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国企老总形容现在信息化热潮说,“空气里都是ERP的味道”。那么,ERP到底是什么?从字面上来看比较容易理解,那就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在ERP庞大的知识体系里面,包含了从企业资源计划、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但是,ERP在企业信息化中为什么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究竟在信息化的过程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全球500强,这些来自各个不同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运作模式的国际大企业集团,其中超过80%的企业都采用了SAP的ERP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SAP(www.sap.com.cn)不仅让80%的500强企业从中获益,根据IDC数据,2000年,SAP在中国ERP软件市场份额达到30%,蝉联第一。
不真正了解ERP,就很难顺利实施它;或者过分神话它,或者把它庸俗化,这就为“假冒伪劣”的ERP提供了温床。
ERP的前身是MRP(物料需求计划)和MRPII。1965年,针对当时企业出现的供应滞后、交货不及时等问题,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提出了MRP的概念。通过MRP管理软件的信息集成系统,企业对生产制造过程中的“销、产、供”等实现了信息集成,使得企业在库存管理上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
但是,MRP虽然提出了销售、生产、供应之间的协作关系,但将库存管理作为了整个管理的中心,过度的生产使得产品堆满了库房。
随着20世纪60年代经济增长的减缓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为库存而生产的生产方式使得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积压包袱,而那些根据订单而生产、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取得了优势。到了80年代,企业开始通过对整个内部供应链的监控和计划来指导生产,以面向市场为管理中心,同时随时了解和控制产品的最终成本,此时MRPII(制造资源计划)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软件应运而生。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的管理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MRPII最主要的进步在于,实现了业务数据同财务数据的集成,同时将JIT(Just in time,意为“即时”)的运营模式和MRP的计划模式进行了整合,改变了财务信息严重滞后于生产信息的现象,并成为指导和修正生产活动的标准,从而达到企业整体赢利的总体目标。在MRPII中,强调了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全面管理,把制造企业归类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等来管理,每一种生产方式类型都对应一套管理标准。应该说,MRPII所提出的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需求,在ERP出现之前,MRPII为企业提供了规范的管理模式和标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
首先,全球冷战时代结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其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开始起飞,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另外,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使得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市场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变化。企业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已经不能单纯靠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相反,一些规模虽小但信息灵通、反应敏捷、供货及时的企业表现出了勃勃的生机,“大鱼吃小鱼”变成了“快鱼吃慢鱼”。
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过去单一的生产模式变成了混合型的生产模式,MRPII在应对这些复杂和多变的混合生产时,已经无法准确地适应企业的管理需要了。并且,由于MRPII是对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相比起更加快捷的互联网来说显得及时性较差,只能实现事后控制。同时,企业越来越强调利润控制的作用,因此简单的财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集成,已经无法满足管理控制的要求。
为了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更加广泛的管理范围以及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的要求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控制,1990年前后,ERP逐渐取代了MRPII,成为主流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比如SAP推出的R/2、R/3系列ERP解决方案,就是ERP历史上最成功的企业管理软件。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