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0 苹果版本:8.7.3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的回顾与再评价

来源: 张大力 编辑: 2009/07/16 16:47:25  字体:

  摘 要:公司治理评价对于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领域有众多评价体系。对国内外不同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在找到异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公司治理实践,并与时俱进的改进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全面的地反映公司治理状况,服务于公司治理评价实践。

  关键词:公司治理评价;评价方法;指标体系

  1 对国外公司治理评价实践的回顾

  国外较早的公司治理评价实践始于1998年标准普尔的评价体系,随后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投资机构、指数公司、评级机构等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评价体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Deminor(1999),里昂证券亚洲(2000),穆迪公司Moodys(2003),世界银行,富时国际 (FTSE)以及泰国、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评级机构。

  1.1 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以下简称SP)

  SP的公司治理评价包括国家分析(反映治理环境)和公司评价(反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国家分析主要对法律基础、监管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基础四个方面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公司评价则围绕所有权结构与影响、公司与金融相关人的关系、财务透明性与信息披露、董事会与经理层结构和运作综合得出。

  1.2 Deminor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Deminor公司治理评价系统,其评价项目体系包括四个方面:股东权利和义务、接管防御范围、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董事会结构与功能。Deminor评价体系特别强调接管防御措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如接管防御的范围(涉及指标包括董事会是否可以运用毒丸条款、金降落伞、期权条款等)。

  1.3 里昂证券亚洲的公司治理评价模式

  里昂证券亚洲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专门针对新兴市场,其评价要素包括对管理层的约束、公司透明度、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履责基础、违责追究、公平性、公司的社会意识等方面,侧重于对内部治理机制的考核。

  1.4 世界银行的公司治理评估

  世界银行关注股东权利、股东的平等对待、利益相关者角色、披露及透明度和上市公司董事会职责。该评估为发行者和投资者的选择提供依据,主要是对一国治理环境的评价。

  1.5 穆迪公司的公司治理评估

  穆迪公司(Moodys)的公司治理评估是作为增强信用分析的一部分而引入的,一般包括以下7个部分的分析: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关键审计/责任功能、利益冲突、主管薪酬和管理层发展及评价、股东权利、所有权、治理透明度。

  2 国内公司治理评价实践的研究回顾

  国内对于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实践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较快,并且成果较丰富,公司治理评价主体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机构、商业机构和监管方,在研究实践上呈现出了学术化、市场化和官方化的特点。

  2.1 北京连城国际的董事会评价体系

  连城国际将董事会治理分为经营效果、独立董事制度、信息披露、诚信与过失、决策效果5个方面。并以2001年披露年报的深沪两市1135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治理的优劣进行排名。

  2.2 大鹏证券研究所裴武威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裴武威(2001)的治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所有权结构及影响;股东权利;财务透明性和信息披露;董事会的结构和运作。该指标体系更为集中和简洁地反映公司治理的四个重要因素,但是局限于内部机制的评价而缺乏外部机制和环境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2.3 海通证券研究所吴淑坤(2002)等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吴淑坤提出的评价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公司治理环境评价;公司治理个性化评价;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匹配性评价。从股权结构(18%)、股东权利(17%)、财务及治理信息披露(25%)、治理结构(25%)、治理与管理的匹配性(15%)等角度构建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2.4 施东晖、孙培源(2003)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

  施东晖、孙培源(2003)指出,中国现行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关键人控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治理结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行为的规范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其指标体系为控制股东行为(35%);关键人的聘选、激励与约束(25%);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25%);信息披露的透明度(15%)。

  2.5 香港大学张俊喜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研究

  张俊喜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三大方面的机制:内部机制—控制模式,外部机制—市场机制以及中国特色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认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包括八个组成部分:CEO是否兼任董事会主席或者副主席、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高管人员薪酬、第一大股东的持股量、上市公司是否拥有母公司、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的集中度(衡量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约制衡作用)、是否境外上市以及第一大股东是否为国有法人。

  2.6 台湾叶银华等(2003)的公司治理与评级研究

  台湾学者叶银华从董(监)事会组成(40%)、股权结构(20%)、管理形态(10%)、关联交易(20%)、大股东介入股市程度(10%)等五个方面,设置17个变量考核台湾地区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将治理绩效评为七个级别。

  除以上评价体系之外,还有证监会长沙特派办、福州特派办提出的对公司治理评价实践的研究,中诚信国际的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鹏元资信的治理评级,利华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的评级实践以及学术研究领域众多学者所提出的评级体系。随着巨潮治理指数(399322),深证治理指数(399327)在深交所的运行,上证公司治理指数在2008年推出,H股也即将推出治理指数,国内有关公司治理评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不断被引向深入。

  3 对国内外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再评价

  3.1 各种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不尽相同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各有不同和侧重。SP特别注重对公司治理外部环境的分析评价,侧重于评级的严格性。里昂证券亚洲侧重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考核,孙培源、施东晖(2003)强调控股股东行为的规范和内部人的控制问题,南开治理指数强调公司治理的合规性。其次,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上差异很大。不同的评价体系对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信息披露等都有极大地关注,但同时基于对公司治理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不同,指标体系尚有很大差异。如吴淑坤(2002)设计了治理与管理匹配性的指标;叶银华等(2003)设计了关联交易指标。更为突出的区别是指标体系中是否含有财务指标的衡量,如连城国际、证监会长沙特派办、巨潮治理指数(代码:399322)、深证治理指数(代码:399327)和即将推出的上证治理指数体系中都涉及财务指标,这似乎显示了治理评价实践领域中指标设计的一种趋势。

  3.2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适用范围各有侧重

  SP试图建立全球不同市场都可通用的评价体系,Deminor将评价对象的目标限定为欧洲上市公司,里昂亚洲将评价对象的目标限定于泰国、韩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上市公司,而国内商业性评价机构将评价体系的使用范围限定于中国上市公司,香港,台湾也有适合于该地区自身的治理评价体系。所以,一种具体的评价体系因评价主体的不同也会有侧重和倾向。机构投资者和各种官方指数的治理评价可能对于投资者更具价值;商业性评价机构的评级对于上市公司提升自身治理水平和声誉更具意义,比如中化国际聘请SP所作的治理评级提升了其自身价值;而学术领域的研究对于引领和推动治理评价实践的发展意义重大。

  3.3 赋值方式、权重分配和计算原理不尽相同

  大部分体系都采取对评价要素主观赋值,要素分值在要素内部项目之间进行分解,加总计算要素评价得分而得出评价结论的量化评价方法。这是一种以经验为主、逐步调整优化的建模思路,但是由于不同的体系评价内容差距大,需要对定性的治理特征进行定量描述,所以在赋值、赋权和计算方法上差别很大,由此也必然造成在最后的评价结论上的非标准性和不一致。

  3.4 与国外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相比,国内的评级重形式而轻实质。

  比如从指标设计可以看到,我们的评价在反映公司治理形式的治理结构方面比较多,而国外评价较多的是反映在运行机制上的公司治理质量。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在结构上日趋完善,但是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恰恰这一点,在设计指标体系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 对于我国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总体性思考

  4.1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评价了什么

  学术界对公司治理评价的研究似乎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指标体系的“大而全”,理论上讲,指标越全面,越能反映公司治理的全面情况。如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只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则这种评价是典型的“公司治理特征评价”;如果评价指标包含了例如财务指标和市值指标,则这种评价是典型的“公司治理绩效评价”;而如果评价指标甚至包含了对满意度、社会责任等的考虑,则这种评价实质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治理评价”或是“绩效评级”。而在现阶段公司治理评价实践的领域来看,笔者比较赞同“公司治理绩效评价”。另一方面,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过多会因为数据的“可获得性”而使评价缺乏“操作性”。所以指标的设计要在不断的实证检验中加以提炼,以使指标具有反映治理绩效的“显著性”。

  4.2 公司治理评价由谁来评价

  国内现行的评价主体大致分为三类:商业机构、学术群体和官方监管机构。随着公司治理评级商业机构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各种官方治理指数的出现,中国公司治理评价已经显现了市场化、学术化和官方化的特点。实质上,这是一种合理的评价主体架构,体现了对公司治理评价的不同需求,应该鼓励多种商业性机构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竞争发展,使其在实证检验中不断发展。

  4.3 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

  治理环境的客观变化要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的相关内容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这也是评价体系在不断实践验证过程中的必然反映。这一点在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都得到了支持,比如南开治理指数在每年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公司治理评价报告并适时调整指数体系;连城国际在2002年较早的董事会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到了现在涵盖品牌、文化治理状况的评价;深证和上证的治理指数也会在每年适时更换样本公司。公司治理评价,无论是对其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商业实践,都要与时俱进的围绕着如何真实反映公司治理状况这一核心。

  参考文献

  [1]北京连城国际.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价值(治理)评价体系综述[N].证券日报,2003-08-03.

  [2]裴武威.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2001,(9).

  [3]吴淑坤,李有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2,(10).

  [4]李维安.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林志平.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 2004,(6).

  [6]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7]叶银华,李存修,柯乘恩. 公司治理与评级系统[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责任编辑:Sylar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chinaa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