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析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初探

2011-05-26 08:45 来源:陆昱

  摘要: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继承与创新。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认为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之善的前提,“好字优先”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伦理属性,公平是经济伦理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还包含了诚信守法、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等具体的经济伦理规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经济伦理思想 发展

  克思较早地关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他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运动的角度出发,认为财产的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有各自道德与之相适应。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斯·韦伯重视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经济活动如果不灌注一种精神或者缺乏道德规范,那么就容易变成一种纯物质利益的冲动和暴发挥霍。”埃米尔·迪尔凯姆把是否重视道德因素作为判断经济观正确与否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忽略了经济发展中的道德原因,他就会形成完全错误的经济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继承与创新。

  一、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之善的前提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要求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发展经济就是对功利或利益的追求,功利论本身并无对错,只在于功利的服务对象是谁。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但他批评资产阶级“功利关系具有十分明确的意义,即我是通过我使别人受到损失的办法来为我自己取得利益。”因此,资产阶级‘功利论对现存世界的全部批判也是有局限性的,它局限于资产阶级的条件,因此,它所能批判的仅仅是那些从以往的时代遗留下来的,阻碍资产阶级发展的关系,因此,虽然功利论也发现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关系之间的联系,但只是有限度的。“

  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正确处理功利与道义的关系,认为社会主义的道义性首先必须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功利性上,认为只有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在改革开放政策中获得实实在在利益,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显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善“的制度对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恶”的制度的超越。

  二、“好字优先”是经济发展伦理的属性

  “好”与“快”是一种通俗说法,“好”讲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自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只有保证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扩大就业,尽快完成城市化和工业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于是便有了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说法。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1990年至2005年平均增速9.7%,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全球第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老百姓也从“又快又好发展”的经济中得到了实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达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200元。

  但在“决”字的背后,诸多平衡也被迅速打破。在国内,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经济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还在困扰着中国。环境、污染、能源、农业等薄弱环节成了软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丰富和充实。我们开始强调要加速发展,后来进一步提出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去年底又把“又快又好”调整为‘叹好又快“。这个重要调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又好又快准确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发展主体和目的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统一,反映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要求。是对发展过程的道德关注,对发展结果的价值要求。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公平是经济伦理的价值导向

  公平是经济伦理的重要范畴,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和特定的人群中,被人们公认为最佳的规则。公平观念是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言,公平则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会,人们对公平的观念是不同的。

  公平一方面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有利于引导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公平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城乡差距、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贫富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这种增长不可估计过高,因为农民收人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在农民收人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人差距还在扩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认为,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城乡收人差距依然比较高,城乡收人比是3.31.假如考虑到可比性的因素,城乡收人差距大约在4一6倍左右。2000年城乡收人差距只有2.79.从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来看,去年城镇地区达到59.3台,比农村地区高10倍左右。

  在地区差距方面,从东中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来看,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1.86倍、中部地区的1.56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2.39倍和2.05倍。东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50.31% ,29.06%和20.63%变为59.27% , 23.36%和17.37% ,东部地区比重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相对下降。居民收人水平的区域差距虽然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也呈扩大趋势。1978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是西部的1.1倍,是中部地区的1.2倍,到2007年,分别扩大到1.5和1.46倍。区域间农村居民收人水平差距扩大的幅度大于城镇,表明区域间农民收人差距是区域收人差距的主要方面。

  收人差距的扩大使公众不满情绪逐渐增长,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与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中,应当积极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观。科学发展观经济伦理思想对公平的追求正是其对伦理关注和价值追求的鲜明表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具有经济伦理价值导向,因为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即社会主义公平。正如邓小平反复强调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促进公平,彰显公平,使人们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愿意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四、经济伦理规范

  (一)诚信守法诚信守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伦理支柱。诚信是为人之本,守法是立事之先。这一原则的要义是诚实有信,遵纪守法。它与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等一切欺诈和不法思想行为不相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体制,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体制,它要求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因此它必然也是契约经济、信誉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市场主体真诚无欺,言而有信,按约履行,有法必依,守法必严,合法经营,不弄虚作假,不背信弃义,不违法乱纪。大力推广这一原则,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人们固守诚实守信的良好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消除金钱至上、见利忘义、重利轻德、趋利薄德的不良道德和社会风气。

  (二)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前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辛勤劳动”、艰苦奋斗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获取和享有财富的前提。艰苦奋斗的要旨在于奋斗,其价值也在奋斗中体现。艰苦奋斗的精神代表了人类在追求和创造财富中坚韧不拔、敢于斗争的意志和品质,树立和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要求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知难而上的现代建设精神,努力为社会做贡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调动一切创造活力和劳动力量,使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拥有一定的经济向度。

  (三)服务人民服务人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伦理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伦理规范。是否和能否服务人民,是否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判别不同个人、团体和政党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坚持“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判别一切思想和实践是荣是辱的标准。没有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和热爱,就根本不可能有政党与人民之间的和谐相处,就不会有充满说服力的领导力量,也就不可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放任“背离人民”的不道德行为,必然会丧失民心,进而可能导致民族和国家实力的衰微。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