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银行风险管理的演进趋势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2011-01-27 09:19 来源:殷俊 刘爽

  摘要:本文循着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结合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动向,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最后,本文研究了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银行 风险管理 价值创造 未来趋势

  前,美国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在这次危机中许多著名金融机构先后陷入危机,促使学界和金融界开始对目前流行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为什么大型金融机构会先后陷入危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本文拟透过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研究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关系,分析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试图对上文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做出回答。

  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发展历史

  1990年,哈里•马科威茨(HARRYMMARKOWITZ)、威廉•夏普(WILLLAM F•SHARPE)和默顿•米勒(MERTON H•M1LLER)三位经济学家因在金融特别是证券投资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三位获奖者创立的理论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以此为起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并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应用和检验。

  一般认为,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其后随着1987年美国“黑色星期一”股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2D07年美国次贷危机等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管理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下面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早期的风险管理思想起源于债券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纯粹预期假设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预期平均年收益是预期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在考虑了流动性因素后,因为长期债券的流动性比短期债券的流动性差,为了吸引人们购买长期债券,长期债券必须提供流动性升水以补偿债券持有人流动性降低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马克勒(Frederick Macaulay)(1938)提出了债券久期的概念。债券久期分析可以认为是最早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二)资产组合理论

  1954年,马克维茨教授在美国的《金融》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资产组合选择》的文章,马克维茨引入资产收益率的期望来度量预期收益,引入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来度量资产风险,并将某种资产的风险区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推导出最优投资组合的计算方法。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分散投资的思想,即如何在期望报酬和风险不同的资产中实现最优投资,这一思想奠定了现代投资理论和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

  (三)CAPM模型

  1964年,美国学者夏普在《金融季刊》上发表了《资本资产定价:一个风险条件下市场均衡理论》,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的CAPM模型,该模型以证券组合理论为基础,在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时,提出了对不同资产风险进行定价的理论和方法。CAPM模型表明,某种资产的预期收益只与该资产的系统风险有关,投资者承担非系统风险不会获得额外的回报。由于CAPM模型中假设和实证中存在一些缺陷,ROSS(1976)提出了APT套利定价理论,对传统的CAPM模型进行了修正。

  (四)MM理论

  1956年,米勒和莫迪格莱尼在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了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创立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对公司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系列假设下,公司的投资决策和资本预算可以分离,公司价值取决于公司的投资组合,而与资本结构和股息政策无关。该理论假设公司股东自己能无成本地在市场上进行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因此,公司无需根据进行风险管理,公司进行风险管理不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五)期权定价理论

  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和费希尔•布莱克在1973年提出了期权定价的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奠定了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的方法基础,是评估和管理金融衍生品风险的重要理论和手段。

  (六)风险价值理论

  1995年,国际清算银行(BIS)银行风险衡量基准在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风险衡量要求,风险价值(VaR)应运而生。VaR用来衡量在特定时间长度内,在给定的置信区间下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J,P,Morgan的Risk Metrics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是VaR衡量金融风险的典型应用。

  由于VaR存在统计模型假设不合理、风险价值测量误差等缺陷,在VaR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极端损失(M L)理论和条件风险价值(cVaR)等新的风险测量理论。

  二、金融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

  (一)商业银行经营目标

  作为企业的一种,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应当是公司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如果银行经营业绩差,那么银行股东会更换低效无能的管理层或者其他投资者会趁机并购该银行,取得对该银行的控制权。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即充分利用业务增长机会,增加目前和未来现金流量,并使银行的风险状况保持稳定。

  (二)新古典主义金融理论的风险管理观点

  风险就是偏离预期结果的未来不确定性。对于银行而言,风险来自于任何交易和商业决策所造成的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会导致银行收入和现金流的波动,进而影响银行的价值。

  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严格的假设条件,即资本市场是完美和完全的(Perfect and Complete)。在新古典主义的世界中,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是一致的,信息的传递是高效透明的,个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相对完善,个体投资者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cAPM模型进行资产配置和多元化分散投资,以很低的成本防范某个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有效管理自身投资的风险。一个银行往往拥有多个股东,由于每个股东只承担该银行风险的很小部分且股东可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来分散其在银行投资的特殊风险,因此,银行不必在意现金流的波动性,不必越俎代庖,代表股东进行套期保值等风险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新古典世界里银行风险管理与价值创造无关,银行风险管理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财务交易,对银行价值无任何影响,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是毫无意义的。

  (三)新制度金融理论的风险管理观点

  风险管理无关论只有在新古典主义完美世界中才能成立,因为在有效市场中,承担风险的价格在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是一致的。但现实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有时个体投资者无法低成本的进行资产组合管理来代替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此时,公司的风险管理可以增加公司的价值。

  新制度金融理论放松了新古典主义严格的假设条件,新制度金融理论认为现代企业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普遍的,公司的股东和管理层存在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代理成本。一方面,公司存在股权代理成本,而财务杠杆可以降低该项成本,财务杠杆迫使代理人不得不想方设法产生充足的现金流以履行偿债责任。此外,随着公司资产负债率的提高,债权代理成本也逐渐提高。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违约可能性的增加,进而间接提高了企业的违约成本,那么公司的市场价值会降低。另外,当公司资产负债率提高时,由于公司违约风险加大,债权人会向公司索取更高的利息回报。新制度金融理论认为一个适当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可以将来自股权和债权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

  新制度金融理论认为公司还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合同安排过程中各环节所产生的成本,包括合同起草、确定、转移、执行和修改等。这些成本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缺陷造成的,这些问题经常通过事后的监督机制加以解决,成本很高。根据各种交易成本之间的差异分析,可以确定何种交易之间可以进行转换。基于各种交易的特点和交易频率,可以确定何种方式更具效率,以及应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是公司内部进行。

  新制度金融理论认为财务危机成本是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理由。相对于财务危机产生的巨额成本,风险管理通过避免财务危机,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成本。风险管理通过降低公司违约率,提高公司借债能力,风险管理可以使公司趋向一个合理的资产结构,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情形是债务的边际成本等于债务的边际收益。风险管理通过避免发生概率小而损失规模巨大的财务危机来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

  新制度金融理论放松了新古典主义完全有效市场的假设,关注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由于存在代理成本、交易成本、财务危机成本、税收等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公司价值波动的摩擦成本以创造价值。

  三、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

  首先,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由于金融风险往往是以复合的形式存在,单一形式的金融风险往往具有相互联动性。风险管理不仅是对国内外的单个业务的单个风险进行管理,而应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对所有风险集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中应运而生。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统筹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要求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涵盖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和监管风险等风险,并且要覆盖到涉及这些风险的所有资产与资产组合,以及所有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能有一致的风险测量方法并汇总这些风险,考虑不同风险问的相关性,而不是分离的、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不同的风险。

  其次,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未来的银行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个风险计量和损失预防过程,更是一个银行价值创造过程。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为了完全规避所有的风险,而是在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银行的风险总体水平,并将风险在区域、行业、期限、业务品种间合理分配;在银行具体业务实施过程中,将具体业务内含的隐性风险成本显性化,评价该项业务对整体组合边际收益与边际风险贡献的大小,从而确定一项业务是损毁还是增加银行价值。以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将风险管理内化于银行价值创造与评价过程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趋势。

  简而言之,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对银行而言,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将会使用单一的风险管理分析模型,从统一的数据库中抽取所需数据,并提供关于整个银行的风险信息,并通过银行资本结构、风险管理与资本预算的协调和控制,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四、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演进的路径可以看出,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商业银行衡量和规避风险的工具,更是商业创造价值的利器,银行风险管理朝着风险衡量范围更加广泛、风险衡量体系更加统一、风险衡量结果更加标准化、风险管理目标更加明确的方向前进。这些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方向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如下: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停留在控制和规避风险阶段,缺乏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和全面风险风险管理意识。我国商业银行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建立自身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范围覆盖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风险点,运用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对业务过程进行全程的风险监控和风险测量,定期将本行风险状况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汇报,形成良好的风险测量和风险反馈及风险管理机制。

  二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树立风险创造价值意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仅仅把风险管理看成控制和规避风险的工具,缺乏对风险管理的深入了解。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认为风险管理和创造价值是对立的,不能正确地评价风险,认为:一种看法是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要发展业务,必须放松风险管理,打着发展业务的旗号,盲目发展,导致风险的积累和放大;另一种看法是既然风险无处不在,少发展业务就可以避免风险,不研究市场、不研究业务,简单地通过拒绝业务来逃避风险,导致本应发展的业务规模缩减,降低了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以上两种看法都是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误解,风险管理不仅是风险测量和风险控制的过程,更是价值创造过程,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风险管理过程,可以了解银行总体的风险状况和各个组成部分的风险状况,可以评价各个业务的风险成本大小。在考虑风险成本后,各个业务对银行价值创造的贡献大小一目了然,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减少损毁银行价值的业务对银行价值的负贡献,加大创造价值业务的正贡献,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现银行价值创造。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