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财政部将颁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准则,随着这一准则的出台,《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将会有所修订,这无疑是会计界的一件大事。
一、企业合并
1.企业合并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通过的第147号准则公告——《企业合并》中将其定义为:当一家企业取得另—家或几家企业的净资产并且获得对它们的控制权时,称作企业合并。同时规定所有企业合并都必须使用购买法进行核算,核算时必须根据所有相关因素确定购买企业。而我国“企业合并准则(草案)”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控制其他企业(包括单独业务)净资产和经营的方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成一个经济实体。考虑到若在会计核算中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则会面临许多麻烦:如方法的选择会带来人为操纵的弊端,为区分不同的企业合并制定标准十分困难等。另一方面,所有的企业合并都是大同小异的,因而核算方法也不应有太大差异,而且用单一方法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故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草案)”也倾向于采用购买法核算。
2.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有的企业为了降低原材料的购入成本,或者获得稳定的销售渠道,实施兼并或新建其上下游企业;有的企业为了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对跨行业的企业实施兼并,以实现多元化经营;有的则是国家为了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在撤消行政管理机构后,将原属相关企业组建成控股集团。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参与合并的各企业联合起来,一起从事原来的经营;②一家企业获得另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净资产和经营的控股权益;③一个新的经济实体产生,具性质和经营范围明显与任何参与合并的单个企业不同。而导致上述情况的可能因素主要是:与合并相关的各个企业的动机和期望;实施合并所支付对价的类型;合并对被并购企业股东权益的影响;合并中能否辨认主导(购买)企业与其他参与企业等。
二、合并报表的信息披露
合并报表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主动提供反映整个企业集团(实质主体)的综合信息。它与分部报告的区别就在于:合并报表提供总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个别报表的粉饰;而分部报告按地区、经营,提供局剖信息。可见,报表使用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合并报表能提供有用信息的前提下,理论界存在着两种观点——取代观与补充(放大)观。前者认为,合并报表能够取代个别报表,因为合并报表比母公司个别报表更能总括反映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综合信息,并且能为企业集团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理性决策作出有益的贡献,但目前尚缺乏实证研究来验证;后者则认为,应在提供合并报表的同时提供个别报表,因合并报表存在着天然的局限性,即在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上不及个别报表,因而它不能完全取代个别报表。但是,谁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有不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虚假信息,如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会提醒企业将财务指标“作好”,或将长期贷款变为若干次短期贷款发放以作成“双赢”。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取代观还是补充观,合并报表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决策有用性呢?
三、合并会计中的资产计价问题
我国的会计目标正从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并以决策有用观作为最终的会计目标。而决策有用观的核心是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强调充分披露信息,而价值相关性研究必将有助于全面、公允地揭示企业集团资产质量的有用信息,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核算的核心是会计计量,而会计计量的关键问题又是资产的计价。目前,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基本上采用一种彼此独立的方式计价,这种处理已遭到会计学者越来越多的反对。价值相关性研究就是提供一种关联地考虑计价问题的思路,将合并报表中各个孤立的资产项目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资源库”。
1.价值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M.布兰德尔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并购通过有效配置两家(或多家)企业的资源,可以提高资产的收益率。根据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并购通过现金流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行业(或企业)的转移而实现资本的重新分配,以保存组织成本或生产知识为目的,并购将靶子企业所在行业中的投资机会内部化(布兰德尔,1988)。建立在内外部资金分离基础上的财务理论认为,并购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构成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的条件,同时为混合企业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韦斯顿,1970;威廉姆森,1970)。该理论认为,纯粹混合兼并的动机是通过兼并和使用收购企业的较低成本的内部现金以降低合并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抓住被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投资机会。它暗示出一个经济(财务)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莫兹(Mauiz)指出:“多元化企业的业绩是由它的各个分部的进步和成功所形成,分析者一定要了解每一个分部,作为预测企业未来的基础。”为此,企业集团应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并且企业集团可按年单独编制“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合并报表的附注形式予以披露,从而提高企业集团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主要资产项目的计价
①存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对于纵向并购的企业集团而言,“存货”意味着分布于价值链各环节的“原材判”、“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等不同状态的有形物资,应站在企业集团的立场,合理分布这些不同状态的资源,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对于横向并购的企业集团而言,“存货”则意味着各企业间相似种类或同类不同规格的有形物资,应站在企业集团的立场,推出最具经济效益的产品线,以防重复生产;对于混合并购的企业集团而言,“存货”则不能简单归为几类,各企业间的存货往往也无法相互利用,应站在企业集团的立场,力求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谨慎地进入其他行业,以实现多元化经营。
②固定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在固定资产的计量中,对于单项资产是单独、孤立地计量,还是要考虑协同效应,结合整个企业集团的投放规模进行计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对于一座油井的计量,是单独、孤立地计量还是结合整个油田、甚至整个能源集团进行计量,就要考虑协同效应。
③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挥了重要贡献。如Ben-Zion(1978)的研究表明企业市值与账面净值的差与企业R&D和广告费的支出密切相关;Hirschey&Weygandt(1985)研究发现Tobin的Q值(市场价值/资产的重置成本)与R&D强度(R&D/销售收入,intensity of R&D)的关系显著,Barth&Clinch(1998)对1991-1995年度澳大利亚的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重估价值与股票报酬率和股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无形资产的构成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也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在收集无形资产具体构成项目数据的过程中,会计学者发现有些被企业集团中的某些个别企业列为无形资产的项目在该集团中的另外一些企业却被当作了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从而导致企业间无形资产信息缺乏可比性;有些企业把本该资本化的无形资产项目列为当期费用处理,从而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不到恰当表述,账外无形资产趋多,这些都不利于无形资产的计价以及合并报表的编制和信息披露。
④资产减直准备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地规定企业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中,目前只考虑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而可收回金额高于账面价值时则不予考虑,笔者认为应该有联系地加以反映,以提供更加有用的合并报表信息。
此外,企业合并的方式本身对资产的公允价值也有影响。举例来说,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被一家保险公司收购,与被另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收购的财务、管理等协同效应不同,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多样化经营,而后者的目标是实现规模经济。因而,企业集团全部有形资源的总价值往往不等于各单项资源价值之和。实际上,企业所有的资源包括由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商誉在内都应以一种彼此相关联的并与企业总体发展相联系的方式计价。关联地考虑计价问题,必将带来会计计量的革命,但这只是一种理论思路,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介业集团在资产计价问题上的具体操作变得非常困难。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