

  2010年1月,央行宣布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加息预期似乎即将演变成现实。投资于货币、债券以及信贷的理财产品都将从加息中获益,看来银行理财产品极有可能在2010年走出低收益的尴尬。

  但收益率的高低不应该是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唯一标准,就像炒菜要荤素搭配才健康,银行理财产品同样需要合理的配置才能兼顾规避风险与提高收益。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顺序应该是先评估风险属性,确定理财策略,构建理财组合,最后才是选择理财产品。

  信贷类理财产品:稳健第一

  比如说2009年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2.25%,贷款利息是5.31%,存在3%的息差,信贷类理财产品就是让储户在与银行分担部分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到息差带来的额外收益。

  虽然收益只比储蓄利息高出一些,但从资金流向来看,信贷类产品主要投向的是银行优质信贷项目,安全系数较高,从2004年以来就鲜有违约记录,是投资者抵御风险的首选工具。

  2009年政府出台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相当部分都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给信贷类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投资平台,1~7月,各家银行发售了约1000多款信贷产品,几乎是去年同期的10倍。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年收益在5%以上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投资者甚至需要提前预约才能买到。

  不过需要投资者警惕的是,在市场需求旺盛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信贷类产品,要防范这类投资陷阱,判断信贷类产品的风险度,有一个很质朴却实用的思考方法:如果当时银行的商业贷款利率是5.31%,而某信贷类产品号称年收益率7%,也就是说,融资方愿意以比银行贷款利率更高的成本来融资。为什么呢?答案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它。那么,银行都不敢投资的项目,你为什么有胆量投资呢?

  结构性理财产品:突破零收益

  如果说银行理财产品始终笼罩在低收益的阴影下,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是低收益的重灾区了。2008年,大多数结构性产品都尴尬地遭遇了零收益甚至负收益,当年到期的34款零负收益产品中,结构性产品就有22款,占到了64%。2009年4月份到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又有25款未实现预期收益,令投资者谈之色变。

  理性地看,在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特别是2008年投资标的狂跌近80%的情况下,大部分结构性产品依然实现了完全保本或80%以上保本,避免了投资者遭受更大的损失。但中国式投资者看到的是自己遭受了多少损失,于是2009年结构性产品备受冷落,上半年仅发行了206款。

  不过随着市场的复苏,结构性产品终于突破了零负收益的僵局,2009上半年到期的3413款银行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包揽了收益排名的前四强。荷兰银行一款结构产品更是以46.50%的年化收益率高居榜首,看到这样的数据,投资者又开始对结构性产品怦然心动。

  目前看来,在通胀和加息预期双重作用下,结构性产品2010年的收益率还会有所上升。2010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应该还会有频繁的调整和波动,虽然突破了零收益的僵局,但并不意味着结构性产品的未来就一片光明,因此结构性产品更适合理财能力较强的积极型投资者购买。

  QDII理财产品:糟糕的首秀

  相信大多数基民都还记得2007年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发行之时,募集首日吸金千亿元,创下国内基金史上多项记录的盛况。市场热情下,银行系QDII也受到投资者热捧,在一片赞叹声中扬帆出海。

  盛况空前之后,QDII产品的结果人所共知,无论是QDII基金还是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均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落海呛水,亏损惨重。据统计,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中QDII类产品亏损幅度最大,最高亏损一度达到80%。

  同结构性产品一样,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特别是2009年港股、美股的触底反弹,QDII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中外资银行所发行的309款QDII理财产品中,百余款产品全年涨幅超过50%。但是收益好,不代表投资者就认可。9只QDII基金在2009年第三和第四季度全部遭到赎回,银行系QDII也同样遭遇了净赎回,这其中既有投资者逢高套现的心理,更是因为QDII曾经演砸了自己的处子秀。

  2010年,在QDII产品脱离了一哄而上的热情后,投资者更应该理性地看待QDII产品。在国内投资品种单一、行业关联环环相扣的情况下,通过QDII理财产品把资产分散投资到国际市场的股票上可以规避风险,获取相对平稳的回报。

  需要投资者注意的是,虽然2010年全球经济缓慢回升,QDII仍然存在上升和赚钱空间,但2009年QDII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全球资产价格的飙升。如果2010年美元走强,资金必将从大宗商品和新兴市场回流,影响QDII的收益。

  资产管理类产品:与基金试比高

  从最初的简单投资央票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到与基金、信托、券商等合作,再到主动参与资产市场,银行的理财之路越来越宽,对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投资者最熟悉的资产管理类产品莫过于打新股产品,在2007年的大牛市下甚至出现过年度总收益超过100%的打新产品。不过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银行及信托公司很难通过拆分设立多个账户来提高打新收益率,打新产品逐渐走向没落。

  尽管打新产品高收益的神话破灭了,但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却仍然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以光大银行为例,“同赢”系列打新产品停发后,陆续推出了同赢五号基金宝、光华行业精选以及阳光稳健一号等资产管理类产品,并一直受到投资者的追捧。随着混业经营模式的推进,资产管理类产品大有与公募基金、券商理财鼎足而立之势。

  在运作核心上,资产管理类产品也与基金相似,由银行对委托资金进行灵活运作以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因此,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是不承诺保本的,收益也不是固定的。投资资产管理类产品既需要投资者有相当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对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是考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对银行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者的资产收益情况。

责任编辑: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